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高度重視三農工作,明確提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 我們要深刻領會、全面貫徹,把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
《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高度重視“三農”工作,明確提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 我們要深刻領會、全面貫徹,把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擺上突出位置,推動農業大國向農業強國轉變。
保障糧食等重要農產品供給安全。 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始終是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 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落實國土空間規劃,以糧食生產功能區、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為重點,建成10億畝高標準農田,改善提升農機裝備、農田水利和倉儲物流等設施條件,增強綜合生產能力。 著力穩政策、穩面積、穩產量,健全激勵性利益補償機制,保護主產區和農民種糧積極性,確保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 全面實施重要農產品保障戰略,穩定生豬基礎產能,保障糧、棉、油、糖、肉等重要農產品供給安全。 完善中央儲備糧結構布局,創新完善重要農產品市場調控,加強現代倉儲物流設施建設,提升糧食等重要農產品收儲調控能力和水平。 努力減少糧食生產、倉儲、運輸、加工、消費等環節損失和浪費。
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這是農業現代化的主線和重要路徑。 根據市場供需變化和區域比較優勢,調整優化農業生產結構、區域布局和產品結構,調優品質、調高質量、調出效益。 穩步優化種植結構,建好9億畝糧食生產功能區和2.38億畝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加強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建設。 推進優質糧食工程,優質耕地優先種糧,發展糧、棉、油、糖等大宗農產品。 鞏固東北冷涼區、北方農牧交錯區、西北風沙干旱區及西南石漠化區等“鐮刀彎”地區玉米結構調整成果,穩定優勢區玉米面積,提升大豆單產,發展優質飼草料。 推動生豬產業轉型升級,抓好草食畜牧業發展和奶業振興,推進水產健康養殖。 發展農業標準化生產,打造一批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和特色產品品牌,完善全鏈條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確保“舌尖上的安全”。
農產品論文范例:發達國家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模式及啟示
強化農業科技和裝備支撐。 完善的設施裝備、先進的科學技術是農業現代化的標志。 加強農業科技創新,聚焦生物育種、農機裝備、綠色投入品等,布局建設一批重點實驗室、重大科學設施裝置,突破一批關鍵核心和“卡脖子”技術。 構建多元互補、高效協同的農技推廣體系,加快建設現代農業產業科技創新中心,推進產學研用企深度融合。 培育推廣優良品種,推進農作物生產全程全面機械化,加快發展數字農業、智慧農業、高效設施農業,健全病蟲害和動物疫病防控體系,推動農業節本增效提質。
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 這是農業現代化的必由之路。 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穩步推進承包地“三權”分置,引導土地有序流轉。 抓好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打造規模適度、生產集約、效益明顯的家庭農場,提升農民合作社規范化水平和服務帶動能力,壯大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引領現代農業發展。 立足“大國小農”國情農情,發展代耕代種、土地托管、統防統治等專業化社會化服務,把小農戶引入現代農業發展軌道。
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這是提升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的潛力所在。 開發農業多種功能,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打造供應鏈,提高農業綜合效益。 大力發展縣域經濟,綜合布局農產品加工業、鄉村服務業,推動城鄉產業協同發展。 堅持糧頭食尾、農頭工尾,推進農產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和綜合利用,加強農產品倉儲保鮮冷鏈物流設施建設,發展分等分級和高效物流。 支持建設現代農業產業強鎮、產業園區、農業現代化示范區和優勢特色產業集群,滿足鄉村產業合理用地需求,發展休閑農業、農村電商等新產業新業態,拓展農民增收空間,全產業鏈提升農業競爭力。
扎實推動農業綠色發展。 綠色是農業的本色。 樹牢“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加強農業生態環境保護,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 加大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持續推進化肥農藥減量增效,發展節水農業,提升農膜回收、秸稈綜合利用和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率。 加強耕地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復,健全耕地輪作休耕制度,像保護大熊貓一樣保護好東北黑土地。 實施農業綠色發展行動,落實長江十年禁漁,建設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引領農業可持續發展。
轉載請注明來自發表學術論文網:http://www.cnzjbx.cn/nylw/256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