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ress id="vfzrl"><nobr id="vfzrl"><progress id="vfzrl"></progress></nobr></address>
    <address id="vfzrl"></address>

    <address id="vfzrl"></address>

    <em id="vfzrl"><form id="vfzrl"><nobr id="vfzrl"></nobr></form></em><address id="vfzrl"></address>
    <address id="vfzrl"></address>

    <noframes id="vfzrl"><form id="vfzrl"><th id="vfzrl"></th></form><form id="vfzrl"><th id="vfzrl"><th id="vfzrl"></th></th></form>

    國內或國外 期刊或論文

    您當前的位置:發表學術論文網農業論文》 綠僵菌與植物的多重關系及其在植物保護中的應用潛力> 正文

    綠僵菌與植物的多重關系及其在植物保護中的應用潛力

    所屬分類:農業論文 閱讀次 時間:2022-06-07 09:27

    本文摘要:摘要 綠僵菌是廣為知曉的昆蟲病原真菌,被用作生物殺蟲劑防治多種農林植物害蟲。近年發現它也是根際微生物群落的一員,且有證據表明它內生于一些植物的根組織中,具有促進植物生長、拮抗植物病原菌、誘導植物抗性等作用。本文著重綜述綠僵菌根際作用和植物內生性研究進

      摘要 綠僵菌是廣為知曉的昆蟲病原真菌,被用作生物殺蟲劑防治多種農林植物害蟲。近年發現它也是根際微生物群落的一員,且有證據表明它內生于一些植物的根組織中,具有促進植物生長、拮抗植物病原菌、誘導植物抗性等作用。本文著重綜述綠僵菌根際作用和植物內生性研究進展,從對植物的直接作用角度,了解其田間生態適應性及與植物的互作關系,以拓展昆蟲病原真菌作為植物保護劑的認識,有助于根據生態學特點制定未來的生物防治應用策略。

      關鍵詞 綠僵菌; 植物內生真菌; 根際定殖; 真菌-植物互作; 植保多功能

    植物保護

      自從1879年俄國學者 Metchnikoff成功地將綠僵菌用于田間防治金龜子[1],綠僵菌屬 Metarhizium就成為了昆蟲病原 真 菌 的 典 型 代 表 被 廣 泛 知 曉,并作為模式菌激起研究熱點。其寄主范圍、地理分布、昆蟲致病性及致病機理等方面研究多有報道。至今,作為重要的生物防治資源,已在多種農林害蟲的綠色防控,減少或替代化學殺蟲劑使用中發揮積極作用。

      然而,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發現綠僵菌也是一種可與植物直接交互作用的真菌,已證實其可棲息于植物根際和植物內 部。近 二 十 年 來,有 關 綠 僵 菌與植物的相互關系及互作機理的研究逐漸增多,研究人員已逐步洞察到綠僵菌經長期進化形成生態功能定位并與植物建立了多重關系,有的研究涉及綠僵菌的植物內生性與其腐生性、昆蟲致病性的關聯比較,尤其在與植物互惠 共 生、促 進 植 物 生 長、誘 發植物抗性等方面已取得進展。綠僵菌與植物多方位的關聯為綠色植保及植物健康的系統研究提供了新視角,打開了新思路。

      1 綠僵菌的生態定位與進化發展

      生物物種的營養方式決定其生態地位。從發現綠僵菌感染昆蟲到現在,已明確其可侵染鞘翅目、鱗翅目、直 翅 目、半 翅 目、雙 翅 目、膜 翅 目 等 30 余 科200多種昆蟲[2-3],無疑是重要的昆蟲病原真菌。綠僵菌屬由 Sorokin于1883年建立,在還未明確其有性階段前,綠僵菌被歸入半知菌類(fungiimperfecti),隸屬 于 半 知 菌 亞 門 Deuteromycotina,絲 孢 綱 Hy-phomycetes,絲 孢 目 Hyphomycetales,叢 梗 孢 科Moniliaceae,科級還有絲孢科 Hyphomycetaceae、瘤座孢科 Tuberculariaceae等 不同 的 記 載[4-5]。直到戴氏蟲草被報道后,研究者誘發該 蟲 草 產 生 次 生 子囊孢子,并通過觀察次生子囊孢子的微循環產孢,確定了這種蟲草的無性型為戴氏綠僵菌 Metarhiziumtaii,至此才認識到綠僵菌與蟲草的對應關系[6]。

