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摘要以傳統村落人居環境研究為基礎,將傳統村落人居環境轉型發展作為一個系統概念,深入剖析傳統村落人居環境轉型發展與鄉村振興之間的耦合關聯,探索鄉村振興視角下傳統村落人居環境的轉型發展路徑。研究表明:(1)傳統村落人居環境轉型發展是依靠系統內生動力和外生動
摘要以傳統村落人居環境研究為基礎,將傳統村落人居環境轉型發展作為一個系統概念,深入剖析傳統村落人居環境轉型發展與鄉村振興之間的耦合關聯,探索鄉村振興視角下傳統村落人居環境的轉型發展路徑。研究表明:(1)傳統村落人居環境轉型發展是依靠系統內生動力和外生動力實現優化升級的動態變遷過程,由自然生態環境、社會文化環境、地域空間環境和多元主體環境等多維系統構成。(2)傳統村落人居環境轉型發展與鄉村振興之間存在可銜接性,其耦合機制在于鄉村振興的系列發展要求驅動著傳統村落人居環境各系統要素的調整與優化,而傳統村落人居環境轉型發展為鄉村振興注入力量,二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3)鄉村振興視角下傳統村落人居環境的轉型發展應以鄉村振興總要求為指導,修復自然生態環境系統、健全社會文化環境系統、優化地域空間環境系統、調控多元主體適應系統,將傳統村落建設為生態宜居、富裕文明、產業興旺、治理有效的鄉村社區。通過探討傳統村落人居環境全方面、多要素、系統化的改造與更新,為中國鄉村人居環境理論與實踐發展提供重要參考。
關鍵詞傳統村落;人居環境;轉型發展;鄉村振興
傳統村落作為農耕文明和地域文化的傳承載體,擁有豐富的傳統資源和鄉村遺產,被時代賦予了極高的應用與保護價值,是承接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空間節點[1]。傳統村落蘊含著古老人居環境營建思想,其村落選址、建筑設計、空間格局等偉大智慧與精巧工藝對當代人居環境建設有著極為重要的啟迪意義與借鑒價值,與此同時,傳統村落人居環境也為鄉土文化的研究與多維價值提取提供了基礎和前提[2]。
然而,隨著城鎮化、工業化和信息化的迅速發展與無序介入,傳統村落相對封閉的外圍環境被打破,各種信息流、物質流和能量流不斷侵入村落,多元主體交雜調控的傳統村落人居環境系統處于一種混雜的非穩定狀態,引發了諸如生態環境破壞、建筑風貌損毀、傳統文化侵蝕和聚落空間無序等問題[3],促使傳統村落人居環境處于被迫轉型與主動發展并存的關鍵時期;诖耍瑖也扇×艘幌盗写胧┓e極應對,先后出臺了《關于加強傳統村落保護發展工作的指導意見》《關于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的指導意見》《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方案》《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村莊清潔行動方案》等職能清晰、布局細化的政策,為傳統村落人居環境轉型發展提供了極大的資金支持、技術指導和人員保障,同時也激發了學界對傳統村落人居環境轉型發展的系統性創新研究。
實際上,傳統村落人居環境一直備受國外學者關注,尤其是在城市發展與鄉村衰落的現實背景下,傳統村落人居環境成為了國外學者關注的焦點,特別是對歷史街區、文化遺產的研究較早且成果豐碩,分別從社會學、建筑學、景觀學等學科出發對鄉村人居環境的歷史文化傳承、可持續發展、景觀風貌修復、生態環境保護等領域進行了深入研究[46]。同時,隨著技術創新和理論拓展,將地理信息技術綜合運用于探究鄉村人居環境各系統間的動力機制和耦合關系,研究成果突出[7,8]。
