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ress id="vfzrl"><nobr id="vfzrl"><progress id="vfzrl"></progress></nobr></address>
    <address id="vfzrl"></address>

    <address id="vfzrl"></address>

    <em id="vfzrl"><form id="vfzrl"><nobr id="vfzrl"></nobr></form></em><address id="vfzrl"></address>
    <address id="vfzrl"></address>

    <noframes id="vfzrl"><form id="vfzrl"><th id="vfzrl"></th></form><form id="vfzrl"><th id="vfzrl"><th id="vfzrl"></th></th></form>

    國內或國外 期刊或論文

    您當前的位置:發表學術論文網農業論文》 北海市銀海區藥用植物資源調查與分析> 正文

    北海市銀海區藥用植物資源調查與分析

    所屬分類:農業論文 閱讀次 時間:2022-01-13 10:11

    本文摘要:摘要為摸清廣西北海市銀海區藥用植物資源種類及其開發利用現狀,為中藥資源可持續發展提供參考。以全國中藥資源普查技術規范為指導,通過野外考察、標本采集與鑒定、普查數據整理、文獻查閱等方法,對銀海區中藥資源情況進行調查與分析。結果表明:銀海區現有藥用維管

      摘要為摸清廣西北海市銀海區藥用植物資源種類及其開發利用現狀,為中藥資源可持續發展提供參考。以全國中藥資源普查技術規范為指導,通過野外考察、標本采集與鑒定、普查數據整理、文獻查閱等方法,對銀海區中藥資源情況進行調查與分析。結果表明:銀海區現有藥用維管束植物125科389屬515種,包括蕨類植物11科12屬17種,裸子植物5科5屬5種,被子植物109科372屬493種,其中國家重點藥用植物61種,中國特有植物13種,廣西新增藥用植物資源20種。銀海區藥用植物資源較為豐富,但人為采挖和環境變化造成野生資源銳減比較嚴重,今后應加強相應的保護工作,使資源得到可持續利用。

      關鍵詞銀海區;中藥資源普查;藥用植物

    藥用植物

      藥用植物資源是中藥資源最重要的組成部分[1],其形成與變化不但與物種有關,也與生態環境和人文因素有關[2]。以藥用植物資源調查為核心的全國中藥資源普查對我國生物資源產業發展具有推動作用,是掌握中藥資源本底和提高政府決策能力的重要前提[3]。建國以來,前后經歷了三次全國性中藥資源普查,都極大推動了我國中醫藥的快速發展。但是第三次中藥資源普查迄今已有30余年,隨著環境的改變,以及受人類生產和社會活動的影響,中藥資源種類、分布、量、質和應用都在不斷改變,現有的資料難以發揮其生產指導作用,中藥資源家底不清是當前中藥資源可持續發展面臨的巨大問題[4]。

      為促進中藥資源保護、開發和合理利用,2011年開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組織開展第四次全國中藥資源普查工作,并已取得階段性成果[5]。北海市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東南部,銀海區為北海市主城區之一。由于過去境內城市建設和產業開發,人地矛盾突出,導致北海市是廣西最有代表性的生態環境脆弱、資源環境與社會經濟發展矛盾突出、濕地退化明顯的地區之一。

      20世紀80年代第三次全國中藥資源普查時,銀海區大部分區域歸屬合浦縣,區內其它地方歸屬北海市郊區管轄。1994年12月成立至今,銀海區還沒有開展全區性的中藥資源普查,藥用植物資源家底不清。為了進一步掌握北海市銀海區中藥資源家底,為國家開展野生植物資源保護和可持續利用提供基礎資料,根據第四次全國中藥資源普查的工作安排,本課題組于2019年10月至2021年4月多次對銀海區開展了普查工作,旨在摸清銀海區藥用植物資源概況,為銀海區中藥資源的開發利用及當地產業決策提供科學依據。

      1材料與方法

      1.1材料

      1.1.1銀海區地理位置

      銀海區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東南部,北海市中南部,地處北緯21°25′~21°41′,東經109°04′~109°19′,東與鐵山港區相連,西與海城區接壤,南瀕北部灣,北與合浦縣交界,行政區域面積541km2。銀海區地處北部灣沿岸,地形北高南低,大部分為開闊的沿海臺地,地勢平坦。

      1.1.2氣候和土壤環境

      轄區氣候屬亞熱帶季風型海洋性氣候區,氣候受季風環流控制,雨熱同季,冬干夏濕,夏無酷暑,冬無嚴寒。境內年平均氣溫22.6℃,極端最高氣溫均在37.2~37.7℃。極端最低氣溫在0.8~2.5℃。年平均日照時數2089.3h,年平均降水量1683mm,各月雨量差異大,8月雨量最多,各地均在330~400mm,12月雨量最少,為20~40mm。銀海土壤多數土層深厚,疏松易耕,但偏沙、偏酸,肥力不足,耕作層淺薄。優越的自然條件使得境內植被類型豐富,藥用植物種類繁多。