      另外,從 擬 布 里 特 班 克 蟲 草 Cordycepsbrittlebank-isoides 中也發現了其無性型綠僵菌,進一步證實了綠僵菌 和 蟲 草 之 間 是 無 性 型 和 有 性 型 的 對 應 關系[7]。根據有性型 優 先 的 原 則,綠 僵 菌 的 系 統 分 類地位應 為 子 囊 菌 門 Ascomycota、盤 菌 亞 門 Pezizo-mycotina、糞 殼 菌 綱 Sordariomycetes、肉 座 菌 目Hypocreales麥角菌科 Clavicipitaceae。綠僵菌屬的物種可根據形態初步識別。分子標記特別是核酸序列分析技術極大地推進了綠僵菌分類系統的發展,目前以ITS 序 列 及 β-tubulin、rpb1、rpb2 和 ef-1α的多基因系統進化分析,可有效界 定 綠 僵 菌 屬 物 種間以及與相似真菌之間的邊界[8]。對采自不同環境和寄主的綠僵菌的分離鑒定及遺傳多樣性分析表明,綠僵菌經過長期進化,已適應了不同生存環境,形成了多重營養方式。除 了 寄 生各種昆蟲,利用其營養迅速增殖種群,還在土壤及植物根際棲息腐生,而且能與植物建 立 復 雜 的 兼 性 共生關系,以避免自身遭受 侵 害、保 存 種 質,同 時 利 于宿主攝取營養和抵御病原[9-10]。

      這種廣適性演化及生態功能引發了研究者的極大興趣。綠僵菌的多重生活方式是其長期適應多變環境的進化結果。盡管人們對綠僵菌能夠定殖于植物根際并能棲息于植物體內發現較晚、研究較少,對其昆蟲致病性發現更早、研 究 更 多,但是進化研究表明,綠僵菌是從與植物共生的真菌進化而來的,其 昆 蟲致病性是其在離開植物獨立宿存后獲得的感染和殺死昆蟲的能力[11]。根據系統發育分析,綠僵菌與草內共生真菌麥角菌屬 Claviceps和香柱菌屬Epich-loe 真菌同 源 性 最 高[12]。

      此外,比較 基 因 組 分 析 表明,與動物病原體相比,綠僵菌與植物內生菌和植物病原體的關系更密切,而且相比類酵母菌、腐生性植物病原菌、內生性植物病原菌,綠僵菌譜系與植物內共生的一 種 香 柱 菌 Epichloefestucae 譜系分 化 得更晚(大約100 MYA)[13]。綠僵菌基因組中有大量的植物降解酶基因,也支持其由植物共生真菌進化的觀點[14];至于綠 僵 菌 的 昆 蟲 致 病 性 基 因,可 能 是從涉及植物定殖相關基因或其他基因水平轉移的選擇而來[14]。而進化的真菌可能會在界間“跳躍”,從植物到昆蟲,再回到植物或仍然保持祖先的植物共生能力[15-16],體現為生活方式的多樣性。對進化的理解有助于我們探索綠僵菌-昆蟲-植物的相互關系,尤其是作為昆蟲病原的綠僵菌直接與植物發生根際聯絡或內共生的互惠關系。

      2 綠僵菌的根際生存和促進植物生長作用

      植物根際(rhizosphere)一般指根表至附近幾毫米范圍內的在理化和生物特性上不同于原土體的土壤微域。在確認綠僵菌為昆蟲病原體后一個多世紀,才有了綠僵菌根際適應(rhizosphere-competent)能 力的報道。

      2002年首次報道從甘藍根際土壤中分離、鑒定出了金龜子綠僵菌 Metarhiziumanisopliae,并發現根際土壤內的綠僵菌數量是根際外土壤的 4倍;將綠僵菌釋放到甘藍田間6個月后,其在根際土壤中的存活數量比在根外圍土壤 (bulksoil)中 高100倍,因此認為根際是綠僵菌的庇護所,根際因子對綠僵菌持續存活有促進作用[17]。該結論 后 續 在相似的試驗中陸續得到證實。將標記綠色熒光蛋白基因 gfp 的金龜子綠僵菌包衣玉米種子,播種后對金龜子綠僵菌的根際定殖及其數量動態監測表明,根際土壤中的綠僵菌數量極顯著高于非根際土壤,并且在播種后10d數量達到最大,20~30d內數量相對穩定;而非根際土壤中的綠僵菌數量隨時間延長明顯降低,證明了綠僵菌孢子在玉米根際的高活力和定殖效果[18]。