國內關注傳統村落人居環境始于20世紀80年代,起步雖晚,但由于現實需要和政策引導,近年來越來越多地理學、建筑學、歷史學、社會學、景觀生態學等學者投入到了研究行列中,促成了多學科融合發展的新局面,推動著傳統村落人居環境的理論創新、方法更新與實證分析。從研究內容來看,國內對傳統村落人居環境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建筑景觀基因的識別與修復[9,10]、聚落空間布局的演變與優化[1114]、傳統社會文化的變遷與傳承[1518]、人居環境營建的思想與路徑[19,20]以及傳統人居環境的改造與更新[21,22]等,研究愈發多元和成熟。
從研究方法來看,以往學者們多采用單一定性論述或定量分析展開研究,但隨著3S現代地理信息技術的發展,多尺度、跨學科、多源數據支撐的綜合集成方法正逐漸融入傳統村落人居環境探究過程中[23],使得研究方法和手段更具科學性和精準化。
事實表明,我國鄉村人居環境研究已經步入了正軌,打破了城市人居環境偏向的困局,但是面對當前鄉村轉型發展的新格局[24],傳統村落人居環境也存在著更新與發展的迫切需求。尤其2017年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以來,農業農村現代化和城鄉融合步伐快速推進,傳統村落作為重要的鄉村主體,其人居環境轉型發展面臨機遇和挑戰。
但現有研究對傳統村落人居環境轉型發展與鄉村振興間的關系探索較少,亟需在鄉村振興戰略的目標指引下,進一步深化傳統村落人居環境轉型發展的機理探究和路徑更新。鑒于此,本文試圖在理清傳統村落人居環境轉型發展機理的基礎上,探究傳統村落人居環境轉型發展與鄉村振興之間的耦合關聯性,以此提出鄉村振興視角下傳統村落人居環境轉型發展的實施路徑,為中國傳統村落人居環境保護發展和有序振興提供理論指導。
1傳統村落人居環境轉型發展的理論框架
傳統村落人居環境是區域內居民生產生活所需物質和非物質財富的空間載體和地域平臺,是由自然生態環境系統、社會文化環境系統、地域空間環境系統和多元主體適應系統構成的、以人為中心、以人地關系為紐帶的復合網絡系統,具有復雜性、開放性、非線性、非穩性、持續漲落性等特點[25]。
其系統構成中,自然生態環境是物質基礎,社會文化環境是社會基礎,地域空間環境是空間載體,多元主體環境是核心動能[4],4個子系統具有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親緣關系,涉及了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生態等系統要素,是傳統村落人居環境改造與更新的重要領域。
傳統村落人居環境轉型發展是基于社會經濟發展要素變化,為適應村落外部調控和內部需求,在內外主體的共同作用和干預下整合系統元素,實現人居環境的適應性轉型與階段性發展。傳統村落人居環境轉型發展也可被看作一個不斷更新的開放系統,是依靠系統內生動力和外生動力實現優化發展的動態過程[26]。
內生動力即自組織演化機制,以4大子系統間的物質循環、能量輸送、信息交換等方式驅動傳統村落人居環境良性運作,帶動各系統要素趨優發展。最常見的自組織模式是以村民為核心力量,經由村民主體需求變動,激發系統內部的權利交鋒、空間分化、文化沖突、資源爭奪等,推動傳統村落人居環境自下而上的轉型發展。
外生動力即他組織介入機制,通過系統之外的他組織力量強勢介入,刺激傳統村落人居環境朝著高效、有序的方向演化。最常見的他組織模式是以政府為主導力量,在政策導向作用下,聯合旅游介入、市場調節、 觀念滲透、城市輻射等外生動力,帶動傳統村落人居環境自上而下的轉型發展。傳統村落人居環境的核心動力機制是能動的,最優路徑為自組織演化與他組織介入有機融合形成合力,共同促進系統優化與升級。
2傳統村落人居環境轉型發展與鄉村振興耦合關系
鄉村振興戰略是國家為應對鄉村無序演化過程中出現的青壯人口流失、土地閑置撂荒、產業發展乏力、鄉土文化斷裂、生態環境惡化等系列鄉村衰落問題的反饋機制,其核心述求是以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為總要求,有重點、分階段地推進鄉村全面轉型與復興,為地域空間內居民營造安居樂業的生存與發展環境[2729]。
