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兵馬俑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技藝與智慧的結晶,體現出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價值、思維方式和審美取向,是中華民族強大生命力、想象力和創造力的非凡展現。 被稱為世界第八大奇跡的秦始皇兵馬俑,是20世紀中國最壯觀的考古成就,也是中華文明的藝術瑰寶。 如果說,
兵馬俑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技藝與智慧的結晶,體現出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價值、思維方式和審美取向,是中華民族強大生命力、想象力和創造力的非凡展現。
被稱為“世界第八大奇跡”的秦始皇兵馬俑,是20世紀中國最壯觀的考古成就,也是中華文明的藝術瑰寶。 如果說,每一個國家都有一張名片的話,那么,兵馬俑就是中國向世界介紹自己的一張金色名片。
挖井挖出了世界奇跡
大地平面猶如一面神秘的鏡子,地面上,是巍峨神秘的陵墓,而地面下,帝國的時間仍在繼續。 1974年,大地之鏡的塵埃被意外觸動,深埋在驪山腳下的秦始皇陵兵馬俑赫然面世。
旅游論文范例: 關于全域旅游發展的邏輯與重點分析
秦兵馬俑坑是秦始皇帝陵園內的一組陪葬坑。 它位于陜西省西安市臨潼區東側7.5公里處的驪山北麓,距秦始皇陵1.5公里。 秦兵馬俑坑所處的位置是山前的一個洪積區。 俑坑的東、西兩端和中部各有一條古河道經過,河道內及俑坑的上部堆積著厚厚的砂石,當地群眾稱之為石灘洋。 俑坑發現前,這里的地面上是一片柿子樹林,并成為周圍村民的一片墓地,十分荒涼,經常有野狼出沒。 誰也沒有想到,就在這片荒涼貧瘠的地下,竟然會埋藏著八千件如同真人一般高大的秦始皇陵兵馬俑。
1974年3月的一天,西楊村的村民在村南挖井時,偶然發現部分陶俑殘片,因為不知是何物,也就沒有在意,繼續往下挖,又不斷挖出了陶俑的殘破軀干及頭。 于是,有人說可能是挖到舊磚瓦窯上了,有人認為是瓦爺廟(即神廟)。 聽說挖到了神廟,村里有些年齡大的老太太也趕來焚香叩頭,祈求神靈保佑平安。 當時,恰巧負責農田水利的公社干部房樹民到西楊村檢查工作。 他看到井下、井上的陶俑殘片后,認為極有可能是文物,立即讓大家先停下來,同時向臨潼縣文化館做了報告。 文物干部趙康民聞訊后急忙趕到現場搜集了部分失散的陶俑殘片。
在趙康民修復陶俑殘片的同時,這個消息也傳到了回鄉探親的新華社記者藺安穩這里,他趕到臨潼文化館,激動地看到了已經修復過的陶俑。 回到北京后,便立即寫了一篇題為《秦始皇陵出土一批秦代武士陶俑》的文章,于當年6月27日發表在《情況匯編》第2396期。 這篇文章引起了時任國務院副總理李先念同志的重視,在轉給國家文物局的批示中他寫道:“建議請文物局與陜西省委一商,迅速采取措施,妥善保護好這一重點文物。 ”[1]
國家文物局接到批示后,于7月6日派文物處長陳滋德協同相關考古專家趕到臨潼,向陜西省委領導和省文化局傳達了內參內容和批示。 第二天便在陜西省文管會負責人杭德洲等人的陪同下到臨潼縣文化館與西楊村進行考察。