      像大多數昆蟲 病 原 真 菌 一 樣,綠 僵 菌 具 有 一 定的腐生能力。在離開昆蟲寄主的階段會面臨嚴峻的生存考驗,既要獲取營養維持生存,又要抵御不良環境因子。土壤是各種微生 物 的 庇 護 場 所,可 避 免 紫外線輻射、緩沖溫度和水分的急劇變化等。根 際 是土壤中 碳 元 素 的 富 集 區 域,因 為 植 物 代 謝 的 碳 有10%~40%以根分泌物、黏液、溶解物和脫落細胞的形式轉移 到 土 壤 中[19-20]。這些碳 源 可 以 被 各 種 腐生微生物利用,一些分泌物可能刺 激 或 抑 制 微 生 物活性和種群的發展。綠僵菌能否利用土壤或根際的碳源至關重要。將綠僵菌摻入到含有泥炭、樹 皮 的基質中栽培云杉 Piceaabies,在342d內17次采樣監測綠僵菌種群數量,結果表明在基質中綠僵菌 種群數量保持 在105~106cfu/g,其 在根 際 的 存 活 數量顯著高于在根外圍 的 存 活 數 量[21]。將綠僵 菌 與土壤混拌后用于池栽花生,每15d采樣檢測,發現施用的綠僵菌種群數量在初期快速下降,隨后逐 漸穩定或有所恢復,根際種群相對于根外圍的種群 恢復較早、恢復程 度 更 高,且 有 從 根 外 圍 向 根 際 延 展生長 的 趨 勢,表 明 根 際 有 利 于 綠 僵 菌 種 群 宿 存 和增殖[22]。

      綠僵菌在自然界中存在物種多樣性和生態位差別,因此不同種類或菌株表現出根 際 定 殖 能 力 的 強弱和宿主偏好不同。在對安徽省廣德市笄罩山毛竹Phyllostachysedulis 根際綠 僵 菌 組 成 及 其 生 態 位分布調查時,從不同海拔、不同坡向和不同季節采集的毛竹根系中共分離到4種綠僵 菌,經 形 態 分 類 與分子鑒定,分 別 是 羅 氏 綠 僵 菌 M.robertsii、平沙綠僵菌 M.pingshaense、貴州綠 僵 菌 M.guizhouense和一個待 定 種 Metarhizium sp.,其中羅 氏 綠 僵 菌為優勢種,廣泛分布于海拔100m 處,且在夏季種群數量達到高峰;待定種則主要分布于海拔400m 地帶;4種綠僵 菌 的 時 空 生 態 位 寬 度 和 重 疊 度 均 呈 現明顯的季節變化。

      總體上春季的空 間 生 態 位 寬 度 最高,其中貴州綠僵菌的時間生態位寬度最低,待鑒定種的時間生態位寬度最高,而且貴 州 綠 僵 菌 和 待 定種的空間生態位重疊度 較 高,在 夏、秋 季,平 沙 綠 僵菌和羅氏綠僵菌的空間生態位重疊度最高,在冬季,待定種和平沙綠僵菌空間生態位重疊值最高[23]。從加拿大安大略省兩個 地 點 采 集 的200多 份草、野花、灌木和喬木的根系樣 本 中 分 離 到102個 綠僵 菌菌株,按植物類型劃分得到的分離檢出率在35%~63%,野花根系檢出最多。

      經鑒定,這些菌株歸屬于3個物種,即羅氏綠僵菌、褐色綠僵菌 M.brunneum和貴州綠僵菌。其中從草的根際只檢測到羅氏綠僵菌;野花根際同時檢測到3種綠僵菌,而且只有當存在羅氏綠僵菌時才同時出現其余2種;貴 州 綠 僵 菌在3種喬木(主要是糖楓 Acersaccharum)的根際中單獨出現;而褐色綠僵菌可單獨地在灌木和喬木的根際中發現[24]。將3株羅氏 綠 僵 菌、3株 金 龜 子 綠僵菌、3株褐色綠僵菌和1株 蝗 綠 僵 菌 M.acridum的分別接種玉米,測試它們在根際的定殖能力,結果顯示10個菌株均能在玉米根部定殖,但蝗綠僵菌菌株和1個褐色綠僵菌菌株的定殖能力很弱[25]。綠僵菌不只是單向地從根際汲取碳源營腐生生活,同時也在植物攝取營養或在抵抗寄生物侵害和植食性動物啃食方面起積極作用。

