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摘要:茶莊園作為一種茶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模式,對茶產業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分析在茶產業與文旅產業融合發展的背景下,建設茶莊園的重要意義和發展茶莊園的有利條件,總結歸納國內茶莊園建設模式路徑,以期為杭州茶區加快推進茶莊園建設、做大做強茶
摘要:茶莊園作為一種茶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模式,對茶產業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分析在茶產業與文旅產業融合發展的背景下,建設茶莊園的重要意義和發展茶莊園的有利條件,總結歸納國內茶莊園建設模式路徑,以期為杭州茶區加快推進茶莊園建設、做大做強茶產業提供思路,促進鄉村振興。
關鍵詞:茶莊園;茶產業;茶旅融合;鄉村振興
近年來,茶產業與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的勢頭越來越強勁,作為包含農業休閑和茶文化休閑旅游的一種新形態,茶莊園在集茶葉種植、加工、銷售、旅游等多種功能于一體等方面,對茶產業發展具有重要推動作用。茶莊園是以茶葉種植、經營為主,以茶文化和茶特色為主題,以茶產業為基礎發展三產融合,滿足消費者娛樂休閑、科研教育、觀光體驗等的一體化莊園經濟體[1]。
在國外,茶莊園已經有較長的發展歷史,如斯里蘭卡中南部的茶區約有350個茶葉莊園,許多莊園還被改造和修繕為精品度假酒店,茶莊園逐步形成了自給自足的生活社區和生活方式。相對于傳統茶產業中種、產、銷相對分割的模式,茶莊園形成了產業閉環,具有產業融合、業態豐富、利于風控、增強活力等優勢[2]。目前,一些茶葉主產區的龍頭企業紛紛建設茶莊園,如云南柏聯普洱茶莊園、中閩魏氏茶莊園、安吉白茶小鎮等,以期做大做強本地茶產業,提高產品競爭力,實現產業集團化發展,增加企業盈利點。這對于提升品牌影響力、擴大茶葉消費群體、弘揚茶文化都具有現實意義。
一、建設茶莊園的重要意義
1.茶莊園有利于保護生態環境良好的生態環境,一定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環境。建設茶莊園,就是以適當的人工干預、有序安排,形成人類活動、經濟產業、自然環境協調發展。在莊園統一管理下,以發展生態茶園為基礎,高效集約利用土地,防止出現茶園過度建設與拋荒兩個極端,既保護大自然,又能實現茶園的多功能利用。
2.茶莊園促進茶產業三產融合發展長期以來,影響我國茶葉產業做大做強的癥結在于原料種植、產品加工、商品銷售各環節各自為戰,與旅游、文化、健康產業的關聯度低,眾多茶企、茶社、茶農在品牌包裝和宣傳上各立山頭,囿于茶葉品牌“小而美”的發展思維中。而茶莊園可以整合區域內的茶葉資源,形成聚合效應,利于形成產業龍頭,提升產業組織能力。依托茶莊園開展全產業營銷,形成“茶葉+N”的產業格局,可以提升附加值,拉高品牌形象,有望形成“外國有酒莊,中國有茶莊”的經典產業,成為我國茶產業興旺的載體。
3.茶莊園推動中國茶文化的繼承發揚文化傳承需要載體,茶文化附著于茶產業的全部鏈條。茶莊園內集種茶、制茶、售茶于一體,吸引人們來問茶、學茶、飲茶、事茶、愛茶,是茶文化載體的“集大成者”,對壯大茶人隊伍、弘揚中國茶文化具有獨特優勢。與法國酒莊在葡萄酒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一樣,假以時日,獨具特色的茶莊園,將和千年茶馬古道、百年茶葉老店等文化載體一樣,成為茶文化傳承路上的重要標志[3]。飲茶有利于國人身心健康,茶園助力建設綠色中國,茶產業巨大的經濟效益在鄉村振興中的作用不容忽視,茶葉還是能代表中國加強國際交往,再現中華民族主導全球經貿輝煌歷史的復興符號。
二、當前發展茶莊園的有利條件
1.健康中國成為國家戰略
飲茶有益于健康已在世界范圍獲得普遍公認。改革開放40年來,人民生活水平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2018年國內生產總值突破90萬億元,多個茶產區省市經濟總量超萬億。隨著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不斷加快,我國將迎來休閑時代、品質生活時代[4]。古人用“柴米油鹽醬醋茶”和“琴棋書畫詩酒茶”兩句話,區分溫飽生活與小資生活的不同,兩種層次的生活狀態都離不開茶,可見喝好茶、好好喝茶是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期許之一。
