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摘要:【目的】研究化肥減量增效模式對農業經濟發展的作用,并提出一些化肥減量增效模式的推廣應用策略,以期為化肥的有效利用提供參考。【方法】通過對當前研究化肥高效應用模式的文獻資料進行分析和總結,論述其模式的集成與推廣應用方法!窘Y果】創新地提出了提高
摘要:【目的】研究化肥減量增效模式對農業經濟發展的作用,并提出一些化肥減量增效模式的推廣應用策略,以期為化肥的有效利用提供參考!痉椒ā客ㄟ^對當前研究化肥高效應用模式的文獻資料進行分析和總結,論述其模式的集成與推廣應用方法!窘Y果】創新地提出了提高化肥資源利用率的各種途徑和技術模式,并分別在一些農作物上開展示范應用,取得了相當不錯的效果!窘Y論】通過文章所述的技術改良,不斷提高肥料利用率,達到減量增效的目的,從而推動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化肥;減量增效;集成;推廣應用
化肥應用的合理性是影響農業生產的重要因素,對推動農業增產具有重要意義。然而,當前化肥大量的不合理使用不但破壞了土壤的生態和肥力,而且對生態環境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因此,有必要采用新的肥料施用技術手段,提高肥料利用率,達到化肥減量提質增效的積極作用,促進農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為提高農業種植的經濟效益,化肥減量增效模式改良工作隨之提出與落實,進而更好地突破當前農業種植瓶頸期,使生產資源得到合理優化與配置,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在當前市場發展環境大變革這一背景下,化肥減量增效模式的集成與推廣工作也是必不可少的。各地區要根據當地實際種植結構,有針對性地開展化肥合理使用的指導工作,以推動化肥減量增效技術的推廣與應用。
1 科學施肥的新途徑
1.1 測試農田土壤,確定施肥配方技術
農田土壤中的肥料是保障農作物正常生長的必要條件,因此如何正確施肥是一項重要的技術。首先要對這些土壤的肥力進行必要的測試,然后根據所種作物需要的主要養分和土壤中的實際肥力之間的差異,對農田施肥方案進行針對性的配制。該技術是以盡量減少施用化肥的方式,通過測算不同品種作物的氮、磷、鉀等微量元素的需求量,得出相應的施肥方案,從而為農業生產提供科學的減量增效施肥技術。
技術人員對這些土地進行取樣測試,記錄下相關的科學數據,通過對這些數據的分析,得出不同營養物質的需求量,從而得出不同肥料的用量[1]。此種施肥技術,不但可以保證作物的正常生長,還可以減少生產資源的浪費,大大增加化肥的利用率,降低生產成本。此配方技術主要是在施肥前的土壤基礎上,測算農作物所實際需要的各種營養成分,最終計算形成相對應的施肥實施方案,對實際的農業生產進行指導。這樣的施肥方法可以有效指導農民施肥,并為農作物提供合適充足的肥料,避免資源的浪費,同時也提高了農業種植的效益,達到增加產量,減少投入的目的。
1.2 秸稈還田技術
按照秸稈還田技術要點將需要的水稻、玉米秸稈切碎,均勻鋪于農田表面作為肥料,耕翻后播種。實施水稻秸稈還田的主要田塊,作物發芽生長前期施肥應特別注重根據農田肥力適當增肥,并施適量氮肥。通過秸稈還田技術,可以達到使秸稈轉換成肥料的目的,有效解決農田有機肥料不足的問題,不僅可以很好地緩解農田有機元素缺乏的情況,改善土壤的質量,還可以增加稻田的農作物產量,提高收獲的農作物質量,同時也可以節約人力和肥料的運輸費用[3]。為了能夠更好地達到秸稈轉換成肥料的目的,必須要注意以下技術要點。