傳統村落作為鄉村地域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鄉村振興的主要陣地,其人居環境轉型發展是在美麗鄉村、新型城鎮化等國家戰略藍圖下的應激反應,是符合時代發展要求、順應村落客觀規律的必經之路。傳統村落人居環境轉型發展與鄉村振興戰略之間存在極強的耦合性,關聯機制在于:鄉村振興作為外生動力,其系列發展需求驅動著傳統村落發展要素的轉變,進而牽系人居環境的更新與優化;與之對應,傳統村落人居環境轉型發展也為鄉村振興注入力量,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推力。二者的耦合節點為傳統村落人居環境各子系統的調整元素與鄉村振興總要求的實施策略和規劃路徑高度契合,都有著助推鄉村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生態等全面振興的共同出發點和落腳點。
傳統村落人居環境是一個復雜的巨系統,具有牽一發而動全身的特性,其轉型發展是區域多重功能協調更新的集合體,因此,傳統村落人居環境轉型發展系統與鄉村振興要素并非絕對一一對應,二者具有不完全的耦合關系,本文主要以傳統村落人居環境轉型發展與鄉村振興間最貼合的方式展開論述。
2.1自然生態環境系統轉型發展與生態振興耦合
自然生態環境系統是傳統村落人居環境的物質平臺和生態基礎,提供地域內居民生產生活所需的自然條件和自然資源,其系統要素囊括地質地貌、氣候條件、水文環境、土壤植被、生物資源等,各要素相互嵌套,互為影響因子,在無外界惡意干擾的情況下自動形成良性循環的生態系統。
自古以來,自然生態環境都寄托著居民對美好生活的基本需求,但是,當前部分傳統村落的自然生態環境慘遭人為破壞,亟需恢復平衡狀態。面對自然生態環境系統的重構需求,生態振興作為鄉村振興戰略的關鍵要點,旨在通過美化鄉村景觀、改善人居環境、打造綠色產業等途徑將鄉村建設為生態宜居的美麗家園,與自然生態環境系統轉型發展有效兼容。因此,以生態宜居為目標導向,將生態振興發展要求落實到傳統村落自然生態環境的建設與修復中,在生態建設層面實現傳統村落人居環境轉型發展與鄉村振興的系統耦合。
2.2社會文化環境系統轉型發展與社會文化振興耦合
社會文化環境系統是傳統村落人居環境的社會化網絡載體,其構成要素包括村落發展過程中延續的傳統習俗、制度文化、價值觀念、行為方式等,各要素共同組成了極具特色的鄉土文化體系,是我國傳統農耕文 明的精神載體。但受城鄉發展不平衡、異質文化強勢入侵等內外因素侵擾,傳統村落的社會文化關系面臨瓦解,迫切需要轉型和重構。
社會振興作為鄉村振興戰略的根本要求,旨在通過完善基礎設施、保障公共服務、縮小城鄉差距等途徑將鄉村建設為生活富裕的空間場所;文化振興作為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保障,旨在通過保護文化遺產、傳承鄉土文化、織補社會關系等途徑將鄉村建設為鄉風文明的和諧場域,二者與社會文化環境系統轉型發展高度適配。因此,以生活富裕和鄉風文明為目標導向,將社會振興和文化振興發展要求落實到傳統村落社會文化環境的變遷與傳承中,在社會建設和文化建設層面實現傳統村落人居環境轉型發展與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
2.3地域空間環境系統轉型發展與產業振興耦合
地域空間環境系統是傳統村落人居環境的地理空間平臺,提供居民生產生活所需的空間區位與空間范圍,其系統構成包含生產空間、生活空間和生態空間等。由于傳統村落的地域空間邊界存在一定交叉性,加之產業升級驅動生產空間快速擴張,使部分生活和生態空間直接或間接轉化為生產空間,形成生活-生產復合空間、生態-生產復合空間等。
