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2016年5月,我受北大之托,啟動了音樂劇《大釗先生》的創作。兩年之后,在北京大學建校120周年的2018年4月28日,即李大釗先生英勇就義91周年紀念日,音樂劇《李大釗》終于北大百周年紀念講堂首演。李大釗、周恩來、陶鑄、胡喬木、萬里等革命前輩的后人都蒞臨
2016年5月,我受北大之托,啟動了音樂劇《大釗先生》的創作。兩年之后,在北京大學建校120周年的2018年4月28日,即李大釗先生英勇就義91周年紀念日,音樂劇《李大釗》終于北大百周年紀念講堂首演。李大釗、周恩來、陶鑄、胡喬木、萬里等革命前輩的后人都蒞臨觀劇。演出結束時,眾多觀眾熱淚盈眶,紛紛發表感想。革命前輩的后人主動上臺與演員們合影留念。
文史方向論文范文閱讀:趙元任《說時》中的“音樂時”觀
摘要:趙元任在《說時》中提出“音樂時”,與文中的“心理時”“物理時”“算理時”等其它學科的時間概念,構成了他獨特的時間觀。趙元任認為“音樂時”是音樂各要素在演奏中所經歷的時間的統稱。
此后,作為國家藝術基金交流推廣資助項目,編導人員根據觀眾和專家的意見又進行了多次修改和復排,于2019年6月12日至14日,在民族劇院舉行首輪巡演的隆重公演。中國教育界、科學界、文化界眾多人士成為第一觀眾,他們熱烈的反應使編導和演出人員受到極大的鼓勵。
此后,音樂劇《大釗先生》即開始在主要城市進行巡演。各地的專家們討論最多的,是編導如何用音樂劇的方式來塑造歷史人物,認為此劇在這方面做出了富有成效的探索,贏得了觀眾的認可。我作為此片導演兼編劇,回首三年多艱辛的創作過程,在此寫下此文以資紀念。
在創作之初,我就明確地意識到,這是一部主旋律音樂劇。我在導演闡述中明確地寫到:“面對古老中國,李大釗先生用熱血譜就了一首關于青春的詩篇,一曲關于青春的歌謠,一部關于青春的戲劇。在絞刑架前,李大釗先生從容地選擇為他認定的主義和事業獻出生命。”這其實也是我關于此劇的定位。此處之所以重點提到“青春”一詞,自然是因為《青春》是李大釗先生的名篇,其中的著名段落也將在劇中也反復提到;同時,我還想表明另一層意思,即革命先輩用他們的青春書寫了歷史,當代北大學子用他們的青春來詮釋先輩們的榮光,不同時代的“青春”在舞臺上相遇,有如因與果在風中相遇。而對這部音樂劇而言,編導必須以初心來養育這部戲的靈魂。
李大釗先生的一生雖然短暫,但卻波瀾壯闊。作為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之一,他對中國歷史的影響,無論如何評價都不過分。習近平同志多次提到過李大釗對于中國革命的意義。在紀念李大釗先生誕辰120周年座談會上,習近平同志又指出:“他(李大釗)說過,‘犧牲永是成功的代價’,‘高尚的生活,常在壯烈的犧牲中’。正因為有這樣的境界,當面對生與死考驗的時候,他從容地選擇了為他認定的主義和事業獻出生命。正如后人所贊譽的,‘沒有宗派氣,內外從如云’。”這是對李大釗人格力量的高度評價。如何在規定的時間內,用音樂劇的方式展現他的一生的偉業,呈現出他高尚的人格,這是對劇本創作的極大挑戰。
我在接受任務之初,腦子里就不斷閃現著絞刑架高懸的畫面。于是我決定,拋開線性敘事,以李大釗從容就義作為劇本的核心,以此為切入點,重述歷史,鋪陳情感,串聯起他在不同歷史時期的經歷和貢獻,重現李大釗先生“鐵肩擔道義、碧血著豐碑”的偉大形象。舞臺上最醒目的道具,就是絞刑架。這種設計當然有充分的歷史學根據:當年為了絞死李大釗,北洋政府從英國進口了一臺絞刑架,這個絞刑架現存于故宮。某種意義上,絞刑架也參與了故事的進展,所以我特意要求增加了一場戲,這場戲就是《絞刑架之歌》,以突出李大釗先生“向死而生”,以自己的死喚醒民眾的主題。
