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隨著我國經濟建設的高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逐年提高,現今的大學生并沒有經歷過近現代那段刻骨銘心的歷史,反而,受到了西方思想的嚴重影響。這對于發展我國的經濟文化事業,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接班人非常不利。因此,對于當代大學生的中國近現
隨著我國經濟建設的高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逐年提高,現今的大學生并沒有經歷過近現代那段刻骨銘心的歷史,反而,受到了西方思想的嚴重影響。這對于發展我國的經濟文化事業,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接班人非常不利。因此,對于當代大學生的中國近現代史的教育工作已經必須給予高度的重視,在教學過程中,促使學生牢記中國的近現代屈辱史,認清歷史,愛國愛黨,建立正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使其成為思想政治過硬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接班人。
國家級《近代史研究》倡導實事求是的學風和嚴謹切實的文風,提倡學術問題的自由討論,鼓勵探索創新;除約請享有盛名的海內外專家學者撰稿外,特別注意鼓勵和扶持在學術上富有開拓精神的年輕學者,發表他們的論作;策劃和組織了許多涉及重要的理論方法和專題研究的討論。實行特聘專家匿名審稿。主要發表中國近代(1840─1949年)政治、經濟、社會、思想文化、軍事、外交等領域的論文、專史以及史學方法論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自創刊以來,努力提高編校水平,在學術界贏得極高的聲譽,成為近代史研究學界引領潮流的一流名刊。曾多次獲得中國社會科學院期刊評比一等獎和優秀獎。
摘 要:摘 要:高校大學生是我國經濟建設未來發展的儲備力量,本身具有較高的專業素質,但是,能否真正發揮其作用還要看其是否具有良好的品質。只有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當代大學生才能成為祖國發展的棟梁之才。因此,高校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與專業培養同等重要。我國近現代史記錄了我國一段重要的歷史,其中給中國人民帶來了心酸與成就,因此,對于后人來講是非常重要的。并且,中國近代史也是我國通史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具有非常大的歷史教育意義,對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教學價值。本文重點論述當前中國近現代史教學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教學參考建議。
關鍵詞:關鍵詞:中國近現代史;存在問題;教育改革
隨著我國經濟建設的高度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逐年提高,受到西方經濟以及文化的影響,九零后的一代人更加的追求自我,以自我為中心是其做人的原則。這樣也許對于其創新性的培養,個性的展現有很大幫助,但是,給人的感覺離中國的歷史越來越遠,也許任其發展下去,終將忘記中國的歷史文明,而逐漸被西方所同化。這些對于我國的未來發展,民族精神文明建設都是非常不利的。因此,對于當代大學生的中國近現代史的教育工作已經必須給予高度的重視,在教學過程中,促使學生牢記中國的近現代屈辱史,認清歷史,愛國愛黨,建立正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使其成為思想政治過硬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接班人。
中國近現代史課程是我國高等院校人文教育課程中的重點學科,其肩負著重大的歷史責任。對于學生的歷史觀、世界觀、價值觀的形成起到了重大的引導作用,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學生愛國主義精神的重要媒介,其具有不可替代的位置。近些年,我國教育部對于這類歷史課程的重視程度逐年提高,通過此類課程的學習,可以有效的提高當代大學生的人文素質以及愛國意識。然而,盡管在教學過程中增設了大量的近現代史的相關課程,但是,畢竟這些歷史事件距離當代大學生的生活太過遙遠,學生對其只能是從書本上獲得一知半解的內容,從而給教學工作造成很大的困難。近年來,我國教育部大力推進《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教學,本文針對這一濃縮了中國近現代史的教學課程出現的問題進行分析。