茶莊園建設是順應時代發展的必然產物,2016年審議通過的《“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明確提出“推行健康生活方式”“發展健康文化”“培育良好的生活習慣”“推進健康飲食文化”“加快養生保健服務發展”“發展健康服務新業態”等工作方向和目標。茶葉是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10種健康食品之一,良好的飲茶習慣可以延緩人類衰老,預防或者延緩心血管疾病,促進人類的健康[5]。而茶莊園以茶為核心,匯聚旅游、休閑、養生、運動等多種健康生活方式,是落實健康中國戰略的微觀載體,大有可為。
2.鄉村振興戰略大力實施
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主導了中國農村新一輪發展,是繼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以來的又一標志性事件。茶,特別是茶莊園這種形態,在鄉村振興“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5句話、20個字的總要求中都能找到定位、發揮作用。特別是在打贏脫貧攻堅戰中,發展茶葉產業能在欠發達地區起到助推經濟發展的主力軍的作用。例如這兩年做足安吉白茶“文章”的安吉溪龍茶園休閑度假綜合體,實現了白茶產業二次飛躍,而瀘州納溪開發“扶貧春芽”、湘西古丈縣牛角山村以茶葉產業富裕一方百姓等都是在鄉村振興背景下發展茶產業的成功案例。茶莊園既是茶葉主產區產業升級的模式,也是扶貧輸入地可以提前規劃發展的未來產業模式,并且有希望成為茶產區落實鄉村振興戰略的“亮點工程”。
3.大量的社會資本尋找出口
農業雖然是盈利慢的產業,但因其不可缺少性,近年來成為社會資本投資的風口。一方面,一些有實力的資本大鱷中也不乏愛茶之人,投資建設茶莊園,兼容酒店、民宿、餐飲、文創、旅游等行業,成為部分成功人士追求的既不離資本市場、又可回歸鄉土田園的一種生活方式;另一方面,近年來,國內以家庭農場形式存在的茶園已經形成一定規模,實現從茶園到莊園的升級成為部分茶園發展的現實需求,這也為社會資本合作提供了契機。
三、茶莊園建設模式初探
國內茶莊園建設起步近10年,從最初學習借鑒法國酒莊模式開始,到結合我國茶葉產業生產經營特點和地域風情,融入文化元素,走出了具有中國特色的茶莊園建設路徑[3]。浙江安吉、湖州、松陽,云南普洱、福建安溪等茶葉產區已經探索出一批實踐模式,在此基礎上對茶莊園建設模式進行歸納如下。
1.小鎮模式小鎮模式以政府主導為主,在本地名茶核心產區,以一個或多個茶莊園為支撐,集合茶葉基地、茶葉市場、茶葉企業、茶家樂、酒店民宿等業態,形成具有一定規模的茶葉生態圈。這種模式由政府強力推動,統籌規劃,投入大、見效快、品質相對較高,扶持政策多,宣傳力度大,品牌活動多,輻射能力強,易于集合要素,吸引其他資本跟進[6]。其缺點是運營機制不夠靈活,后續運維容易出現問題。
2.山莊模式山莊模式最為多見,也受到政府招商引資的重視。主要由核心企業獨立運行,部分案例從規模茶場直接發展而來。特點是企業能用好原有的行業沉淀,對原茶場及周邊配套設施進行精細建設,品質較高。提供的產品貼近市場需要,適應業內形勢發展,內生動力強。但該模式對周邊相關產業的帶動力弱,抗風險能力較差,部分企業以租賃形式取得茶園經營權,影響長期投入。
3.共享模式共享模式一般由村、合作社等集體經濟組織主導,融合股份制經營、土地流轉、林權改革等新元素,能獲得茶農支持,助推當地茶產業抱團發展。該模式的缺點是缺少強有力的社會資本投入和專業的資本運營團隊,融資難、見效慢、組織結構松散、產品品質易受影響。
4.眾籌模式眾籌模式既包括前期項目資金、股份的眾籌,也包括以茶企、茶商、茶農、酒店、旅行社等不同行業的實業帶企業入股的形式,不同鏈條上的重要環節都有一定的基礎,抱團形成若干個家庭茶莊的規模經營,產業升級。這種多節點的集群式發展解決了莊園建設初期資金不充裕、業態不豐富等問題,但該模式的粘性較差,缺少核心骨干支撐,容易一呼百應,又一哄而散。上述發展模式難以涵蓋目前國內茶莊園所有的建設形態,而茶莊園發展也并非只能復制這4種模式,因地制宜、突顯特色,找到適合的發展模式才是最高效的。
四、茶莊園建設應關注的重點
不同于以往茶園、茶廠、茶店等單純性業態,茶莊園建設整合了茶葉產業全鏈條或大部分環節,需要關注的重點多,特別是以下4個方面尤其重要。
