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ress id="vfzrl"><nobr id="vfzrl"><progress id="vfzrl"></progress></nobr></address>
    <address id="vfzrl"></address>

    <address id="vfzrl"></address>

    <em id="vfzrl"><form id="vfzrl"><nobr id="vfzrl"></nobr></form></em><address id="vfzrl"></address>
    <address id="vfzrl"></address>

    <noframes id="vfzrl"><form id="vfzrl"><th id="vfzrl"></th></form><form id="vfzrl"><th id="vfzrl"><th id="vfzrl"></th></th></form>

    國內或國外 期刊或論文

    您當前的位置:發表學術論文網農業論文》 寧縣高素質農民培育工作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正文

    寧縣高素質農民培育工作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所屬分類:農業論文 閱讀次 時間:2021-07-12 10:50

    本文摘要:摘要:本文結合近年來寧縣農民培育工程的實施情況,指出了當前培訓機構、學員遴

      摘要:本文結合近年來寧縣農民培育工程的實施情況,指出了當前培訓機構、學員遴選、系統錄入、培訓效果、資料整理、財務報賬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相應的解決對策。

      關鍵詞:農民培育;問題;對策;寧縣

    農民培育

      寧縣是一個農業大縣,素有“隴東糧倉”之稱,F轄18個鄉鎮、257個行政村、13個社區,總人口55.94萬人,其中農業人口50.5萬人。“農民富則國富,農民強則國強”,農民是發展現代農業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主體,其素質的高低直接影響著農業現代化和鄉村振興的成敗。只有培養造就大量高素質的新型農民,才能形成持續推動現代農業建設的力量源泉。近年來,寧縣農業農村部門緊緊圍繞省市安排部署,狠抓農民培育工程,從2005年起先后實施了“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陽光工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和“高素質農民培育工程”,為全縣培育了一大批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種養能手,累計舉辦各類培訓班160多期(次),培育農民14500人(次),有效促進了全縣現代農業的發展和鄉村振興的實施。

      農藝師評職知識:安徽農業論文在哪些期刊發表

      1存在的主要問題

      1.1培訓機構師資力量薄弱

      作為農業科技培訓機構,寧縣農業廣播電視學校師資力量相對較弱,現有職工9人,其中正校長1人、副校長2人,職工6名。僅有1名男性職工,還屬工勤人員。每年培訓任務面廣量大,涉及糧油、瓜果、蔬菜、苗林、中藥材、養殖、農機、手工、電商、烹飪等多個領域,專業性又極強,僅靠寧縣農業廣播電視學校的“娘子軍”難以完成。從2014年起,寧縣農業農村局將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和縣瓜菜蠶桑中心等部門也納入了培訓機構行列,但師資力量弱的現象仍未從根本上得到改變。

      1.2遴選學員費時費力

      一是由于農民培育工程已持續多年,加之培訓機構多、培訓專業雜,多數種養大戶、家庭農場主、合作社人員已參加過相關的職業農民培訓,受3年內不能重復培訓及年齡的限制,符合要求的學員越來越少。二是寧縣每年勞務輸出達10萬人以上,且均為青壯年勞力,留守在家的主要是老弱病殘及婦女兒童,即所謂的“386199部隊”,他們不適合、也不方便參加培訓班。三是為確保培訓班按期順利進行,培訓機構一般需提前半個月進村入戶遴選學員,但“計劃不如變化”,雖經多次篩選確認,臨開班前總會有人因故缺席,有的培訓班曾出現50%以上學員臨陣缺席的現象,導致工作被動。

      1.3培訓效果難以得到充分發揮

      一是部分作物(如中藥材)生長周期較長,多為2~3年生,短期內難以見到成效。二是僅靠7~15d的培訓很難讓學員徹底掌握各種作物及家畜家禽不同生育期的關鍵種養技術。三是個別農戶培訓期間偶遇婚喪嫁娶、作物收種等事件,只得中途請假離去,影響了學習效果。

      1.4培訓機構的業務人員需加強學習

      一是近年來培訓機構的業務人員很難有機會參加省廳組織的有關培訓,面對系統錄入無所適從,不能快速高效完成“農民培訓申報系統”學員申報、信息錄入、班級建立、學員評價等大量工作,甚至會影響培訓班的順利舉辦。二是網上申報錄入系統時有變化,如2020年對學員重復受訓率、學員申報、班級建立、線上培訓、師資庫及基地申報均提出新的要求。三是按照新系統要求,培訓老師、實訓基地、培訓機構、培訓學員、主管部門都有各自不同的申報系統,且需獨立申報,寧縣農業農村局通過登錄管理系統進行審核,但個別老師和多數基地負責人不能熟練應用電腦、手機及網絡,不能順利完成網上注冊和信息申報,影響了培訓機構的建班和農業農村局的審核。

      1.5資料檔案裝訂工作量大

      按照甘肅省農業農村廳的方案目錄要求,驗收資料分為《培訓機構檔案》和《班級檔案》,內容包括培訓方案、培訓計劃、培訓制度、報到冊、點名冊、培訓臺賬、師資庫資料、學員身份證復印件、培訓照片、教材講義、信息報道、考試考核、自查報告、總結匯報等內容。一般需一式三份,裝訂成冊,以備各級審核驗收;同時,各培訓機構還需向寧縣農業農村局科教股和寧縣財政局分別提交《高素質農民培訓項目績效自評報告》,但內容多與驗收資料重復。

