<address id="vfzrl"><nobr id="vfzrl"><progress id="vfzrl"></progress></nobr></address>
    <address id="vfzrl"></address>

    <address id="vfzrl"></address>

    <em id="vfzrl"><form id="vfzrl"><nobr id="vfzrl"></nobr></form></em><address id="vfzrl"></address>
    <address id="vfzrl"></address>

    <noframes id="vfzrl"><form id="vfzrl"><th id="vfzrl"></th></form><form id="vfzrl"><th id="vfzrl"><th id="vfzrl"></th></th></form>

    國內或國外 期刊或論文

    您當前的位置:發表學術論文網農業論文》 紅樹林人工濕地-養殖耦合系統構建與凈化效果> 正文

    紅樹林人工濕地-養殖耦合系統構建與凈化效果

    所屬分類:農業論文 閱讀次 時間:2020-01-10 15:48

    本文摘要:摘要:通過構建紅樹林人工濕地,與高位精養池、貝類養殖塘等共同組成循環海水養殖系統,利用紅樹林人工濕地來凈化養殖尾水,并對其凈化效果展開研究。結果表明,紅樹林人工濕地對養殖尾水中氮磷保持較好的去除效果,其中對NH+4-N平均去除率為49.01%,對NO2-N

      摘要:通過構建紅樹林人工濕地,與高位精養池、貝類養殖塘等共同組成循環海水養殖系統,利用紅樹林人工濕地來凈化養殖尾水,并對其凈化效果展開研究。結果表明,紅樹林人工濕地對養殖尾水中氮磷保持較好的去除效果,其中對NH+4-N平均去除率為49.01%,對NO2-N平均去除率為61.23%,對NO3-N平均去除率為53.14%,對DIP平均去除率為36.40%。

      關鍵詞:紅樹林,人工濕地,養殖,耦合

    應用生態學報

      生態方向論文范文:應用生態學報創刊1990,發表論文內容多是報道生態科學諸領域在應用基礎研究方面具有創新的研究成果,交流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的最新信息。

      近年水產養殖業迅速發展,由此引發的污染問題日趨嚴重,大量養殖尾水未經處理直接排入臨近水域,使水體富營養化,誘發赤潮爆發[1]。傳統水產養殖模式面臨挑戰,如何降低或減少養殖尾水的排放已成為水產養殖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問題之一。紅樹林是生長在熱帶和亞熱帶地區海岸潮間帶灘涂上的木本植物群落[2],具有獨特的生態功能,在維持生物多樣性和海岸帶生態平衡、凈化水質、抑制海洋赤潮的發生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3-4],尤其是凈化水質方面,其發達的根系能吸收水中的氮、磷及重金屬,過濾陸地徑流和內陸帶出的污染物等[5]。

      人工濕地作為20世紀70年代發展起來的一種新型污水生態凈化技術[6],與傳統的生化二、三級處理相比,人工濕地具有投資少、凈化效果好、運行維護方便、氮磷去除率高、對負荷變化的適應能力強等優點[7-9],近年來在世界各地得到廣泛應用[10-12]。目前國內外學者對于人工濕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處理受污染淡水方面,利用人工濕地處理受污染海水方面研究相對較少,尤其是利用紅樹林人工濕地凈化海水養殖尾水的研究方面鮮有報道。

      Sansanayuth等[10]曾通過建立紅樹-沙粒層模型對高濃度蝦養殖的懸浮物去除效果進行研究,彭友貴等[11-12]在養殖塘中栽種紅樹植物可以改善養殖塘的水質,高鋒等[13]在小規模試驗中對秋茄人工濕地凈化養殖廢水效果進行了初步研究。

      浙江省海洋水產養殖研究所于2007年開始在緯度較高的浙南進行紅樹林的引種試驗[14],先后在品種篩選、低溫馴化、生態適應性等方面的研究取得較大進展[15-17],為在大規模海水養殖中應用紅樹林人工濕地凈化養殖尾水提供了技術支撐。本研究通過構建紅樹林人工濕地,形成紅樹林人工濕地-養殖耦合系統,利用紅樹林人工濕地具有較強的凈化水質作用,來凈化海水養殖尾水,減少養殖尾水的大量排放,在生態養殖和養殖尾水減排方面具有重要的示范和推廣意義。

      1材料與方法

      1.1紅樹林人工濕地-養殖耦合系統構建

      紅樹林人工濕地位于浙江溫州市龍灣區甌江入?谀习队琅d海水養殖基地內,該基地處27°54'~28°01'N,120°42'~120°51'E,該區域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濕潤氣候,年均氣溫17~18℃,極端高溫39.6℃,極端最低氣溫-4.5℃,年降水量1191.7~1526.8mm,該區域通過紅樹林引種試驗,比較適合紅樹植物秋茄的生長。