      1.2方法

      1.2.1野外調查

      野外調查工作按照第四次全國中藥資源普查技術方案進行[6],采用地理信息技術、GPS定位、圖像識別技術等新技術、新方法。根據銀海區的生態環境和地形地貌特點劃分3個代表區域,即草澤、灌叢和針葉林,由第四次全國中藥資源普查信息管理系統隨機生成15個1km2的樣地,每個樣地內設5個樣方套,每套樣方包括1個10m×10m的喬木樣方,1個5m×5m的灌木樣方,4個2m×2m的草本樣方;調查時詳細記錄樣方內重點藥用植物的生境、群落、個體等特征特性,在各代表區域內隨機設置具有代表性的樣線,沿線調查記錄藥用植物名稱、生境及經緯度、海拔高度等,采集藥用植物標本和藥材樣品。同時通過實地和走訪調查,了解銀海區中藥材種植和中藥材企業加工利用現狀及中藥材進出口情況。

      1.2.2標本制作和數據普查

      內業主要進行臘葉標本制作和普查數據整理工作,以《FloraofChina》《中國植物志》《廣西植物志》為主要鑒定依據,查閱《中國藥典》《中華本草》《廣西中藥資源名錄》《廣西藥用植物名錄》等志書或文獻確定藥用植物種類,同時將調查數據錄入第四次中藥資源普查系統,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

      2結果與分析

      2.1銀海區普通藥用植物資源

      對銀海區域范圍內15個樣地和樣線進行調查,將所采集的植物標本進行鑒定,經統計可知,銀海區現有維管束植物共計131科411屬571種,其中含蕨類植物13科14屬18種,裸子植物5科6屬6種,被子植物113科391屬547種。

      參照中藥資源普查重點調查品種名錄(全國版)和有關藥用志書資料對采集的標本進行統計可知,本次調查到藥用維管束植物125科389屬515種(蕨類植物11科12屬17種,裸子植物5科5屬5種,被子植物109科372屬493種),其中廣西藥用植物新資源20種,為《廣西藥用植物名錄》《廣西中藥資源名錄》等廣西現有中藥資源專著未記載的種類。

      統計分析結果表明:銀海區藥用植物生活型占比(表3)分別為喬木(6.1%)、灌木(24.3%)、藤本(6.1%)、草本(62.9%,其中多年生草本55.0%、一年生草本7.9%)、其他(1.0%)。物種數量10種以上優勢科有豆科(45種)、大戟科(31種)、菊科(28種)、禾本科(28種)、茜草科(17種)等11科,占調查藥用植物總數的43.3%,優勢科組成和中國藥用植物組成情況基本一致。

      2.2珍稀瀕危或特有藥用植物資源

      銀海區的藥用植物中,有池杉(Taxodiumdistichumvar.imbricatum)、土沉香(Aqui‐lariasinensis)、金花茶(Camelliapetel‐otii)、龍眼(Dimocarpuslongan)、蘇木(Caesalpiniasappan)5種列入珍稀瀕危或國家重點保護植物[7-8]和廣西重點保護植物名單中,但這5種植物均為當地栽培植物,因而都不屬于珍稀瀕;驀抑攸c保護植物范疇,銀海區境內實際沒有珍稀瀕;驀抑攸c保護植物自然分布。本次普查共調查到中國特有植物豹皮樟(Litseacoreanavar.sinensis)、光萼小蠟(Ligustrumsinensevar.myrianthum)、禾葉山麥冬(Lir‐iopegraminifolia)等13種[9-10],廣西特有植物1種[11],隸屬10科10屬,其中中國特有藥用植物8種,占總物種數的1.83%,珍稀瀕;蛱赜兄参锓N類所占的比重較低。

      2.3重點藥用植物資源

      調查結果表明,銀海區現有國家重點藥用藥材61種[12](表6),涉及基原植物55種,隸屬43科50屬,重點物種數量占總物種數量的10.7%。其中廣西重點調查藥用植物有紅腺忍冬(Lonicerahypoglauca)、千斤拔(Flemingiaprostrata)、鉤藤(Uncariarhynchophylla)、廣西莪術(Curcumakwangsiensis)、穿心蓮(Androgra‐phispaniculata)等10種。菝葜(Smilaxchi‐ a)、千里光(Senecioscandens)、白茅(Im‐peratacylindrica)、楝(Meliaazedarach)等為樣地內出現頻度較高的品種。這些重點藥材品種中以草本為主(共有31種),其次藤本9種,再次灌木和喬木各8種。