第一,要正確地把秸稈均勻播撒到地里,然后再進行翻耕深埋,將秸稈與泥土充分地結合在一起,才能讓秸稈在最短的時間內分解。第二,對播撒量進行控制,進而掌握其秸稈用量。在收獲的時候,新稻草蓋在土壤上,可以保護土壤的水分,使其不會快速流失。第三,秸稈入土翻埋六天以后可進行二次翻埋。它的主要作用是讓稻草腐爛的時間更短,所以在種植的時候,要縮短腐熟溶解時期,可以適當采用一些秸稈腐熟溶解劑。第四,重視秸稈翻耕后的處理,貧瘠的土壤容易缺乏氮肥,翻耕的秸稈量不能太多,肥沃的土壤可以更多地將秸稈放入土地進行翻耕。第五,防止酸化對土壤的破壞。由于秸稈分解后,會產生大量的有機酸,這會對作物的根系和植物的正常吸收產生負面的影響,故秸稈還田不易過多。
1.3 農家肥與化肥混用技術
肥料種類多、施用簡單,而農家肥的熱固性好,營養成分豐富,肥效穩定。本地的農家肥和化肥混合使用,肥料的作用也比較持久穩定,將優勢養分在土壤中進行有機互補,改善當地土壤中的營養含量,提高肥料帶來的效益。同時,可以有效降低土壤營養成分的丟失,滿足當地農作物的持續生長的需求,并且能夠有效率地減輕化肥對土壤生態環境的污染[6]。
2 化肥減量增效模式的操作要求
2.1 化肥減量增效需滿足農作物高產的要求化肥減量不是以減產為代價盲目削減化肥用量,在滿足農作物生長養分需求的前提下,減少超過最高產量需求的部分施肥量,才是化肥減量的本質[7]。形成一定的產量需要相應的施肥量,超過部分即為減量的目標值,此模式滿足高產施肥需求。
2.2 秸稈全量還田和畜禽糞便腐熟還田秸稈全量還田和畜禽糞便腐熟還田符合養分歸還原理和地力常新原理;蕼p量必須建立在較高的地力基礎上,而秸稈全量還田和畜禽糞便腐熟還田是培肥地力的核心措施,當土壤有機質含量達到50g/kg以上時,化肥用量可降低50%以上。
2.3 基肥施用控釋肥根據水稻、小麥不同生長期的化肥需求,合理配置多種同步、快速釋放的控釋型化肥,將高品質控釋化肥一次施用到作物的根莖,在作物的生長過程中,及時釋放出需要的營養物質,保證作物的高產、高質量,不會浪費過多的化肥,從而大大降低了化肥的用量[8]。這樣既可以滿足作物的營養需求,又不至于浪費生產資源,并且可以極大地減少人工成本。
2.4 巧施穗肥長穗期是農作物生長的關鍵時期,是對營養需求最高的時候。此時,在基肥的基礎之上,加之施與適量的氮磷鉀肥料,有助于提高最終的農作物收獲產量。
3 化肥減量增效模式的物化技術
3.1 畜禽糞便腐熟將腐化畜禽糞便還田,在農田之中建造規模為5m×10m×2m的糞池,將大量的豬糞和雞糞收集起來,經過60天的自然低溫發酵腐熟,制成有機肥。在小麥播種前、冬季、收獲后適時進行施肥,確保全年腐熟后的畜禽糞便還田不低于45t/hm2。畜禽動物糞便腐熟后還田施肥可以有效提高作物土壤中的有機質和磷等營養物質含量,改善土壤的物理化學結構,改善作物土壤有機理化結構,促進土壤保水性質和團粒組分的形成,并能刺激土壤微生物的活力增加[9]。在農作物發育的后期,要注意控制氮肥的施用,以避免晚熟的發生。如小麥栽培地塊連續2年施入腐熟畜禽糞便,施用化肥的用量可以每年降低10%[10]。
3.2 基施控釋肥、追施穗肥
3.2.1 小麥的基肥和追肥小麥一般的一基二追肥計劃為:基施復合肥(15-15-15)450kg/hm2;分蘗肥和拔節肥分2次,每2次追肥525kg/hm2,即施 N 309kg/hm2,P205 67.5kg/hm2,土壤凈養分的施用量444kg/hm2;小麥種肥同播一基一追肥計劃是基施緩釋肥(26-15-8,控釋 N≤13%)525kg/hm2+尿素150kg/hm2,種肥同播,拔節開花肥施尿素150kg/hm2或配方肥(30-0-8)225kg/hm2,即施純N 274.5kg/hm2,P205 78.75kg/hm2,K2O 42kg/hm2。采用階段性施用的方式進行種植,與傳統的施肥方式相比,可以節約全氮34.5kg/hm2和 K20 25.5kg/hm2,增加 P2O5 11.25kg/hm2。在播種期間施化肥,肥料深度以4-5 厘米為宜,使秧苗發芽后能迅速地吸取營養;以控釋肥為基肥,營養豐富、肥效期長?刂漆尫欧柿峡刂破陂L在80天左右,少部分控制釋放時間為120天。由于小麥生長周期較長,降雨較多,控制施肥效果難以達到整個生長期要求,因此,在拔節期增加150kg/hm2的氮肥,對保足穗、攻大穗、增粒重都是有益的[11]。