      在紅樹林人工濕地設計方面,為了考慮延長養殖尾水在濕地中的停留時間,設計人工濕地為長條形,濕地長度約為350m,寬約23m,濕地面積約8000m2,該人工濕地類型為地表流人工濕地,選擇的濕地植物以種植秋茄為主,配種少量的桐花樹,種植密度為每株間距30~50cm,種植初期最好經常干露濕地,促進其幼苗的生長。紅樹林人工濕地-養殖耦合系統構建,主要利用該基地現有養殖設施進行改造。

      高位精養池(約占系統面積的25%,主要為養蝦等)的養殖尾水(含殘餌和糞便)經環形跑道排入貝類養殖塘(約占系統面積的50%,主要養殖泥蚶和青蛤等經濟貝類)發藻,經貝類濾食吸收后,水體中的營養鹽有所降低,再排到低位的水渠,經水泵提水到回流跑道,進入紅樹林人工濕地的一端,通過紅樹林人工濕地(約占系統面積的10%)對NH+4-N及有機物進行吸收后,從另一端排到生態凈化塘(約占系統面積的15%)中,經過暗沉淀池和沙濾后再回到高位精養池,進行循環利用。

      1.2方法

      為了研究紅樹林人工濕地凈化養殖尾水的處理效能,主要通過監測紅樹林人工濕地進水口和出水口的水體污染物(無機氮、磷酸鹽和碎屑物總量等)濃度的變化,分析其對污染物的去除效率,研究紅樹林人工濕地凈化效能。

      試驗期間需定期采集水樣,試驗時間選擇在6—9月,此間系統處于養殖高峰期,經過紅樹林人工濕地的養殖尾水平均流量約為2000m3·d-1,其表面水力負荷平均為0.25m3·m-2·d-1,水質采樣頻率為每月2次,采樣方法為取紅樹林人工濕地進水口與出水口的水樣,監測方法依照海洋調查規范GB12763.4—2007檢測水樣中硝酸鹽、亞硝酸鹽、NH+4-N和磷酸鹽指標,懸浮物(TSS)采用質量法檢測。

      2結果與分析

      2.1紅樹林人工濕地對氮素的去除效果

      氮素特別是NH+4-N和NO2-N是海水養殖過程中最容易產生的有毒害作用的物質,是必須重點控制的污染物。紅樹林濕地對NH+4-N的去除包括直接吸收、硝化反硝化、底泥吸附等。從6—9月養殖密集期的運行結果來看,系統對氮素具有明顯的去除效果?扇苄詿o機氮(DIN)進水口為0.87~2.06mg·L-1,平均為1.46mg·L-1;出水口0.47~1.04mg·L-1,平均為0.69mg·L-1;水體中DIN平均去除率為52.56%。

      另外從運行結果來看,進水氮素濃度波動較大,這與海水養殖系統運行過程中不同時間段投餌及排污有關;相應地,出水水質波動較小,這顯示紅樹林濕地具有一定的抗沖擊負荷的作用。從不同氮素類型的分配來看,進水中NH+4-N占DIN的主要部分,達到55.3%,這是養殖排水的典型特點,是系統中蝦類、貝類生命活動的必然結果。

      最高時NH+4-N達到1.44mg·L-1,出現在8月中旬,經過紅樹林濕地之后,NH+4-N降至0.52mg·L-1,得到明顯去除,去除率達63.89%。試驗期間進水口NH+4-N在為0.24~1.44mg·L-1,平均為0.81mg·L-1;出水口在0.09~0.76mg·L-1,平均為0.41mg·L-1,平均去除率為49.01%。

      從NH+4-N的去除情況來看,紅樹林濕地中具有明顯的硝化作用,但NH+4-N去除率并未達到較高水平[18],這可能是由于系統長期處于連續進出水狀態,紅樹林濕地長期處于淹水條件,使得濕地基質處于厭氧狀態,釋放NH+4-N所致。NO2-N也是直接影響水生動物生長的毒害性物質,進水中NO2-N最高時達到0.88mg·L-1,出現在6月底,若直接進入養殖池,將可能對養殖生物造成影響。

      試驗期間進水口NO2-N在0.02~0.88mg·L-1,平均為0.31mg·L-1;出水口在0.01~0.33mg·L-1,平均為0.12mg·L-1,平均去除率為61.23%。從系統運行結果來看,對NO2-N也具有明顯去除作用。就NO3-N而言,在DIN去除時也同步下降,說明紅樹林濕地可能具有一定的反硝化作用,這與濕地長期淹水、存在厭氧條件有關,植物凋落物較多時會促進反硝化。試驗期間進水口NO3-N在0.12~0.79mg·L-1,平均為0.35mg·L-1;出水口在0.09~0.26mg·L-1,平均為0.16mg·L-1,平均去除效率為53.14%。

      2.2紅樹林人工濕地對DIP的去除效果

      系統對活性磷(DIP)具有去除效果,進水口DIP在0.04~0.36mg·L-1,平均0.14mg·L-1;出水口在0.02~0.11mg·L-1,平均0.09mg·L-1,去除率為36.40%。DIP的去除與植物吸收、水中及底泥中無機顆粒物質吸收作用有關,相對于較長的停留時間,系統對DIP的去除率偏低,這可能與TSS未得到有效截留有關。