由于此前臨潼縣文化館已經組織工作人員在村民打井地的四周掘開了一個南北長15米、東西寬8米的大坑,可以看到坑下存在著更多的陶俑。 經過查看,專家考察組得出結論:這里可能就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 隨后,陳滋德立即返回北京向國家文物局局長王冶秋匯報。 國家文物局在征得中央的同意后,委托陜西省組織考古隊進行發掘。
1974年7月15日,由陜西文物考古專業人員組成的秦俑考古隊正式進駐現場,開啟了秦兵馬俑考古工作的序幕。
持續半世紀的考古發掘
“一把鏟,一條繩,尋幽探秘驪山陵。 朝朝暮暮情。 腰如弓,鏟聲聲,奇珍異寶一宗宗。 誰知精血凝。 ”[2]這是秦陵博物院名譽院長袁仲一先生寫下的詩作——《長相思·懷念老考古隊員》,詩中以飽滿的激情和筆觸寫下了考古工作的甘苦,同時也滿含著對曾經一起為挖掘秦兵馬俑而鞠躬盡瘁的戰友們的懷念之情。
考古挖掘工作首先是對已暴露的遺跡、遺物進行記錄、繪圖和照相,同時局部發掘清理。 11月份,北方已進入冬季,坑內冷風嗖嗖,寒氣逼人。 時間一長,考古隊員拿探鏟的手已經麻木,只好停下來,搓搓雙手繼續工作。
從1974年8月至1975年6月,經過十個月的艱苦工作,考古試掘結果表明,該坑是一個東西長230米,南北寬62米,面積為14260平方米的大型陪葬坑。 這就是秦兵馬俑一號坑。
1975年3月,發掘工作基本結束。 俑坑東端出土陶俑五百余件、戰車6乘、陶馬24匹。
秦俑考古發掘工作始終得到中央領導和國家文物局的高度重視。 這一驚人發現同樣也引起了各方的關注,在發掘過程中,每天都有聞訊從各地趕來參觀的群眾。 為了更好保護和展示文物,國家決定在原地修建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
1976年2月,一號俑坑的試掘方全部回填,以便修建博物館。 在博物館建設工程進行時,考古隊便將工作重點轉移到尋找新的兵馬俑坑上。 當時的想法是:按照中國人講究均衡對稱的傳統習慣,在秦始皇陵東側發現了兵馬俑坑,那么陵園的西、南、北側是否也有兵馬俑坑? 于是在陵園北側進行大范圍的鉆探調查,雖然發現多處地面建筑遺址,也采集了板瓦、筒瓦、瓦當等大量文物,但并沒有探測到兵馬俑坑。 在陵園西側的地上、地下都堆積著很厚的砂石層,鉆探極為困難,工作月余一無所獲。 陵園南側因靠近驪山,地下覆蓋的碎石及大石塊堆積層較厚。 考古人員曾采用挖深井的辦法,先挖去石層,再用探鏟鉆探,每天都累得筋疲力盡,卻絲毫不見兵馬俑的蛛絲馬跡。
正當大家踏破鐵鞋無覓處的時候,1976年4月21日,傳出了一個重要信息,建筑工人徐寶山在一號俑坑的東端北側發現有硬土,疑為夯土。 于是,全隊人員集中到此處鉆探。 兩天后便在一號坑北側東端又發現了面積約為6000平方米的大型陪葬坑,編號為二號俑坑。 根據已出土情況判斷:該坑共埋藏陶俑、陶馬一千四百余件,有車兵及騎兵、跪射、立射等各種姿態的步兵俑,是一個多兵種混合編制的曲尺形軍陣。 這一重大發現,又一次在國內外引起轟動。