因而,除單獨對傳統村落的自然生態空間和社會文化空間修復外,優化以生產空間為主的復合型地域空間格局也十分必要。鄉村振興總要求中產業興旺的實施落腳點為產業經濟活動空間,產業振興作為鄉村振興戰略的重點任務,旨在通過新興產業培育、技術資源整合、三產融合發展等途徑將鄉村建設為產業興旺的活躍市場,與地域空間環境系統轉型發展正好對應。因此,以產業興旺為目標導向,將產業振興發展要求落實到傳統村落地域空間環境的規劃與設計中,在經濟建設層面實現傳統村落人居環境轉型發展與鄉村振興的有機融合。
2.4多元主體適應系統轉型發展與組織振興耦合
多元主體適應系統是傳統村落人居環境的核心驅動機制,為傳統村落轉型發展提供持續動能。傳統村落人居環境具備很強的滲透性和開放性,能夠將土地、資金、技術、制度、文化等要素融為一體,激發出良好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文化效益和生態效益,逐漸成為了本地居民、基層政府、市場企業、社會機構等主體積極參與的重要領域。
由于各主體具有不同的利益述求,相互間存在權利的博弈與制衡,使得如何實現利益的合理分配以及如何有效開展鄉村治理成為了傳統村落轉型發展的重難點。組織振興作為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基礎,旨在通過培養鄉村能人、制定村規民約、完善治理模式等途徑將鄉村建設為治理有效的幸福社區,與多元主體適應系統轉型發展十分契合。因此,以治理有效為目標導向,將組織振興發展要求落實到傳統村落多元主體環境的調控與制衡中,在政治建設層面實現傳統村落人居環境轉型發展與鄉村振興的有效聯結。
3鄉村振興視角下傳統村落人居環境轉型發展路徑
3.1修復自然生態環境系統
以生態振興要求對標傳統村落自然生態環境系統的轉型發展,通過修復自然生態環境系統,將傳統村落構建為生態宜居的美麗家園。生態修復是以“人-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為修復對象[30],在以相關生態指標為標準科學評估自然生態環境質量等級的前提下,將社會系統與生態系統串聯,對不和諧的人地關系進行系統治理,分層級、有重點的布局生態工程和修復生態問題,促使傳統村落向生態宜居的方向轉型。
3.1.1劃定生態保育功能分區,實施生態補償機制生態保育功能作為自然生態環境系統的基本功能,是人類生存和文明延續的必要條件,對傳統村落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起著兜底作用。
修復自然生態環境系統首先要明確修復范圍,劃定生態保育功能區,充分發揮其涵養水源、保持水土、防風固沙、維護生物多樣性等生態服務效益,嚴守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和城鎮開發邊界三條控制線,為保障傳統村落基本民生問題打好基礎、定好基調。保護傳統村落生態環境還需全面推行生態補償機制,落實最優的環境經濟政策,讓居民在凈化環境與保護生態中獲得經濟利益,激勵居民積極支持生態保護政策,以實際行動投身于生態文明建設事業,共同創造和維護綠水青山、藍天白云。
3.1.2綜合整治山水林田湖草,形成和諧人地關系人地關系是最基本的地理關系,工業文明背景下的人地關系不協調是長久以來亟需解決的基本地理問題。傳統村落自然生態環境系統修復的本質,是將人與山水林田湖草等自然生態要素看作一個生命共同體,修復不協調的人地關系,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處。人類不是自然的對立面,各系統要素也并非相互獨立,“人-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整體,因此,生態修復應以人為中心,在順應自然規律的基礎上綜合整治生態要素,不斷延續人類的生態福祉。針對傳統村落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問題,應樹立整體視野和全局觀念,將植樹、防沙、保土、治水、護田、凈氣等系列生態工程聯系起來,重點治理緊要問題,防御次生潛在問題,形成一套重點突出、系統完備的治理流程。