      上述報道的在玉米根際定殖力較強的8個綠僵菌菌株都能顯著促進植株的營養生長,其中褐色綠僵菌 Mb820和金龜子綠僵菌 Ma939處 理種 子 后2周時玉米葉領數較對照增加42.8%[20]。此外,還有不少綠僵菌促進植物生長的報道,例如,在花生播種時用金龜子綠僵菌分生孢子懸浮液浸種處理,4~10d內,花生主根長度和側根數顯著高于對照;綠僵菌密度在前8d呈 波動趨勢,且處理植株的主根長度和側根數相對于對照的比 值 與 綠 僵 菌 存 活 密 度 有 顯 著 的 相 關 性[26];ㄉN植期間,分別于播種(0d)、幼苗(15d)、初花(30d)、盛花(45d)、結莢(60d)期施用金龜子綠僵菌,對根際綠僵菌數量監測結果表明,初花期施用綠僵菌能夠最好地保持其種群數量,并且在施菌后30~45d綠僵菌數量顯著上升,此期間正值花生根系快速發育時期;初花期施用還能導致蠐螬死亡,致死率最高可達72%,而蠐螬減退率與花生產量顯著相關,因此 最 終 減 少 了 莢 果 受 損 率,提 高 了 花 生 產量[27]。

      值得注意的是,用褐色綠僵菌處理大豆種子后播種,在植株莖中檢測到綠僵菌,而其在莖中的內生增加了植株對大豆蚜 Aphisglycines 的敏感 性,植株上蚜蟲種群數量有所增加[28],此現象最終是否對植物健康產生顯著的負面影響值得關注,也 提 示蟲- 菌 - 植物之間可能存在微妙關系,需 要 深 入探討。綠僵菌在根際 定 殖 過 程 中,還可通過影響根際微生物群落而對植物產生間接作用,這 種 作 用 主 要是通過拮抗、競爭或排斥植物病原體而促進植物健康生長。

      室內試驗顯示,能夠在玉米、棉花根際定殖的3株金龜子綠僵菌對幾種重要植物根系病菌均有顯著抑制作用。在對峙培 養 時,綠 僵 菌 與 病 原 菌 菌落之間形成明顯的拮抗隔離帶,5d時對棉花枯萎病菌Fusariumoxysporumf.sp.vasinfectum、小麥紋枯病菌 Rhizoctoniacerealis 的 生 長 抑 制 率 分 別 為43.2%~49.5%、41.1%~45.6%,對玉米莖基腐病菌 Fusarium moniliforme 和 Pythium aphamide-imatum 的生長 抑 制 率 為 65.3% ~69.2%;對 油菜菌核病 菌Sclerotiniasclerotiorum 3d時 的抑 制 率為28.3%~34.2%,且在7d時對峙菌落間形成明顯的抑菌圈,病原菌基本上不能形成菌核,菌絲變褐老化。

      采用106 cfu/mL 金 龜子 綠 僵 菌 分 生 孢 子 懸浮液處理,5d時對棉花枯萎病菌、小麥紋枯病菌的菌絲生長抑制率可分別達到70%和65%;濾除細胞的綠僵菌發酵液處理也能夠抑制這2種病原菌的菌絲生長,抑制率分別為57.0%~59.9%和48.5%~58.6%,并抑制分生孢子或菌 核 的 形 成[29]。在與菜豆根腐病菌Fusariumsolanif.sp.phaseoli的對峙培養試驗中,羅氏綠僵菌能夠顯著抑制病原菌生長,相對抑制率達到60%;同時羅氏綠僵菌的無細胞培養濾液對菜豆根腐病菌孢子萌發抑制率達到83%,且濾液中的抑制物具有熱穩定性;當 接 種 菜 豆 根 腐病菌時,有綠僵菌定殖的菜豆植株 比 對 照 植 株 更 健壯,病情指數更低[30]。