二號俑坑發現后,考古人員一鼓作氣擴大范圍,在周圍更大范圍鉆探,希望能找到新的兵馬俑坑,1976年5月11日,在一探孔內發現五花土層,至5米深時發現了陶俑殘片。 大家情不自禁地驚呼:又是一座新的兵馬俑坑。 此坑編號為三號俑坑。 到同年6月底,終于探明三號俑坑面積為520平方米。 1977年3月至12月,集中發掘三號俑坑,探明坑內埋藏木質戰車一乘(已朽),陶俑、陶馬共計72件,青銅兵器34件。
1976年6月上旬,考古人員在一號坑的中端北側一條大溝的斷崖上發現有一條左右兩邊堆積物不同的地層剖面。 以此為基點開探溝進行詳細探測發現這是一座人工挖掘的橫長方形坑,未見陶俑、陶馬及其他遺跡,面積約3600平方米,坑內未放置陶俑、陶馬,編為四號俑坑。 據考證得知,此坑未建成的原因是由于秦代末期的農民大起義而被迫停工。 至此可以確定,一、二、三號兵馬俑坑和未建成的四號坑是一個有機整體,是秦始皇陵的一組陪葬坑。
前三個兵馬俑坑的建筑形制、平面布局各不相同。 一號坑呈東西向的長方形,東西長230米,南北寬62米,距現地表深4.5至6.5米,面積14260平方米; 二號俑坑位于一號俑坑的東端北側,兩坑相距20米。 該坑平面呈曲尺形。 俑坑的東邊有四個門道,西邊有五個門道,北邊有兩個門道,門道均為斜坡形; 三號俑坑位于一號俑坑的西端北側,兩坑相距25米。 該坑平面呈“凹”字形,東邊有一斜坡門道。 一、二、三號兵馬俑坑都是土木結構的地下建筑,坑頂的封土略微高出地表,封土上未發現任何建筑遺跡。
秦兵馬俑的特點表現在三個方面:第一,它是陪葬物。 這就決定了它的作用是保衛墓主秦始皇的地下王國; 第二,它是一支地下軍隊,是地上軍隊的真實模寫。 這就為研究秦軍的兵種、編制、編列、裝備以及軍事制度提供了具體而形象的實物資料。 聶榮臻元帥曾形象地說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是一個古代的地下軍事博物館”; 第三,它是一組大型的雕塑俑群,具有雕塑藝術固有的特性。 也就是說它不是實物,而是實物的再現,其中包含著再創造的重要因素。 以上三個方面不可分割、緊密相連。 秦兵馬俑坑是一座古代軍事寶庫,也是一座藝術寶庫。 這兩點又是服務于為秦始皇陪葬、代表封建統治者的意志和要求的。
從1974年到1984年,考古人員對秦俑一號坑進行第一次發掘; 1986年到1987年進行第二次發掘; 1988年到1989年集中力量發掘秦俑三號坑; 1994年發掘秦俑二號坑; 2009年6月13日,秦俑一號坑開始第三次發掘。 時至今天,秦兵馬俑一、二號坑的考古發掘工作仍在進行。
橫掃六合的勇士
地面上的秦朝早已經畫上了句號,而大地之下的帝國并沒有終結,它在時間隧道中仍然無限地延展著,秦俑坑中的戰士們似乎還在等待著帝王的號令,隨時準備重返戰場。
當我們與史書中記載的驍勇善戰的秦人面對面時,我們看到一尊尊、一排排、一列列的勇士們莊重威嚴、神情肅穆。 他們有的免盔束發、身穿戰袍、手執弓弩,依然顯示出奔赴戰場、視死如歸的氣概; 有的披甲執銳、手握長矛,表露出血氣方剛、威猛善戰的氣質; 戰車上的御手雙臂前伸、手握轡繩、目視前方,駕御著戰車勇往直前; 軍陣中級別最高的將軍俑頭戴鹖冠、外披魚鱗甲、體魄魁梧、昂首挺胸,展現出指揮若定、滿腹韜略的大將風度。 在統一的指揮調動下,數千名英勇無畏的戰士、上百輛戰車組成了無堅不可摧的鋼鐵陣營。