      經數據庫統計匯總可知,出現頻度最高的白茅、菝葜蘊藏量分別為39633.56、1878.55kg,其他物種由于出現頻度太低,數據庫無法統計。據走訪和實地調查,銀海區除了栽培的20hm²金花茶(Camellianitidissima)達產外,沒有其他規模種植的中藥材品種,個別群眾常在自家自留地種有決明(Sennatora)、玫瑰茄(Hibiscussabdariffa)、姜黃(Curcumalon‐ga)、益母草(Leonurusjaponicus)、梔子(Gardeniajasminoides)、肉桂(Cinnamomumcassia)、廣金錢草(Desmodiumstyracifolium)等藥材,但零星分散,面積和產量更小。

      2.4市場流通和開發利用現狀

      銀海位于廣西東南部,毗鄰廣東。兩廣地區群眾自古以來就有用雷公根、廣金錢草、車前草、白茅、五指毛桃、牛大力等植物煮涼茶或煲湯的傳統,加上廣西壯、瑤等少數民族有用傳統藥物治病的習慣,因而藥材市場藥食兩用或具有保健養生的藥材交易比較活躍,轄區福成、銀灘、平陽等各鄉鎮農貿市場交易的藥材有22種。

      近年由于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的開放開發和當地產業轉型升級,受基礎設施和桉樹豐產林建設的影響,野生藥材資源逐漸枯竭,交易量有所減少,個別單位或個人選擇進購防城、南寧、玉林等地藥材到當地交易或自用。經多方調查得知,銀海區境內無中藥制藥企業,大部分地產藥材經過簡單的切片、曬干處理后作為草藥或藥食兩用食材在當地銷售,少量為附近各中醫院、民間醫生和當地群眾自用。銀海區瀕臨北部灣,面向東南亞,區位和交通條件得天獨厚,近年主要發展旅游業和臨海工業,地產的各種藥材僅在境內及其周邊地區交易,沒有進出口藥材交易。

      3討論與結論

      3.1討論

      調查顯示,銀海區共有藥用植物(維管植物)515種,中國特有植物13種,全國中藥資源普查重點調查(野外、市場)中藥資源(中藥材)61種,廣西重點藥材10種,新增廣西藥用植物資源20種。但普查過程中發現,調查到的大部分物種為廣布或栽培的植物,重復率較高,對生境要求較高的珍稀瀕;蛱赜兄参锏姆N類和數量相對較少,銀海區境內分布有兩面針、山銀花、廣金錢草、千斤拔等廣西地道和主特產藥材資源,但分布零散,資源蘊藏量偏低,加上長期無序采挖,野生資源縮減比較嚴重。

      銀海區優越的地理位置、適宜的生態氣候條件為藥用植物提供了良好的生長環境。近年由于人口增長和人為活動的增加,受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房地產開發、產業園區建設等因素的影響,天然植被遭受了不同程度的破壞,造成了野生植物資源急劇減少,銀海區野生植物資源保護面臨一定的壓力。

      調查結果表明,銀海區藥材種植和市場交易品種少,產量效益低下,產業化水平低,合理制訂銀海區中醫藥發展規劃十分迫切。金花茶是國際珍稀名貴植物之一[13],有“植物界大熊貓”“茶族皇后”之稱[14],其花、葉富含類黃酮、多糖和多酚等藥用成分,是一種具有較高觀賞價值、營養價值和藥用價值的植物[15]。

      近年來,隨著北海市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不斷深化,探索發展人工林下種植金花茶的混合種植模式規模日益壯大[16]。金花茶是銀海區栽培初具規模的藥用植物品種,可加大金花茶種植規模及產品研發,延長產業鏈,開發更具附加值的產品投向市場。

      3.2結論

      銀海區藥用植物資源豐富,類型多樣,但天然植被受人為干擾較大,特有種及珍稀瀕危植物所占比例較低,過度采挖和環境變化、產業開發造成該地區藥用植物野生資源銳減比較嚴重,資源保護形勢不容樂觀。建議加強對中藥資源的保護及開發利用,在產業轉型升級過程中積極探索藥材種植與鄉村振興、城市環境治理、康養旅游開發等方面的有機結合,以便達到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的雙豐收,以此來拉動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

      參考文獻

      [1]郭巧生.藥用植物資源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3-4.

      [2]繆劍華,肖培根,黃璐琦.藥用植物保育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7:1.

      [3]黃璐琦.全國中藥資源普查和生物資源開發[C].北京:中國植物學會,2016:1.

      [4]黃璐琦,陸建偉,郭蘭萍,等.第四次全國中藥資源普查方案設計與實施[J].中國中藥雜志,2013,38(5):625-628.

      [5]黃璐琦,孫麗英,張小波,等.全國中藥資源普查(試點)工作進展情況簡介[J].中國中藥雜志,2017,42(22):4256-4261.

      [6]黃璐琦,王永炎.全國中藥資源普查技術規范[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15.

      [7]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第一批)[J].植物雜志,1999(5):4-11.

      作者:黃寶優1)柯芳1)蒙秋遠2)謝月英1)藍祖栽1)黃雪彥1)余麗瑩

    轉載請注明來自發表學術論文網:http://www.cnzjbx.cn/nylw/29355.html

    五级黄18以上免费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