      田間施用綠僵菌會顯著影響土著微生物種群的消長和群落結構變化;ㄉシN時施用金龜子綠僵菌,并對整個生長季的微生物種群變化進行監測,結果表明金龜子綠僵菌對根際微生物的影響大于對根外圍微生物的影響,其中對放線菌的影響最大,真菌次之,對細菌影響最小。由于拮抗抑制作用,根際放線菌種群消長周期出現與對照完全相反的情形,且45d時回落至低點后不再回升;對真菌影響也較大,初期花生根際真菌種群的下降速度減緩,與對照相比,到達谷底的時間推遲了15d,但回升速度加快,到達峰值時間提前了15d,但峰值降低了1/3;在施菌后15~30d的幼苗至初花期土壤微生物群落結構變化最為顯著,在盛花期后,3類微生物群落結構逐漸恢復趨近原來狀態[31]。進一步探討土著微生物種群變化與綠僵菌種群及植株發育相關性可能會獲知更多重要信息,包括綠僵菌影響土著微生物的主要物種及其種群變化,影響根際土壤元素、酶等組分變化及其對植株攝取氮、鉀等營養物調節發育作用等。

      3 綠僵菌植物內生性及定殖作用

      植物內生真菌(endophyticfungi)是指整個生活史或部分時段在植物健康組織內生存,并 不 會 引 起宿主明顯病癥的一類真菌 (https:∥encyclopedia.thefreedictionary.com/endophytic)。綠僵菌在田間土壤中并非隨機分布,而是趨向于在植物根際宿存、增殖,說明其具有與植物共生的潛力。在 確 定 綠 僵菌根際定殖、促 進 植 物 發 育 功 能 后 將 近 十 年,Elena等[32]于2011年驗證了綠僵菌的內生性。

      研究者將金龜子綠僵菌3個菌株的分生孢子分別接種到番茄幼苗基部附近,處理21d 后從植株根和芽都能分離到這3個菌株,葉片中也分離到1個菌株,證明了綠僵菌的內生性,并說明其能夠在植物內部移動。此后,陸續有綠僵菌屬物種在不同農作物中定殖和促進增 長 的 報 道,包 括 菜 豆[33]、大 豆[34]、玉 米[35]、小麥[36]、木薯[37]、蠶豆[38]、馬鈴薯[39]、谷物黑麥和奧地利冬豌豆[40]等。這些報 道 主 要 是 通 過 根 表 接 種 或基質接種處理后,采用組織分離培養法分離菌落并鑒定,或通過真菌特異性染色(棉藍染色)根 組 織 切片的方法來鑒 定。Cai等 采用eGFP 標 記的 綠 僵 菌菌株處理玉米根部基質,通過激光共聚焦顯微鏡觀察,從處理后14d的根中捕捉到熒光菌絲的清晰圖像,可見菌 絲 不 僅 在 根 表 增 殖 纏 結,還 進 入 了 根 組織,沿細胞 外 的 間 隙 縱 向 延 伸,甚至可增殖成菌絲團,直接可視化證明了綠僵菌的植物內生性[41]。

      與對昆蟲致病 能 力 類 似,綠僵菌在植物組織中的定殖能力因其種類和株系、寄主物種和環境條件(如紫外線輻射、溫度、濕度)而異[42]。將10個具有一定昆蟲致病力的分屬于9個種的綠僵菌菌株接種于不同供試植物,20d內所有菌株均能在2種單子葉植物玉米和大麥根中內生定殖,盡管菌株的定殖能力不同,但其定殖能力與它們對昆蟲的寄生能力無明顯關聯;在4種雙子葉植物中,只在青椒中發現綠僵菌成功定殖,而在菜豆、豌豆和番茄中未檢測到綠僵菌內生定殖,說明綠僵菌對寄主植物存在偏好性,更傾向于單子葉植物宿主[16]。