      1.6跟蹤服務工作不到位

      培訓班結束后,由于學員分散、經費有限,后續跟蹤服務以微信群、QQ群、電話指導為主,現場答疑解惑、田間指導為輔;培訓期間出資聘請的老師多為外縣(區)的專家教授,培訓結束后再邀請他們前來田間指導亦不現實。

      1.7經費緊張且報賬滯后

      一是培訓機構普遍存在經費短缺的問題,甘肅省農業農村廳下達的項目經費有限,主要用于培訓學員食宿、外出車輛租用、教材購置、聘用教師課時費等支出,培訓結束后的跟蹤服務費用沒有保障。二是培訓期間所產生的費用基本由單位或職工個人先墊付,待年底項目通過市縣級驗收后方能報賬。

      2對策

      2.1高度重視,加強培訓隊伍建設

      一是寧縣農業農村局需高度重視、認真學習領會甘肅省農業農村廳的方案精神,結合縣情實際合理制定實施方案、分解任務,將責任落實到人。并抽調一名副局長專抓此項工作,培訓開班后要講好第一堂課,并督促檢查指導各培訓機構的工作開展情況,及時發現并盡快協助解決培訓中存在的問題。二是寧縣農業農村局科教股要抽調專人學習和熟悉業務,及時登錄“農民教育培訓信息管理系統”做好各項申報信息審核工作,對不符合的事項要及時駁回,并通知重報。

      三是寧縣農業廣播電視學校作為全縣農民培訓教育的主要機構,要進一步擴充力量,增加骨干,充分發揮全縣農業科技培訓主力軍作用。四是其他培訓機構也要加強力量,配備分管領導、業務人員和后勤人員,做到分工明確、責任到人,確保培訓工作順利實施。五是委托的第三方機構代為實施項目時,必須同時完成培訓資料的收集、整理、裝訂等工作,不能只管講課,不管資料。六是培訓機構之間需密切聯系、數據共享,避免學員申報班級時才發現已參加過培訓,導致信息錄入不暢。

      2.2扎實細致,做好培訓學員遴選一是遴選學員時必需將人盯準靠實,盡可能詳盡的告知培訓時間、內容、地點和要求,確保所篩選的學員90%以上都能按時參訓。二是優先考慮未參加過培訓,且有志從事種養業和加工業的返鄉創業青年、合作社成員、種養大戶和家庭農場主。三是多遴選一些文化程度較高,有一定種養、加工、購銷經驗的農戶,將其培育成為推動鄉村振興的帶頭人。

      2.3精準施策,切實提高培訓效果一是要科學精細謀劃,突出實踐學習演練。“眼過千遍不如手過一遍”,要有意識的增加田間實訓課,確保每個生產環節都有田間實訓過程,讓學員耳聞、目睹、手練,真正掌握各環節的關鍵技術。二是各級培訓方案下達宜早不宜遲,最好在春夏兩季下達;各培訓機構要緊密結合農時合理統籌、科學安排、適時開展培訓,且莫錯過最佳農時季節,導致學員田間實訓時可觀摩的東西不多。

      2.4狠抓培訓,確保信息錄入順暢農民教育培訓不僅要完成線下、線上培訓,還要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去完成“農民教育培訓師資庫申報系統”“農民教育培訓基地申報系統”“農民教育培訓申報系統”“農民教育培訓信息管理系統”的信息申報、班級建立和學員評價等多項工作。寧縣農業農村局要積極選派具體承擔培訓業務的人員參加甘肅省農業農村廳組織的有關培訓,使其熟練掌握相關技能,并對全縣各培訓機構的業務人員、基地負責人、授課老師進行專題培訓,確保網上申報及錄入任務有序、高效進行。各培訓機構也要加強交流、多學習借鑒、取長補短、共同提高。

      2.5節本增效,科學合理裝訂資料按照《班級檔案》和《機構檔案》目錄整理的資料檔案已十分全面詳實,項目實施的相關單位要積極協調聯動,爭取做到一項工作、一份資料、兩種用途,或向財政局另附一份培育項目績效評價報告即可,避免徒增工作量及浪費紙張。

      2.6優化服務,拓展跟蹤服務渠道一是各培訓機構要繼續通過微信群、QQ群、電話等信息網絡工具,快速高效的為學員提供生產技術指導服務。二是努力克服經費、車輛不足等困難,抽調精兵強將,于農時關鍵季節深入田間地頭開展服務指導。三是積極為學員提供“產加銷”服務,宣傳各項惠農政策,幫助學員網絡直播賣貨,提供各地農產品最新價格及收購信息,助推產業快速做大做強。

      2.7提高效率,確保資金高效運作一是各培訓機構要嚴格財務管理,做到?顚S茫沤^挪用、超標準、超范圍使用。二是要科學規劃,加快項目實施進度,爭取早實施、早完成、早驗收、早報賬。三是全縣培訓工作結束后,市縣農業農村局要盡快組織實施驗收,縣財政局及時予以報賬,確保項目資金合理、快速、高效使用。

      作者:王麗雅

    轉載請注明來自發表學術論文網:http://www.cnzjbx.cn/nylw/27405.html

    五级黄18以上免费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