1.以茶為先在茶園的建設中,要有機融合,建設中按照“林中有茶、茶中有樹”的原則進行開發,建成后即具有“遠觀為林,近看為茶”,“園即是景,景即是園”的生態景觀效果,體現生態優先、兼顧景觀,保持生物多樣性。要嚴控質量安全,將主打茶葉做精做強,優化品種,保證品質,形成品牌,擴大消費朋友圈。要以茶為線,串珠成鏈,重點發展“茶+文化創意”“茶+工業設計”“茶+觀光旅游”“茶+健康養生”“茶+周邊產品”“茶+收藏拍賣”“茶+培訓學校”“茶+團建基地”“茶+民俗體驗”等新業態[2],拉長茶產業鏈、提升茶的價值鏈,優化莊園的產業格局,才能使茶產業深度融合,實現效益最大化。
2.以人為本就莊園規劃建設和運營而言,帶頭人要懂茶葉、善經營、有眼光、會開拓,善于將傳統茶產業與互聯網思維結合起來,善于從“藍領”到“金領”兩方面求才,讓茶莊園的發展既腳踏實地接地氣,又跟上時代。在莊園的建設中,要重視從顧客、游客、投資客等不同對象的關注點出發,在莊園產品營銷中,要找到時人關注的綠色、健康、養生、個性化等需求點,讓消費者愿意來喝茶、買茶、觀光住宿。
3.以美為要莊園的人工建筑既要特點鮮明,又要與環境和諧。材料以本土的竹、木、土、石為主,結構符合當地傳統建筑特點,考慮陰晴雨雪、日照光影,具有網紅氣質。莊園的植物安排要力戒純茶景觀,要通過梯壁留草、樹種彩化、四時喬木花卉套種,改善園區色彩單一的缺陷,營造生態和諧、四季分明的景觀。莊園內的綠化要體現中國園林特色,通過茶樹綠籬、垂直綠化等手段,點綴造型植物、園林圖案等,增強莊園的觀賞性,以茶莊園的“景觀美”促進游客“心里美”。
4.以利為贏茶莊園的發展必須找到盈利點,才能實現持續投入、良性發展。因此,要善于運用各種營銷手段吸引游客和消費者,講好當地茶故事,擴大品牌宣傳,提高茶產品附加值,提高市場競爭力[7]。同一地域的茶莊園要避免同質化建設,堅持個性特色,梯度發展,穩定客源流量。此外,在內部管理上,要學習法國酒莊管理精髓,提高組織化程度和內部人員素質。
五、對杭州發展茶莊園的思考
杭州是中國十大名茶之首的西湖龍井原產地,茶文化積淀深厚。除西湖龍井外,蕭山、余杭、富陽、臨安、桐廬、建德、淳安均產有名茶。茶樓、茶館林立,茶人、茶事眾多,但目前茶企經營領域單一,仍以茶葉批發市場為主,茶葉加工廠小而散等情況比較突出,即使在茶園集中連片區也是有茶園無莊園,有基礎缺龍頭,與旅游、文創等產業融合發展的互補性尚不高,發展茶莊園既勢在必行,也確實可行。
1.確立一區一園目標,構建龍頭茶企集群通過扶持家庭農場升級、招商引資等方式,實現杭州產茶的區、縣(市)均有1家以上的茶莊園。整合現有茶業協會、茶文化研究會等涉茶團體,以分會形式建立茶莊園行業協會組織,加強交流研究,提升建設水平。
2.結合消薄增收任務,助力鄉村振興杭州的美麗鄉村建設走在全國前列,但相對貧困、集體經濟薄弱、村莊空心化等情況也存在。在振興鄉村的過程中,下力氣做好茶莊園這篇文章,可以起到吸引游客入村、推動土地流轉經營、避免工商資本下鄉后“非農化”等作用,起到活化空心村、消除集體經濟薄弱村、增加農民收入的效果。
3.出臺專項政策支持,實現產業轉型升級發展茶莊園是個新鮮事物,首先面臨的困難可能就是農用地指標問題。國家現行的建設用地政策中,沒有覆蓋到休閑農業的專項政策,對此需要加強研究,滿足鄉村休閑產業發展需要,避免違建“大棚房”等情況的出現。茶莊園一般地處城鄉接合區,地段偏遠,吸引投資和專業人才難。為此,政府農業部門應抓好茶莊園產業的產品推介、環境招商、人才招引等工作,金融部門要充分開放農業政策性貸款,開發“茶園貸”等金融產品,解決茶企茶農季節性資金需求[8],為杭州茶莊園發展營造良好環境。
參考文獻
[1]張倩楠.茶莊園參與式體驗對消費者購買行為的影響研究[D].福州:福建農林大學,2019.
[2]李書魁.淺議茶旅融合發展的意義與途徑[J].茶葉,2019,45(2):93-96.
[3]徐金玉.茶與莊園,碰撞出了啥火花[N].人民政協報,2019-05-31(6).
[4]羅會德.新時代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的形成邏輯[J].東南學術,2019(1):9-15.
[5]龔雨順,戴申,黃建安,等.茶葉的抗衰老作用[J].中國茶葉,2019,41(8):6-11
茶葉種植論文投稿刊物:《中國茶葉加工》以茶葉加工、市場營銷為重點,圍繞中華茶業科技進步和振興,客觀和系統地交流茶葉加工新理論、新技術、新工藝;推廣成熟實用的生產工藝、技術;探討我國及世界茶業發展中熱點、觀點問題;介紹企業深化改革和經營管理經驗;普及茶葉科學和茶文化知識;報道茶葉市場動態、產品質量檢測、茶葉標準、技術培訓等內容和信息。
轉載請注明來自發表學術論文網:http://www.cnzjbx.cn/nylw/222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