劇本以敲更人和算命瞎子的閑談開場,引出絞刑架——這是從英吉利運來的絞刑架,是瞎子口中的“文明”,現在它要第一次用來殺人了。行刑隊在副官的帶領下檢驗絞刑架的可靠性,隨著敲更人的一聲“卯時了!城門開!”,賣油茶的、賣藝的等各色人等都爭相進城,盼望看看絞刑架殺人的西洋景。賣油茶的大嬸說:“饅頭我都準備好了,蘸了血蒸了吃,能治肺癆!”這些場景的設計,我是從魯迅的小說《藥》引申過來的。這里試圖突出的,自然是李大釗先生作為一個啟蒙者的活動背景。隨后,副官“帶人犯”的命令和行刑者的點名應答,完成了序幕到第一幕“刑場轉機”的過渡,在腳鐐聲和主題歌的背景聲中,身穿囚衣、帶著血染的風采的李大釗先生登臺亮相。
這部音樂劇的主題歌《你是一個樵夫》,得到了很多觀眾的認可:“你是一個樵夫,從黎明到黃昏,斧頭在懸崖上揮舞。你是一個盜火者,從黎明到黃昏,行走在崎嶇的山路。你身背利斧走向一道道山梁,你身舉火把奔走在一道道山谷。你是一個敲更人,從一更到五更,送走黑暗迎來了黎明。你是一個掘墓人,從西方到東方,除舊布新迎來新光景。你是一道閃電,劃開了烏云,你屹立在天地間,人們都代代傳頌。我們是勞苦大眾,命運讓我們緊緊相連,一樣的奮斗,一樣的犧牲。我們聽見人民發出了怒吼,我們聽到勝利的號角有如雷鳴。
”詞中的主要意象“樵夫”,來自李大釗自己的一首詩《山中落雨》:“忽然來了一陣風雨,把四周團團圍住,只聽著樹里的風聲雨聲,卻看不清云里是山是樹。水從山上往下飛流,頓成了瀑布。這時候前山后山,不知有多少樵夫迷了歸路?”在李大釗的詩中,高山迷霧,象征著復雜的斗爭環境。將李大釗比作樵夫,一是說明李大釗是人民的一員,二是為了與盜火者的意象相銜接。在這里,“樵夫”能讓人直接聯想到砍柴取火、保留火種的意思。主題歌演唱的過程中,各種人物紛紛登場!洞筢撓壬分,很多篇幅用來表現了他與市井百姓、工人、學生的互動,包括與劊子手的交流。這是啟蒙的背景,這也是革命的應有之義:喚醒民眾,是革命的真正目的。當然,對音樂劇來說,它也有必要表現出特殊年代的生活樣態,給人以真實的感受。著名文藝理論家王一川教授認為,《大釗先生》將音樂、舞蹈、戲劇的元素,化成了活生生的藝術形象,體現了音樂劇本身的造型力量、感染力量。
一身血污的李大釗隨后唱道:
東風解凍,春日載陽
千條垂柳,未半才黃
本是一年中最好的時光
可在那長安街旁,在那西郊民巷
卻是人間地獄,見不到一縷陽光
萬仞高山,松濤喧響
本是凝望中最美的想象
可在這古老中國,在這燕山之懷
卻是陰霾之地,看不見飛鳥翅膀
獄友們因為我受苦,在黑暗中酷刑遍嘗
我心中悲憤,多少話想對他們講
他們因為我受苦,黎明時隨我走上刑場
我心中悲憤,還有多少話沒有講
“還有多少話沒有講”!是啊,還有多少事業有待完成,這大概是無數犧牲在革命勝利前夜的志士仁人的共同心聲!洞筢撓壬繁阋圆鍞⒌姆绞街v述李大釗的經歷和從事的事業。于是,通過場景轉換,在第一幕“刑場轉機”中還原了大釗先生在北大校園里和同學們探討“青春”之意義的情景;第二幕“審判”中,由軍閥引出趙紉蘭上場與大釗相見,順勢轉換到二人回憶過往、在丁香樹下的繾綣之情。