      綠僵菌與許多 內 生 真 菌 一 樣,在寄主植物組織中表現出根部優先定位。在加拿大3個野外地點隨機采集禾本科和非禾本科植物,從97株不同植物的根、下胚軸、莖和葉中分 離 到 了 綠 僵 菌、球 孢 白 僵 菌Beauveriabassiana 及 食 線 蟲 的 厚 垣 普 可 尼 亞 菌Pochoniachlamydosporium,其中綠僵 菌 中95%為羅氏綠僵 菌,幾 乎 都 定 殖 于 植 物 的 根 部,只 有 不 到1%定殖 于 下 胚 軸 內,在 莖 和 葉 中 均 未 發 現 綠 僵菌[43]。另外,對綠僵菌在大豆和玉米上的定殖模式進行分析后發現,作為內生真菌,綠僵菌優先定殖于下胚 軸(hypocotyl),而在根表和根際定 殖,也 最 常見于下胚 軸 附 近 的 區 域[44]。這些結 果 與 綠 僵 菌 會優先感染近地下植物組織(即根系)區域的昆蟲是一致的,反映出綠僵菌在土壤中能夠“因地制 宜”地 轉換植物內生或昆蟲寄生的生活方式。盡管自然條件下綠僵菌都限于在宿主植物根系 中,但 通 過 某 些 接種方法,如葉面噴灑、莖注 射 和 種 子 浸 泡,也 能 觀 察到其在植物地上組織中定殖[45-47]。

      4 綠僵菌與植物互作及共生機理

      綠僵菌在植物根際和根內定殖以及與植物的互作機理研究雖取得一定 進 展,但 仍 非 常 有 限。目 前的研究表明,綠僵菌可在植物組織 中 定 殖 并 與 宿 主持續共生,但并未發現其對植物具 有 類 似 昆 蟲 致 病性那樣的具體特征或機 制。然 而,其 定 殖 和 共 生 過程可能涉及大量基因和小分子,這 些 基 因 和 小 分 子有助于其在根際定殖、根上黏附、與宿主植物之間的交流及調節宿主的防御反應等[46]。

      綠僵菌的根際生存能力除了取決于綠僵菌物種或菌株自身特性外,植物根分泌物 是 影 響 其 根 際 生存的重要因 子。在 豇 豆 根 分 泌 物 中,8個 具 有 昆 蟲廣譜致病性的金龜子綠僵菌菌株萌發率表現出極顯著差異,并與 根 分 泌 物 濃 度 相 關。3個 根 際 定 殖 能力較強 的 菌 株 在 1 mg/mL 濃 度 下 的 萌 發 率 達 到76.6%~93.9%,根際定殖能力弱的菌株萌發率只有6.5%;在0.01mg/mL的極低濃度下,根際定殖能 力 最 強 的 菌 株 2575# 仍 能 保 持 88.6% 的 萌 發率[48]。

      進一步通過微陣列基因表達分析,發現菌株2575# 在 12h 內有29個基因上調表 達,21個 基 因下調表達。上調的基因涉 及 碳 水 化 合 物 代 謝、脂 質代謝、輔助因子和維生素、能量代謝、蛋白質水解、細胞外基質/細胞 壁 蛋 白、轉 運 蛋 白、DNA 合 成、性周期和應激反應。然而,上調基因中有41.3%是假設基因或孤立基因,說明許多尚未鑒 定 的 基 因 參 與 了腐生相關的功能。值得關 注 的 是,在 已 知 蛋 白 的 編碼基因中,參 與 對 昆 蟲 致 病 的 類 枯 草 菌 素(subtili-sin)蛋 白酶 Pr1A 基因、對植 物 表 面 附 著 起 重 要 作用的黏附素 MAD2基因也 表 現 出 對 根 分 泌 物 的 上調反應,說明綠僵菌具有受根分泌物誘導的根際定殖基因[49]。

      關于綠僵菌從 根 際 向 根 組 織 中 轉 移 定 殖,通 過帶有 gfp 標記的羅氏綠僵菌得到了證明。將 gfp標記的羅氏綠僵菌孢子接種于土壤后,在 激 光 共 聚焦顯微鏡 下 觀 察 到 孢 子 在 柳 枝 稷 Panicumvirga-tum 和菜豆根表附著、萌發和定殖;并且在孢子萌發前1~2d就出現植物根毛細胞增殖;無細胞的綠僵菌濾液并不能刺激根毛的增殖;施菌后60d,可檢測到帶 gfp 標記的 菌 絲 體 在 菜 豆 根 皮 層 細 胞 內 和 細胞間隙聚集,對植物沒有明顯的損害[33]。綠僵菌對植物的附著和侵入是由根際生存到根內共生的聯結過程。實際上,根際生存、根表定殖到根內定殖并非孤立事件,也沒有明顯界限,而是相互關聯的過程。只是為了便于觀察和研究描述而人為劃分的階段或狀態。因 此,根 際 互 作 或 內 生 的 機 理可能是緊密相關的,存在共同的、連續相關的或遠程調節的分子反應。其從腐生向植物內生,或 向 作 為昆蟲病原的生活方式轉換可能涉及很多基因,例 如參與降解 植 物 宿 主 細 胞 壁 或 昆 蟲 角 質 層 成 分 的 基因。