3.2.2 水稻增粒重施肥采用基施控釋肥(26-10-15,控釋 N>20%)、尿素67.5kg/hm2,配施氮肥(30-0-8)300kg/hm2或尿素195kg/hm2,折合純N 343.5kg/hm2,P2O5 675kg/hm2,K2O 67.5kg/hm2,純 N、P2O5、K20合計施478.5kg/hm2。常規基肥方案為基施復合肥(15-15-15)450kg/hm2加上尿素150kg/hm2,累計施3次尿素450kg/hm2,即施純N 276kg/hm2、P2O5 42.5kg/hm2,K20 76.5kg/hm2,純N、P2O5、K20合計施用412.5kg/hm2,使用機械扦插內側對農田進行深層施肥,施肥的重點是在種植時外側4-5cm左右,而在基肥中添加尿素的目的主要是為了滿足農作物的營養需求,并且防止田中的秸稈快速腐爛與農作物爭搶需要的氮營養,增加穗肥的使用主要是為了增加產量,讓水稻顆粒更加飽滿[12]。
4 化肥減量增效模式的應用效果
4.1 使用增量增效肥料的成本采用低磷化肥追施減量尿素協同施肥模式,水稻和小麥的稀釋化肥節約費用平均為11.0%、13.8%。采用此模式的水稻肥料費用平均為2272.5元/hm2,傳統方法施肥成本為2335.5元/hm2,在采用新方法后會少63.0元/hm2左右,減少了2.8%的成本。其中,水稻化肥費用為2430.0元/hm2,傳統方法施肥成本為2524.5元/hm2,減少了94.5元/hm2的成本,減少成本約3.9%。
4.2 增產增效采用上述施肥技術模式,小麥的平均農作物產量可以達到6315kg/hm2,與常規施肥的農田相比增加了255kg/hm2的額外收獲;采用上述施肥技術模式,水稻的平均農作物產量可以達到9660kg/hm2,與常規施肥的農田相比增加了300kg/hm2的額外收獲。平均下來可以增加3%-5%的農作物。實施應用新的化肥施用技術后,可以減少約900元/hm2的成本,小麥的經濟效益提高561.0元/hm2,水稻的經濟效益提高840元/hm2,綜合提高經濟效益約2301元/hm2。
4.3 環境保護合理施加化肥,可以有效地降低農田的追肥和施用工作量,并不會對農田的生產造成很大的影響;同時,通過合理的施用緩釋肥,可以有效地降低耕地的追肥和使用工作量;配合播種肥,可以有效地提高農田肥料綜合利用率5-10個百分點;稻麥稈和其他畜禽養殖糞便漚肥還田,可促進農田的產量增加和土壤營養更新,改善農田土壤營養狀況,提高農田土壤保水保肥利用能力[13]。該模式可有效地將農業廢棄物、大型畜禽糞便等重要農業廢棄物及水資源進行再利用,將潛在的農業污染轉化為資源,加速形成一個封閉的農業肥料生態系統,大幅度降低了農用化肥的使用量,降低了農用化肥對地下水、空氣的直接污染,從而達到了改善農田生態環境、讓水更清澈、天更藍的目的。
5 化肥減量增效模式的推廣措施
5.1 強化組織領導力
首先,要搞清楚施肥新模式的科學性和環保作用,必須要引起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定期召開專題會議,明確有關部門的職責和工作任務。其次,要制訂相應的技術扶持措施和激勵政策、積極鼓勵和支持各單位和企業參與施肥新模式的各項工作。再次,在推行科技施肥新模式的過程中,有關財政部門通常會按照相關政策對該項工作給予適當的資金支持,對于積極參與落實和推動推行科技施肥新模式的肥料生產企業、施肥企業以及相關個人,還要給予一定數額的獎勵資金和補償補助資金,激發和引導鼓勵從業人員積極落實科技施肥新模式。最后,要持續加強科技施肥新模式的宣傳和教育,通過各種信息渠道廣泛開展肥料全方位的知識科普,普及實施科技施肥新模式的具體操作方法和技術,并對各種從事該項工作的工作人員進行定期免費的農作物種植技術和施肥技術的專業訓練[14]。