秦兵馬俑軍陣,在真實還原秦國將士的原貌同時,還頗具藝術性,以夸張、強調和細節描繪的方式刻畫出屬于每一位軍人自己的個性表情。 秦兵馬俑的神情莊嚴肅穆,忠誠剛毅,雖是靜態的雕塑,但身姿卻是靜中寓動,引而不發。 秦俑的五官刻畫特點是方臉龐,眼睛細長,外眼角略有上翹,鼻梁直而低,鼻頭小巧,嘴唇薄厚適中,尤其是大而長的耳朵、突出的眉骨、濃黑的眉毛都給士兵平添了一份英武之氣。 陶俑因官階、軍種的不同而身著不同的軍服和冠帽,甚至連面形、胡須、發髻和帶扣都有多種變化,如同現實生活中的蕓蕓眾生,沁透著濃厚的生活氣息。 我們不得不感嘆秦國的工匠,他們用陶塑的形式,將宏大的軍陣逼真地再現出來,記錄勝利者的形象,定格勇士們的神情,展現秦軍的輝煌戰績和生活實況。
秦兵馬俑模擬軍陣的宏大構圖,在中國和世界雕塑史上都是獨一無二的。 它把兩千多年前秦軍軍陣的編列情況清楚地展現在人們面前,使人自然想起秦軍叱咤風云、統一中國的偉大業績。 在構圖的處理上,它沒有塑造秦軍與敵人英勇格斗的場面,也不是一般常見的車馬儀仗出行的浩蕩陣勢,而是捕捉了嚴陣以待這個深遠的意境。 七千多個手持實戰武器的秦國勇士,肅然佇立,斗志昂揚。 戰車前的四馬已駕,躍躍欲試。 騎士身旁的戰馬奮鬃揚尾,騎兵一手牽韁,一手提弓,隨時準備飛身上馬迎戰。 這一切都給人以強烈的視覺震撼,仿佛只要一聲令下,這千軍萬馬將“若決積水于千仞之豁”。 這種氣勢所產生的藝術效果,反而勝過了與敵直接廝殺格斗的場面,留給人們無限的想象空間。
《史記·張儀列傳》中記載秦軍在戰場上舍生忘死作戰的情景時說:“秦帶甲百余萬,車千乘,騎萬匹。 虎賁之士,跿跔科頭、貫頤奮戟者,至不可勝計。 秦馬之良,戎兵之眾,探前趹后,蹄間三尋,騰者不可勝數。 山東之士,被甲蒙胄以會戰。 秦人捐甲徒裼以趨敵。 左挈人頭,右挾生虜。 ”[3]跿跔就是跳躍,科頭是不戴頭盔,徒裼是光腳光身子。 這段描寫秦軍勇敢精神的話語,雖然有夸張之詞,但同秦俑的形象相對照,確實有很多相似之處。
神秘莫測的綠面跪射俑
1999年9月10日,考古人員在發掘二號俑坑的一個過洞時,發現了8個彩繪保存較好的跪射俑,其中有一件非常奇特的跪射武士俑。 該俑的頭部除發須、瞳仁是黑色外,臉部涂有綠色彩繪,這是秦兵馬俑坑中首次發現的一件非常特殊的俑。
這件綠面跪射俑身高128厘米,頭部微微向左轉,梳圓形發髻,扎紅色發帶,發帶末端呈扇形展開。 身穿交領右衽齊膝長衣,外披鎧甲,兩肩有披膊。 腿扎行縢,穿方口翹尖齊頭鞋。 俑作蹲跪式,右膝跪地,右足豎起,足尖抵地,右足尖與地面垂直,左腿蹲曲。 雙臂曲舉于身的右側,雙手一上一下作持弓弩狀。 右臂彎曲,手半握,拇指上翹; 左肘置于左腿上,左手四指微屈呈半握狀。 頭和身體向左微傾,雙目炯炯有神,凝視前方。
仔細觀察這件綠面俑,他身著鎧甲,甲片為赭黑色,甲帶為朱紅色,甲釘為粉白色,袖口及衣領有天藍色彩繪,護腿為粉綠色,尤其引人注目的是陶俑的發髻,不僅縷縷發絲清晰可見,而且將發髻的盤結方式和走向交代得清清楚楚,發髻、發絲為褐色,面部施粉綠色彩繪,眼眉、眼珠及胡須皆為黑色,眼白部分有些泛紅,雙手為粉紅色。 俑前胸的左上方陰刻一個陶文“得”字,應該是制作工匠的名字。