      已經發現綠僵菌有2種與其侵入昆蟲和定殖植物相關的黏 附 素 蛋 白 MAD1和 MAD2。在 大豆 根分泌物中,金龜子綠僵菌的 mad2 表達明顯增高,且與其在富營養的人工培養基上生長的表達相一致;而綠僵菌 在 昆 蟲 表 皮 或 淋 巴 液 中 生 長 時 主 要 表 達mad1,間接證明了綠僵菌根際營養方式和與植物共生互作可能與 MAD2相關[50]。進一步研究證明,綠僵菌在昆蟲或植物表皮附著時 MAD1或 MAD2分別上調表達,意味著綠僵菌進化出了適于昆蟲寄主和與 植 物 宿 主 共 生 的 機 制[51-52]。 并 且 相 對 于MAD1,MAD2有更多的多態性變化,說明是它推動了綠僵菌的適應性進化,并參與了對植物的內共生定殖[53]。

      至于綠僵菌如何通過共生界面交換獲得植物碳源,研究人員發現了一個重要的寡糖轉運子(Metar-hiziumraffinosetransporter,MRT)基 因,它 對 綠僵菌攝取棉子糖和 蔗 糖 起 關 鍵 作 用。敲 除 Mrt基因的羅氏綠僵菌菌株在根系分泌物中生長不良,在根際定殖能力大大降低。MRT是蔗糖和半乳糖 苷的轉運子,干擾 MRT的表達 可 導 致 菌 株 在 蔗 糖 和半乳糖培養基上的生長大大減少或完全不生長,但不影響其在完全由葡萄糖亞基組成的單糖或寡糖培養基上的生長;同時,Mrt基因只 在 半 乳 糖 苷 和蔗糖的條件下上調 表 達。進 一 步 通 過 Mrt啟動子控制下表達綠色熒光蛋白基因,證 實 了 Mrt基 因在草根附近的胚芽中表達,但在根外圍土壤中不 表達。這些試驗證 明 了 綠 僵 菌 攝 取 特 定 的 寡 糖 碳 源對于 真 菌 - 植 物 共 生 關 系 的 建 立 至 關 重 要,而MRT轉運是一條植物源碳水化合物向真菌轉移 的潛在途徑[61]。

      5 討論與展望

      雖然微生物與植物互作和共生現象很常見,并已有較多的研究報道,但相關機理 至 今 仍 未 完 全 清楚。對綠僵菌與植物互作及共生關系的認知更為有限,還需要更多的研究。對 其 生 態 作 用 和 機 理 的 推測,一方面可從其他微生物如根瘤菌、叢枝菌根真菌與植物的共生關系中得到一些提示;另一方面,對綠僵菌的昆蟲致病機理已有較深入 了 解,而 其 對 昆 蟲的致病性是由植物內生性進化出的一種適應特征,那么或許可以結合其作為昆蟲病 原 的 致 病 機 理,追溯其中保留的植物內生性的痕跡來做出某些判斷。

      可能推及的共同認識是,經過長期共同進化,微生物(如根瘤菌、叢枝菌根真菌等)與植物能夠 在 植 物 根際或根表產生可相互識別的分子 模 式,彼 此 也 具 備相應的受體,植物受體識別微生物 分 子 模 式 后 激 活細胞膜蛋白,并 使 Ca2+ 或其他 離 子 通 道 開 閉 變 化,向胞內傳遞信號,觸發胞內各種分子響應,包括轉錄重編程、防御反應基因的上調或下調表達,營養代謝路徑的調控等,使宿主出現兼容和利于共生的狀態。由于進化,綠僵菌與植物相互識別的分子模式可能有多種類型,例如不同 的 寡 糖、不 同 的 肽 段 等,各 物種的分子模式存在相 對 特 異 性。