3.1.3分區分級治理系統要素,提供優質生態產品在自然生態環境綜合治理方案指導下,分區分級分類整治各系統要素,是生態修復理念的落地之策。在容易出現滑坡、泥石流、石漠化、景觀破碎化等現象的區域,因地制宜防控地質災害、保護地貌景觀,形成青山常在、綠水長流的村落自然景觀風貌。針對全球氣候變化、區域大氣污染等可能波及傳統村落的氣候問題,應樹立環保意識、減少廢氣排放,使傳統村落成為空氣常新的天然氧吧。
面對因固體垃圾、生活污水、工業廢水等隨意丟棄或排放造成的河道堵塞、水質污染、水源短缺等水環境問題,需落實固體垃圾集中分類處理、生活污水引排管道安置、工業有害污水凈化排放、淤積河道清理疏通等措施,為傳統村落提供充足的潔凈水源。潛在的土壤污染、水土流失、土質貧瘠、土地閑置等土地問題會造成植物覆被減少、糧食產量降低,甚至影響區域小氣候,因而需減少化肥農藥的使用,實施保水保土工程,盤活優質耕地,為居民提供綠色有機的農作物。同時,要杜絕不合法的獵殺行為,為野生動物提供良好的生存環境,保護傳統村落生物多樣性。
3.2健全社會文化環境系統以社會文化振興要求對標傳統村落社會文化環境系統的轉型發展,通過健全社會文化環境系統,將傳統村落營造為富裕文明的和諧場域。社會文化環境系統的迭代更新主要涉及物質基礎、社會關系、精神文化3個層面,通過完善社會福祉、穩定社會關系、傳承優秀文化,促使傳統村落向生活富裕、鄉風文明的方向發展。
3.2.1強化基礎設施建設,落實惠民民生工程較城市地區而言,傳統村落的基礎設施不夠完備,且部分設施建設不符合村落的整體景觀風貌。惠民民生工程應在不破壞傳統村落原真性的前提下展開,避免人為的建設性破壞和破壞性建設。文化教育方面需配備必要的基礎教育設施,依托網絡科技推動城鄉教育資源共享,促進教育公平,另外還需加強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建設(如圖書室、民俗館、家風陳列館等),為百姓提供充足的精神食糧。
醫療衛生方面應保障基本醫療服務,逐步推進醫療公平,并落實農村改廁等環境衛生整治工程,營造干凈衛生的居住環境。交通通訊方面要全面改善交通環境,縮短出行距離,實現網絡基站全覆蓋,創造便捷的交通通訊條件。通過建設符合傳統村落鄉村性的基礎配套設施,加強水電氣路網、教科文衛體等生活與休閑娛樂設施的布局,將傳統村落轉變為幼有所育、病有所醫、老有所養的宜居鄉村。
3.2.2完善制度文化體系,織補社會網絡關系隨著人口流動、土地流轉、資本注入等人-地-業因素的轉化,傳統村落社會關系發生更替,社會結構正在重構。特別是部分傳統村落因旅游開發吸引大量外來社會資本進入,催生和加速了宗族關系解構,社會關系越來越多元化,社會結構逐漸從以血緣親緣關系為核心的集聚式社會結構,轉變為以地緣業緣關系為紐帶的分散式社會結構[31]。
因此,在傳統村落社會關系轉型過程中,要倡導和諧的社會關系,以鞏固社會穩定。具體要以重拾家訓族戒來傳承良好家風,建立友好和睦的宗親血緣關系;以共商共事加強居民間的溝通聯系,維系你來我往的鄰里地緣關系;以法律制度規范市場行為,疏通合作共贏的商業業緣關系。通過完善傳統村落的制度文化體系,織補不良的社會關系,避免形成畸形的社會結構。
3.2.3保護鄉土文化遺產,豐富居民精神生活作為農耕文明的見證者,傳統村落蘊含著歷史建筑、歷史文物、民俗節慶、傳統手工藝等豐富的文化寶藏,這些鄉土文化遺產是歷史遺留下的寶貴文化財富,需要社會各界樹立文保意識、落實保護政策,以文化自信帶動文化自覺,形成生生不息、歷久彌新的傳統村落文化景觀風貌。
由于現代文明的影響逐漸擴大到傳統村落,多數青壯年選擇外出務工,往往欠缺年輕一代文化傳承人,以致傳統習俗、民間演藝等文化遺產不斷簡化甚至消失,在此背景下,鼓勵和培養傳統村落文化遺產傳承人、引進數字化保護技術十分重要。此外,也要定期舉辦傳統民俗活動,與時俱進引進現代文娛活動,在傳統與現代相互交織的文化環境中豐富居民的精神生活、延續村落的文化血脈,使傳統文化煥發出新的生機。
