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言外之味,弦外之響”看中國古代文學_《劍南文學》2013年第11期
所屬分類:文史論文 閱讀249次 時間:2014-03-24 14:48 本文摘要:注:本文摘自《劍南文學》2013年第11期,作者:劉佳麗 【摘要】:王國維的意境說可謂影響深遠,他的言外之味,弦外之響更是深深貫穿于中國文學發展歷程之中。本文主要是從言外之味,弦外之響的理解中延伸到中國古代文學的發展中,試圖回歸中國文化語境、歷史
注:本文摘自《劍南文學》2013年第11期,作者:劉佳麗
【摘要】:王國維的“意境說”可謂影響深遠,他的“言外之味,弦外之響”更是深深貫穿于中國文學發展歷程之中。本文主要是從“言外之味,弦外之響”的理解中延伸到中國古代文學的發展中,試圖回歸中國文化語境、歷史背景,運用中國古典美學中理論的來解讀作品中的言外之意,用中國詩論來進行古詩詞鑒賞教學,使我們在未來的教學中能做到真正的文化回歸。
王國維的“言外之味,弦外之響”可以理解為“言外之意”。言外之意,顧名思義是語言的超載意義,是語言使用過程中暗示的意向意義和文學作品中的審美表達。司空圖在《與極浦書》中說:“戴容州云:‘詩家之最,如藍田日暖,良玉生煙,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象外之象,境外直徑,豈容易可談哉!”童慶炳先生認為,“‘藍田日暖,良玉生煙’,是說玉石晶瑩,在日光照射之下,熠熠生輝,那輝光如縷縷輕煙纏繞,但又不是真實的煙,因此可望不可即”。“言外之味,弦外之響”與司空圖“象外之象”、“韻外之至”很相近。但王國維是針對意境而言的,意境不深遠,便無弦外之響。
“言”與“意”的關系問題,是一個古老的問題。文學自覺之前是以“意”為本的,文學自覺之后的“意為主,言為輔”的言盡意觀都體現了言意的關系。到了魏晉時代,更成為思想界熱烈爭辯的重大問題,以歐陽建的言盡意論為代表。“言盡意”取自《周易》“圣人立象以盡意,系辭以盡言”。范曄首先提出文學創作的“以意為主,以文傳意”唐宋時期對言盡意觀進行了新的開拓,明清時期“文章以意為主”文論中的言盡意觀進入繁榮時期。
魏晉南北朝開創了對“言有盡而意無窮”的審美境界的追求,以上觀點最早見于三玄中的《周易》。該書《系辭傳》說:“子曰:‘書不盡言,言不盡意。然則,圣人之意,其不可見乎?’子曰:‘圣人立象以盡意,系辭焉以盡其言’”。本來,書不盡言和言不盡意的本身,蘊含著樸素辯證法。但在魏晉玄學形成過程中,由于名教與自然關系的爭論,以及人物評論的活動,名士們常常講一些弦外之音的話,去顯示自己的清高風雅,因而引起了言意關系問題的廣泛討論,即為“言盡意”還是“言不盡意”。
《左傳》的敘事就已經具備了言外之意的特點�!蹲髠鳌返臄⑹拢诠适虑楣�、人物形象、情境的描寫上,更簡潔含蓄,含蓄的敘述中滲透著作者的態度。這種言外之意的敘事方式淵源于“春秋筆法”。“春秋筆法”是《春秋》記錄歷史所運用的書寫方式,其根本準則在于史事與史家思想、實錄與褒貶、事與義的統一,這統一的途徑則是修辭的運用。從敘事的角度講,“春秋筆法”就是修辭,是實現言外之意的基礎。
之后,司馬遷在《史記》中寄寓自己對社會歷史的評論和褒貶。但是,這種褒貶主要是通過描述歷史人物一生行事來加以表現,將自己的情感態度,借助語言的修辭,在婉轉的敘事中表達出來,散發出深長的意味。隨著史學意識的不斷增強,史學逐漸走向獨立,逐漸偏離文學方面,脫去文學性的審美因素向純史學的方向演進,文史相分離日益成為必然趨勢。加之史著的編撰受到了封建統治者的嚴格控制,史事寄寓褒貶、道義的載體作用被弱化了,失去了事與義的結合,言外之意的修辭技巧和深厚的藝術韻味也不復存在。
唐宋對追求作品的“味外之旨”“韻外之致”的繼續,《水滸傳》的敘事具備言外之意這一特點。無論是故事情節的敘述、人物形象的塑造還是情境的設置,都筆外有筆,筆外有意。作者將要表達的內心情感、態度、傾向,并不是直接說出來,而是委婉曲折地隱藏在字里行間。金圣嘆等小說評論家早已指出《水滸傳》的敘事手法出自《史記》又勝似《史記》。明清“神韻說”對文學作品“意在言外”的追求,王士禛要求詩歌“天然澄淡”“風神韻致”“不著一字,盡得風流”強調“興會神到”、“得意忘言”。王國維“境界說”對文學審美鑒賞的開拓。從《左傳》到《史記》再到《水滸傳》,從史傳文學到古典小說,這種敘事傳統的傳承,反映的是一種文學文化現象,因此不僅僅是《水滸傳》,其他的古典小說也普遍具備言外之意、意味深長的敘事風貌。