      另 外,綠 僵 菌 對 昆蟲的致病性是其最利于增殖繁衍的成功進化,而 與植物的共生是兼性的,只是其多重生活方式之一,這種兼性共生可能是保持了祖先的植物共生能力,也可能是界間“跳躍”從昆蟲返回植物[15-16],加上有其他微生物和/或真菌的競爭,這種兼性共生在植物中生存量通常較少或者有短暫性[62]。至今尚 未 發 現像根瘤或菌根那樣的共生表型,也還未確定綠僵菌與植物共生的標志物質或分子,因此目前還主要從現象與功能的層面來分析闡釋。無論如何,綠僵 菌 的 植 物 根 際 定 殖 能 力 和 與 植物的內共生關系已經明確,并已證實這種關系是互惠的。

      對于植物,綠僵菌具有促進植物生長發育、增強植株系 統 抗 性、拮 抗 植 物 病 原 等 益 處;對 于 綠 僵菌,有利于在無昆蟲寄主階段保持種群生存延續,甚至在極端不利環境下保存種質。這種由進化形成的獨特多功能生態位蘊藏著重要的植物保護潛力。不僅可以利 用 綠 僵 菌 對 昆 蟲 的 致 病 性 作 為 有 效 殺 蟲劑,利用其腐生性進行大規模的人工培養和發酵生產,還可以挖掘和利用其在植物根際定殖的能力和與植物共生的關系,維護田間長期的有效控害種群,建立有利 于 自 然 調 控、促進植物健康的生態體系。具體地,在綠僵菌的應用策略上,把它納入農業系統中的一員,在應用實踐中,通過維護環境因子最大限度地保護其種 群 活 力,發揮其寄生害蟲、根 際/根 內定殖促進植物生長、調節生態的潛力,實現綜合植物保護作用。

      為此,可在選擇和構建生防菌株時,除了注重對害蟲的致病力,還應考察其對環境的生存適應能力;除了在蟲害發生時釋放大量菌劑,還可在種植早期低劑量引入,并通過優選助劑和農事操作,保護和促進綠僵菌種群在根際定殖,發揮其促進根系發育、屏蔽根系害蟲的作用,或許在拮抗某些植物病原上也有潛力;進一步研究綠僵菌的植物內共生作用,明確其誘導植物抗性機理,還可能通過促進與植物內共生,構建對病蟲害抗性的植物品系或栽培方法。未來在揭示植物-綠僵菌-昆蟲之間互作關系機制的基礎上,將可能實現綠僵菌 生 防 菌 劑 的 多 方位的綜合利用。

      參考文獻

      [1] METCHNIKOFFE A.Zurlehreüberinsektenkrankenheiten[J].ZoologischerAnzeiger,1880,3(3):44-47.

      [2] 蒲蟄龍.昆蟲病理學[M].廣州:廣東科技出版社,1991.

      [3] SKINNER M,PARKERBL,KIMJS.Roleofentomopatho-genicfungiinintegratedpestmanagement[M]∥ABROLDP.Integratedpestmanagement:currentconceptsandecologicalperspective.SanDiego,California:AcademicPress,2014.

      [4] 蒲蟄龍,李增智.昆蟲真菌學[M].合肥: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1996.

      [5] 周德慶,徐士菊.微 生 物 學 詞 典[M].天 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

      [6] 梁宗琦,劉愛英,劉 杰 麟.蟲草一新種及其綠僵菌無性型[J].菌物學報,1991,10(4):257-262.

      [7] LIUZuoyi,LIANGZongqi,WALLEY AJS,etal.Cordycepsbrittebankisoides,anewspathogenofgrubsanditsanamorph,Metarhiziumanisopliaevar.majus [J].JournalofInvertebratePatholology,2001,78(3):178-182.

      [8] KEPLERR M,HUMBERRA,BISCHOFFJF,etal.Clari-ficationofgenericandspeciesboundariesforMetarhiziumandrelatedfungithroughmultigenephylogenetics[J].Mycologia,2014,106(4):811-829.

      [9] VEGAFE.Insectpathologyandfungalendophytes[J].Jour-nalofInvertebratePathology,2008,98(3):277-279.

      [10]WANGJB,STLEGERRJ,WANGC.Advancesingenom-icsofentomopathogenicfungi [J].Advancesin Genetics,2016,94:67-105.

      作者:農向群* , 王廣君* , 蔡 霓, 劉 蓉, 張澤華

    轉載請注明來自發表學術論文網:http://www.cnzjbx.cn/nylw/30282.html

    五级黄18以上免费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