3.3優化地域空間環境系統
以產業振興要求對標傳統村落地域空間環境系統的轉型發展,通過優化地域空間環境系統,將傳統村落創建為產業興旺的活躍市場。傳統村落具有獨特的地域空間特性,承載著生產發展、生活居住、生態保護和文化傳承等多種功能,逐步形成以生產功能為主導的復合型空間分布格局。傳統村落的復合生產空間優化,需在合理規劃三生空間的基礎上,通過豐富產業經濟業態、激活市場營商環境,促使傳統村落向產業興旺的方向轉變。
3.4調控多元主體適應系統
以組織振興要求對標傳統村落多元主體適應系統的轉型發展,通過調控多元主體適應系統,將傳統村落建設為治理有效的幸福社區。傳統村落轉型發展是多元主體不斷博弈和適應的結果,為人居環境系統演進注入力量,面對多元主體間混雜的責權關系和利益分配問題,從調控責任主體和完善治理模式角度出發優化整體系統,促使傳統村落向治理有效的方向更新。
4結論與討論
傳統村落人居環境轉型發展與鄉村振興之間存在必然的邏輯關聯,體現在傳統村落人居環境轉型發展通過各子系統的要素優化反饋于傳統村落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生態的全面振興,形成自然生態環境系統轉型發展與生態振興耦合、社會文化環境系統轉型發展與社會文化振興耦合、地域空間環境系統轉型發展與產業振興耦合、多元主體適應系統轉型發展與組織振興耦合的發展格局。
基于此,以鄉村振興總要求對標傳統村落人居環境各系統的轉型發展,探索鄉村振興視角下傳統村落人居環境轉型發展路徑:基于宏觀、中觀、微觀尺度修復自然生態環境系統,從物質基礎、社會關系、精神文化層面健全社會文化環境系統,以三生空間治理、三產融合發展優化地域空間環境系統,從利益主體和結構模式角度出發調控多元主體適應系統,促進傳統村落人居環境內部功能和外部形態的完善與提升。
傳統村落人居環境轉型發展涉及了多維度的實施內容,本文以傳統村落人居環境轉型發展與鄉村振興間最契合的方式耦合,以鄉村振興目標要求指引傳統村落人居環境轉型發展,可為中國鄉村轉型與復興研究提供重要參考。但文章還存在不足:
(1)在未來研究中,可從多角度出發進一步探討傳統村落人居環境轉型發展與鄉村振興間的耦合關系,完善傳統村落人居環境轉型發展路徑;(2)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應遵循不同傳統村落的歷史沿革和發展規律,對影響因素、轉型機制進行實時追蹤,檢驗并修正所提出的路徑,因勢利導推動傳統村落人居環境系統的轉型升級。
參考文獻:
[1]胡燕,陳晟,曹瑋,等.傳統村落的概念和文化內涵[J].城市發展研究,2014,21(1):1013.
[2]李伯華,劉沛林,竇銀娣,等.中國傳統村落人居環境轉型發展及其研究進展[J].地理研究,2017,36(10):18861900.
[3]李伯華,曾榮倩,劉沛林,等.基于CAS理論的傳統村落人居環境演化研究———以張谷英村為例[J].地理研究,2018,37(10):19821996.
[4]ONUKIYY.Thearchaeologicalexcavationsandtheprotectionofculturalheritageinrelationwiththelocalsociety:experiencesinPeru[J].Archaeologies,2007,3(2):99115.
[5]MURATT.AparticipatorygovernancemodelforthesustainabledevelopmentofCumalikizik,aheritagesiteinTurkey[J].EnvironUrbani,2009,21(1):161184.
作者:李伯華1,2,3,李雪1,2,王莎2,竇銀娣1,2,3
轉載請注明來自發表學術論文網:http://www.cnzjbx.cn/nylw/295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