第三幕“行刑”中,工友們聚集在一起希望營救大釗先生,大釗先生和工友們的交流,然后接入大釗先生在校園內外宣講馬克思主義、組建馬克思學說研究會和中國共產黨的歷歷往事。我利用時空的轉換,使臨刑前短暫的實際物理時間得到擴充,容納進了李大釗多個層面的生活,充分呈現了李大釗的重要革命主張與歷史貢獻。
很多專家提到,這部音樂劇的結構方式,使人耳目一新。這種戲劇結構類似于中國畫里面的折枝法,選取最精彩的一段花枝表現于尺幅之間,主干之外勾描生發出其他枝椏。這種戲劇結構在音樂劇舞臺上是比較少見的,大多數音樂劇,包括百老匯經典音樂劇,大都采用線性敘事,將一個音樂劇事件由因到果完整地敘述下來,只有極少數會采取這種打破時空的戲劇結構。此前,我在創作音樂劇《元培校長》時,曾經有意進行這方面的探索。
我將《元培校長》定位于群像劇,創作時也沒有采取線性敘事,以便盡可能地將眾多人與事納入音樂劇的敘事,它涉及到北大百年前的歷史風云,展示出元培校長的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的改革精神,并呈現了新文化運動時期的思想文化生態。
考察歐美近年的音樂劇,可以發現,這種打破線性敘事的結構方式,已有不少成功的例子。比如《貓》是從艾略特為兒童創作的詩集《擅長裝扮的老貓精》改編而來,詩作本身沒有很強的戲劇情節,缺乏戲劇張力,而安德魯·勞伊德·韋伯改編時開場便將競爭重生機會的貓群舞會呈現給觀眾,并沒有交待前因,卻恰恰能給觀眾極大懸念,調動起觀眾的審美期待,而每只貓背后的故事,則在各自的本領展示、歌舞演唱中見縫插針地講述出來,正如此劇的經典唱段《Memory》所寓意的,一切都是在回憶中展開的。
再如概念音樂劇《走進森林》,灰姑娘、小紅帽、長發公主和杰克的故事各自展開,似乎毫不相干,但最終主人公們都要走進森林尋找問題的解決之道,獲得人生的啟迪,多個音樂劇事件最終聚焦到一個主題,形成一種網狀的戲劇結構。而對于《大釗先生》,當你力求避免空泛說教,要通過特殊的戲劇結構和時空轉換,塑造一個鮮活的、立體的革命者和知識分子形象,一位傳道、授業、解惑的先生,一位體貼、慈愛的丈夫和父親,一位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這種結構方式似乎就成了必須。
崇高的生活常在壯烈的犧牲中,大釗先生最終走上了絞刑架,用自己無私的事業和無畏的犧牲喚醒了站立在頹圮城墻下的民眾,并喚醒了曾經懷抱啟蒙理想而后屈從于現實的軍閥副官,使他最終加入到了學生、工友的隊伍。
推進新時代社會文明進步、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需要我們不斷重溫前賢故事,緬懷他們在追尋真理、傳播真理、挽救民族危亡的歷史進程中所彰顯的無懼無畏的勇氣和風骨。為紀念北京大學建校一百二十周年而創作的音樂劇《大釗先生》正是對李大釗作為革命志士和啟蒙先驅的勇氣和風骨的藝術化呈現,也寄托了北大人對李大釗先生所代表的五四一代北大人和老北大精神的最真誠的感念。
當我寫下這篇札記的時候,《大釗先生》還在進行全國巡演。觀眾的掌聲,使我非常感動,我感謝北京大學對我的信任,感謝劇組的所有演職人員和幕后工作者。“信仰之花,真理之歌”,這是北大校方對這部戲的肯定。這個肯定,得到了很多革命老人后代的認同,我作為本劇的編導,對此感到欣慰。
轉載請注明來自發表學術論文網:http://www.cnzjbx.cn/wslw/213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