在中國文學發展演進過程中,中國古代詩人審美意識和審美水平的不斷提高。我國古典詩學,十分注重意境的描寫,通過隱含的詞語來表現深層的含義。詩的意蘊是文本各個環節綜合的信息反饋,意在言先,亦在言后,在涵詠諷誦中,詩歌的格調氣象自然生成,詩意由含而不露,轉而心領神會。清人沈德潛言:“詩以聲為用者也,其微妙在抑揚抗墜之間。讀者靜氣按節,密詠恬吟,覺前人聲中難寫、響外別傳之妙,一齊俱出。”
但是,讀者在藝術接受過程中,并非輕易地就能進入藝術世界,領會詩的意蘊。一部作品,或許因為詩語的含蓄隱晦,使欣賞者一時難以把握其真正的思想內涵。或許還因讀者自身生活經驗的缺乏,與詩人情思上存有隔膜,無法與作品對等交流,產生共鳴。只有往復多次吟詠,以自己親身經歷或設身處地去體認,才會自然領悟到詩人所表達的情緒意趣。
詩由于其特殊的藝術性,情若深淵,含蓄蘊藉,見于語言之外。讀者既利用現成詩語的意向性、啟發性,又要超越語義束縛,去心神冥契。皎然說:“兩重意已上,皆文外之旨。若遇高手,如康樂公,覽而察之,但見情性,不睹文字,蓋詣道之極也。”
欣賞古典詩歌,力求獲得言外之意,韻外之致,這就要求接受者以個體的生命直覺去感悟、冥會,甚至遭遇類似禪宗的神秘體驗。清代的王土禛云:“唐人五言絕句,往往入禪,有得意忘言之妙,與凈名默然,達磨得髓,同一關捩。”觀王、斐《輞川集》及祖詠《終南山殘雪》詩,雖鈍根初機,亦能頓悟。讀唐人五言絕句就象參禪打坐一樣,有得意忘言的妙趣,一經筆舌,不觸則背。王維的詩,字字入禪,有口皆碑。由此可見,古典詩學在討論詩歌語言的接受時,既重視語言系統,又要求超越語言用一種跨文化跨歷史的視角去解讀詩歌。
中國古詩詞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文化的濃縮,古詩詞包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其中所凝結的傳統文化精神,早已滲透到中國人的心理結構中,積淀為民族的文化心理品格。因此,要鑒賞中國古詩詞中的言外之味就離不開中國傳統文化,離不開中國悠遠的歷史大背景。
在古人大量的詩含著豐富的創作技巧與鑒賞理論,有著中國人對詩詞獨到的體驗與見解,而這些皆構成了中國古典美學的重要內容,可以為我們文學研究提供理論支撐和方法論。但是,我們目前的古詩詞教學卻多沿用西方文論的術語與方法來指導學生進行詩詞鑒賞,用西方的詩論來鑒賞帶有濃厚民族文化特色、具有靈性與悟性的中國古詩詞,總給人一種隔靴搔癢之感,很多時候不能道出中國古詩詞之妙。本文試圖回歸中國文化語境、歷史背景,運用中國古典美學中理論的來解讀作品中的言外之意,用中國詩論來進行古詩詞鑒賞教學,使我們的古詩詞教學能在傳統中展開,從而做到真正的文化回歸。
【雜志信息】:
《劍南文學》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批準,中共綿陽市委宣傳部主管,四川綿陽市文聯主辦的省一級學術期刊。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收錄中國知網、萬方數據庫、維普資訊網、中國核心期刊遴選數據庫、龍源國際期刊網等全文收錄,并成為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數據庫來源期刊。
【投稿須知】:
1.稿件應具有科學性、先進性和實用性,論點明確、論據充分、數據真實、邏輯嚴謹、文字準確、語句通順;
2.文章以2200字為一個版面,每篇4000字為宜;文章標題字數在23字以內;摘要、關鍵詞、參考文獻(按引用的先后順序列于文末)等要素齊全;
3.計量單位以國家法定計量單位為準;統計學符號按國家標準《統計學名詞及符號》的規定書寫;標點符號使用準確;表格設計合理,推薦使用三線表;圖片清晰,注明圖題圖號;
4.投稿請使用word格式并注明作者姓名、聯系電話、工作單位、通訊地址、郵編、電子郵箱;
5.本刊編輯部有權對所投稿件進行修改;
6.本刊已被相關電子期刊等網絡媒體所收錄,不愿通過網絡媒體發布者,請在來稿中注明;
7.嚴謹一稿多投、剽竊或抄襲行為,否則一切后果由作者本人負責;
8.投稿時請您留下您的通信地址和聯系方式,以方便快遞期刊。
轉載請注明來自發表學術論文網:http://www.cnzjbx.cn/wslw/10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