一、當前近現代史教學工作面臨的問題
(一)大學生對近現代史重視程度不夠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當代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的大環境發生了很大變化。社會各行各業的競爭日益激烈,尤其是來自人才的競爭,人們對物質的追求日趨狂熱,人們的工資收入與消費水平不成正比,人們生活工作的步伐不斷加快,面臨的壓力越來越大。在如此復雜的背景下,當代大學生的生活壓力、就業壓力也越來越大。在巨大的壓力面前,他們開始意識到物質的重要性,于是開始滋生物質主義、享樂主義、拜金主義。與此同時,西方文化極力渲染的“物質主義”、“享樂主義”、“個人主義”等對大學生的思想觀念產生了很大的負面影響,他們開始變得更為關注個人利益,盲目追求金錢和物質享受。部分大學生認為市場經濟主要是看經濟效益,與政治、歷史無關,因而造成他們對歷史知識學習的冷漠、不重視。
(二)大學生歷史知識相對缺乏
據2003年的一份關于青少年對中國歷史知識掌握情況的抽樣調查顯示,受測試的1065人,平均得分為27.69分,及格率為15% ,其中,受過高等教育的人群平均得分也只有33.46分,僅比一般人高出5.77分?谷諔馉巹倮60周年時,《海南經濟報》記者對?谑胁糠执、中、小學校的學生進行有關抗戰歷史知識的問卷調查,在被調查的大學生中,居然有多達70%的人不知道當年是抗戰勝利60周年,而當記者提問“七七事變”的爆發地點時,得到的答案竟然是:“可能在河北,要不就是遵義”。本次問卷調查中,在問及“你歷史知識儲備如何”的問題時,14.97%的學生回答是“豐富”,60.96%的學生回答是“一般”,19.79%的學生回答是“缺乏”,4.28%的學生回答是“嚴重缺乏”(見表3)。以上三組調查數據顯示,現代社會青少年歷史知識的相對缺乏,大部分學生還是有一定的歷史知識儲備,但是這些歷史知識的儲備還遠遠不夠。此外,仍有不少學生歷史知識儲備缺乏和嚴重缺乏,尤其是理工科大學生,歷史知識相當貧乏。
(三)教育的師資隊伍不夠穩健
目前,我國高!吨袊F代史綱要》課程的師資隊伍主要包括兩種: 一是從事“兩課”教學的教師,一是從事歷史教育的專業歷史教師。這樣一來,不僅師資隊伍缺乏穩定性, 而且各有各的專業研究方向, 缺乏有機的整合, 這種狀況當然不利于《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教學水平、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的提高!吨袊F代史綱要》課程既不同于其他政治理論課課程,又不同于歷史專業課程?傮w來說,“兩課”教師擅長思想政治理論講述,但是對歷史知識、尤其是中國近現代的歷史了解和研究的不夠深入和全面,針對近現代史中一些比較重要或者具有爭議的歷史人物、事件不能給予科學、深入地講解,不能全面、科學解答學生提出的千奇百怪的近現代史方面的問題。與此同時,歷史學專業的教師雖然精通歷史,對中國近現代歷史有全面而深入的了解和研究,可以解答學生相關方面的疑惑,但對思想政治理論的把握又存在一定的缺陷。因此,《中國近現代史綱要》的師資來源不一, 在知識結構與理論素養等方面也存在著亟待充實、提高的問題。
二、提高近現代史教學的主要途徑
(一)提高大學生歷史意識和歷史觀培養的重視程度
現代社會文化出現多樣性的局面,西方一些社會思潮對當代大學生的思想產生了很大的沖擊,表現尤為突出的是歷史虛無主義思潮對大學生歷史意識和歷史觀教育產生的巨大沖擊,歷史虛無主義企圖虛無我們近現代史,虛無共產黨的領導,詆毀社會主義制度、污蔑社會主義建設取得的巨大成就。因此,大學生歷史意識和歷史觀的教育變得日益重要。戰后的日本政府卻始終對戰爭性質和戰爭責任問題采取回避政策,在歷史觀教育中誤導日本國民特別是年輕一代。由此可見,日本人對其青年學生的歷史觀教育的重視,對日本侵華歷史的回避和誤導,因此,我國也應該加大對當代大學生歷史教育的重視程度,對歷史觀培養要注意從實際出發,讓學生正確全面認識中國近現代史,清醒認識中國近現代的屈辱史,激起大學生內心中的愛國主義精神。21世紀,世界進入了一個 全球化的時代, 西方國家利用其經優勢, 對我國進行文化侵略、滲透, 麻痹青少年尤其是大學生的思想意識,這就要求我們大學生加強歷史意識的培養, 從歷史中吸取教訓, 認清西方國家文化侵略的險惡用心, 認同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 自覺維護中華民族的文化獨立,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辯證法看待外來文化,取之精華、去之糟粕,不向西方文化屈服, 并將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發揚光大, 促進民族文化的發展創新。