      2.3紅樹林人工濕地對懸浮物的去除效果

      海水養殖過程中產生大量殘餌、碎屑物等,因此,排水中懸浮物質含量較高。從本系統的運行情況來看,紅樹林濕地進水中TSS總體較高,進水口在26.20~94.00mg·L-1,平均達到54.86mg·L-1;然而,出水中TSS存在明顯升高現象,在59.14~226.15g·L-1,平均高達134.80mg·L-1,為進水的2.5倍,這一反,F象反映了紅樹林濕地尚未處于理想運行狀態,分析認為可能與進水口出現沖刷效應及紅樹林濕地內部存在短流現象造成局部區域過水過高等有關。

      3討論

      人工濕地凈化原理主要是利用“土壤-植物-微生物”這個復合生態系統的物理、化學和生物的三重協調作用,通過過濾、吸附、沉淀、離子交換、微生物同化分解和植物吸收等途徑去除廢水中的懸浮物、有機物、氮、磷和重金屬等來達到凈化效果[19-21]。植物是人工濕地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較多的研究表明,有植物人工濕地系統凈化效果明顯好于無植物人工濕地系統[22-24]。

      由于海水養殖中尾水的鹽度效應,在人工濕地技術中針對海水養殖尾水處理的可選擇植物較少,而紅樹植物是海水人工濕地中重要組成部分。如何更有效地構建紅樹林人工濕地,發揮人工濕地更大的凈化作用,除了對人工濕地中紅樹林的種類、種植密度及濕地的結構和流量等進行設計外,在人工濕地運行期間應盡量適當模擬自然狀態,對紅樹林人工濕地進行適當的干露,有利于紅樹植物的生長和存活,可提高人工濕地的凈化效能。

      海水養殖廢水中的污染物主要來源于投喂飼料的殘渣以及養殖生物的排泄物,主要污染物種類包括有機物及氮磷營養鹽等成分,特別是NH+4-N和NO2-N是養殖過程中最容易產生的有毒物質,如果不及時清除,將會對養殖生物造成毒害作用。

      本研究構建的紅樹林人工濕地對NH+4-N和NO2-N有明顯的去除作用。在NH+4-N去除方面,與高鋒等[13]試驗結果相比較,其人工濕地在表面水力負荷在0.2m3·m-2·d-1條件下,對NH+4-N去除率為46.2%,而人工濕地在表面水力負荷平均為0.25m3·m-2·d-1下,對NH+4-N去除率為49.01%。

      濕地對NH+4-N去除率效果要略優于前者的試驗結果,可能是因為本系統設計的長條形人工濕地具有更好的凈化效果。但人工濕地對水體中TSS的去除效果非但不明顯,還存在明顯升高現象,這一反,F象反映了紅樹林濕地尚未處于理想運行狀態,除了可能與進水口出現沖刷效應及紅樹林濕地內部存在短流現象外,可能還與系統表面水力負荷過重有關,但水體經過該系統的生態凈化塘、暗沉淀池和沙濾池后,其懸浮物質能得到有效的清除,對最后養殖生產不會造成影響。

      4小結

      紅樹林人工濕地-海水養殖耦合系統作為海水循環水養殖系統,通過循環水渠、管道、水泵等設施將對蝦高位精養池、貝類養殖塘、紅樹林人工濕地和生態凈化塘等組成一個有機整體,利用紅樹林人工濕地去除水體中的氮磷,不但能有效地增加海水利用率,減少尾水排放,而且能明顯改善水質,提高水產品質量。系統建成后,運行比較穩定,因養殖生物幾乎不受外界海區水質變化(如赤潮等)的影響,養殖病害明顯減少,產量有所提高。

      在該系統中紅樹林人工濕地在養殖尾水的凈化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在養殖尾水平均流量約為2000m3·d-1條件下,紅樹林人工濕地對養殖尾水中氮磷保持了較好的去除效果,其中對NH+4-N平均去除率為49.01%,對NO2-N平均去除率為61.23%,對NO3-N平均去除率為53.14%,對DIP平均去除率為36.40%。

      參考文獻:

      [1]MAYLORRL,GOLDBURGRJ,PRIMAVERAJH,etal.Effectofaquacultureonworldfishsupplies[J].Nature,2000,405:1017-1024.

      [2]王文卿,王瑁.中國紅樹林[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

      [3]韓維棟,高秀梅,盧昌義,等.中國紅樹林生態系統生態價值評估[J].生態科學,2000,19(1):40-45.

      [4]段舜山,徐景亮.紅樹林濕地在海岸生態系統維護中的功能[J].生態科學,2004,23(4):465-469.

    轉載請注明來自發表學術論文網:http://www.cnzjbx.cn/nylw/21481.html

    五级黄18以上免费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