5.2 推廣科學高效施肥技術
新模式的關鍵技術首先,要持續地強化教育推廣宣傳,讓廣大農戶能夠熟練地掌握這些技術。其次,要持續地創新和完善升級農村化肥商品化的供貨渠道和使用技術的指導,引進和改進在農業生產中科學使用農用肥料的技術,盡量減少農用化肥的使用。再次,要有效地提高農村耕地的使用品質,必須將生產技術與耕地實際情況相結合,盡可能減少農村農業生產中種肥的實際使用量。最后,開展和改進實施農村土壤土地修復整理工作,相關財政部門可以通過一些利惠民生的政策措施鼓勵在鄉村多生產一些農家肥,在農業生產中多使用一些農家肥。
5.3 建設減量增收示范區
地方有關部門和機構還可以通過建立一批使用新的科技施肥種植模式的農田來搭建減量增效的施肥示范區,對當地新科技施肥模式的相關政策實施單位、實施個人、實際施肥措施以及具體實施用地面積等信息予以公示,并組織和積極引導參觀和宣傳學習新科技施肥示范區的建設成功經驗。同時,要及時收集和整理示范區建設過程中的相關數據,讓各地區的農民積極參與到科技施肥的新農業模式中來,確保地方科技施肥新模式的順利實施,實現地方農業化肥減量、種植業高效增收。
6 總結
綜上所述,化肥施用技術的改良是新時期農業發展的必然趨勢,能夠有效優化農業生產效率,為廣大農戶提供良好的種植效益。此外,隨著化肥施用技術改良水平的日益提升,也可以更好地規避農業生產環節面臨的問題,使農業種植實現由量到質的轉變,盡可能凸顯化肥施用技術改良效益,同時,農業資源也能得到合理利用和保護。在目前的發展階段,為了有效促進農業的健康、穩定以及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要不斷推廣和研究實施科學農業施肥新模式,并將其應用到農作物的種植和持續生產利用過程中,最終達到農業化肥減量增收的實際效果;适┯眉夹g的改良不僅關系到廣大農民的切實利益,也是現階段促進農村經濟建設發展工作的重點。因此,我們一定要更加科學合理地施用化肥,一定要因地制宜,要切合實際,以促進化肥減量增效模式的發展。同時,我們一定要根據自身實際種植情況適時采取不同的科學施肥方法,充分發揮化肥減量增效模式的整體優勢,促進農業農村可持續、高質量發展。
參考文獻:
[1] 閆童,高秀英,周建康,等.不同化肥減量增效模式對花生產量和肥料利用率的影響[J].農業科技通訊,2021(4):130-133.
[2] 李冬嫻,邱林波,文嘉瑜,等.惠州市惠陽區化肥減量增效技術推廣及成效[J].廣東農業科學,2018,45(6):50-55.
[3] 張順陶,肖習明,高雯雯,等. 測土配方施肥標準化驗室的現狀及發展對策——以荊門市土壤肥料工作站化驗室為例[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5,26(5):63+130.
[4] 耿波,胡愛兵,郭志明,等.江漢平原麥后棉減不同量化肥用有機肥替代效果試驗[J].棉花科學,2018,40(5):20-24.
[5] 邵賽男,夏曉燕,蔣玉根,等.基于測土配方施肥的化肥減量增效技術應用探討[J].浙江農業科學,2021,62(3):477-480.
[6] 黃繼川,肖志云,吳雪娜,等.茶園化肥減量增效技術的推廣應用——以廣東大埔縣為例[J].廣東農業科學,2020,47(2):75-82.
選自期刊《中國農業文摘·農業工程》 2022年第4期
作者信息:馬文麗(山東省泰安市岱岳區農業農村局,山東泰安 271000)
轉載請注明來自發表學術論文網:http://www.cnzjbx.cn/nylw/304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