(二)加強對《綱要》教育的師資隊伍建設
《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明確指出:“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宣講者, 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和精神文明的傳播者, 要不斷提高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 提高科研能力和教學水平, 做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 做教書育人的表率, 做大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由此可見,國家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素養要求。我國高校雖然有充分《綱要》師資保證,但是還是存在一些問題,因此,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師資隊伍的建設至關重要!毒V要》教育的師資隊伍體系不夠完善,教師隊伍不夠專業,《綱要》教師多是一些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的老師,或者是一些歷史專業的老師,這些都不能達到《綱要》教學的目的,因此,當務之急是建立一支相對穩定的《中國近現代史綱要》師資隊伍, 集中精力進行教學與研究, 這樣才能充分保證課堂教學質量, 很好地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的改革精神。
(三)發揮校園文化對大學生《綱要》教育實效性的積極推動作用
首先,發揮校園文化中的物質文化對大學生《綱要》教育實效性的環境影響作用。如校園文化設施的建設,樹立校園歷史名人雕塑、畫像,在雕塑或畫像下面賦上該歷史名人的代表性事件或者小故事,學校走廊、教室書寫歷史名人哲理警句等,從而形成優美的校園環境形成的和諧愉悅的校園文化氛圍,可以潛移默化地推進《綱要》教育的實效性。其次,發揮精神文化的推動作用,強化校園輿論,如學報、校報、廣播、宣傳欄,課堂講臺、學術講座、校園文化活動和學生社團幾塊陣地的領導和管理。利用圖書館、博物館、科技館、愛國主教育基地、課外實驗實踐基地、學生文化活動中心等宣傳教育陣地,通過主題座談、歷史知識競賽、圖片展覽、演講比賽、讀書活動、征文比賽等多種形式,大力開展面向全體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宣講活動,并不斷在創新內容、創新形式、創新手段上下功夫,增強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此外,《綱要》教師們還可以主動與學校團委、學生黨支部、學生會聯系, 利用校園文化活動、黨團活動, 節日紀念活動等在全校范圍內開展各種生動活潑的歷史教育活動, 拓寬歷史教育的渠道, 形成全校各個部門都來關心大學生歷史教育的良好氛圍。
(四)注重網絡文化對大學生《綱要》教育的促進作用
校園網絡建設一定要注意及時更新豐富網站上的內容以滿足學生的要求和激發學生的興趣。我們可以建立經濟、政治、社會、文化、法律等多方面的欄目設置,當然內容的形式可以不拘一格,比如,法律方面可以上傳一些比較典型的又和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緊相關的案例。再比如,可以在網站開設社會時事、新聞焦點、熱點等方面的論壇,讓學生發表自己的看法,積極參與討論國家大事,交流思想,增強網絡服務的功能。另外,校方可以將有關中國近現代歷史的視頻資料,如記錄片、電影、電視等上傳網站上,吸引學生上網瀏覽。網絡教學要有生命力, 關鍵是要將網絡形式的藝術性、生動性與網絡內容的教育性結合起來, 加強管理,提高學生點擊率。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發揮網絡文化的促進作用。
四、小結
中國近現代史課程是我國高等院校人文教育課程中的重點學科,其肩負著重大的歷史責任。對于學生的歷史觀、世界觀、價值觀的形成起到了重大的引導作用,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學生愛國主義精神的重要媒介,其具有不可替代的位置。近些年,我國教育部對于這類歷史課程的重視程度逐年提高,通過此類課程的學習,可以有效的提高當代大學生的人文素質以及愛國意識。因此,現今的高校教學工作者一定要給予高度的重視,使其發揮出應有的作用。
轉載請注明來自發表學術論文網:http://www.cnzjbx.cn/wslw/102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