通常,秦兵馬俑在燒制完成后,均通體涂有彩繪顏料。 彩繪施色方法是先在陶俑、陶馬身上平涂一層生漆作底,然后再繪彩。 用生漆涂抹作底,目的在于使俑體的表面滑澀相宜,吸水適度,既便于施色,又能增強顏色的附著力。 檢測結果表明,陶俑的顏色厚薄不一,面、手、足部施色為兩層,顏色較厚; 其余部位施色一層,顏色較薄。 陶俑的顏色系用毛刷刮抹,其痕跡至今依然清晰可見。 顏色較濃的部位似用動物或植物膠作為調和劑。 這種在陶器表面先涂生漆作底,然后再繪彩的工藝可能始于秦,盛于漢,漢代以后比較少見。
秦兵馬俑坑出土的陶俑,經過兩千多年的自然損壞,絕大多數秦俑身上的彩繪顏色已褪色或損失,只有個別陶俑的色彩殘留較多一些。
這件綠面跪射俑迥然異于其他已經出土的秦俑的肉紅色或粉白色面孔,色彩分明的綠臉、炯炯有神的雙目給人們帶來無限遐想。 有學者提出了不同觀點:一是化學變化說。 認為有可能是長時間在地下埋藏,或有其他物質使其顏色發生化學變化所致; 二是模仿說。 認為這是秦代工匠有意模仿某些膚色較深的真人來繪制的; 三是巫文化說。 這種觀點是通過分析秦代“巫”的社會群體、社會功能、秦代巫術的種種表現及其影響后,認為“綠臉俑”是秦軍中的“儺人”; 四是武裝說。 認為綠色是面部的武裝裝飾,不容易被敵方發現,如同現代野戰部隊戰士身穿迷彩服、臉化迷彩妝一樣; 五是惡作劇說。 認為可能是某個工匠的惡作劇所為。 應該說,各種觀點均有合理之處,但又都存在無法自圓其說的缺陷。
秦俑是中國土生土長的雕塑
以往人們對先秦時代的人體造型見得比較少。 戰國時代的一些墓內也出土過陶質、木質或金屬質的俑,但都形體小、數量少,造型較粗疏。 秦俑的出土讓人們感到突然,不由提出:“怎么會突然出現這樣精美的大型陶塑群像呢? ”藝術史上沒有毫無根源的突變,于是學者對其藝術淵源提出不同見解,歸納起來有“外來說”[4]和“土生土長說”[5]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
張仃先生最早提出秦俑是中國土生土長的雕塑。 這一看法已成為學界的共識,并得到世界上絕大多數學者的認可。 學者們從不同角度分析秦兵馬俑的藝術淵源,歸納起來有如下幾種:
在寫實的藝術風格方面,從新石器時代到春秋戰國,寫實主義一直是雕塑藝術的主旋律。 秦俑這批活生生的寫實主義藝術品,是此前幾千年來寫實主義發展、創新、提高的結晶。 它積淀了蒙昧時代的感性及文明時代的理性,積淀著中華民族寫實主義藝術的精華,表現為一種崇高的美、靜穆的美。 它是我國古代的寫實主義藝術達到成熟階段的標準,是我國雕塑藝術史上的一個高峰。
在造型藝術方面,秦俑軀干的塑造比較洗練、概括,僅求其形似,而對面部的刻劃比較細膩傳神。 重視傳神,著重人物面部表情刻劃是中國民族藝術的傳統。 這種表現手法遠在原始社會已有萌芽,到春秋、戰國時期就出現了很多重在刻劃人物心理的優秀作品。 秦兵馬俑顯然繼承了這一傳統。 秦俑面部的造型體現了類型與個性的統一,后來民間雕塑家所概括的“八法”,即中國人所具有的八種基本面型,秦俑都有體現。 這一造型規律就是中國土生土長的。
臺灣學者曾堉說:“中國雕塑的傳統是在立體與平面相互矛盾中,謀求統一。 ”[6]并列舉從新石器時代到春秋戰國以至秦期間已出現的大量例證來說明這一藝術規律。 邱紫華先生把這一造型方法稱之為延遲模仿法,即根據觀察感覺的記憶力,“抓住對象最本質、最鮮明的特征加以主觀加工后的再現”,“既是寫實的,又是表意的……中國和東方藝術繼承了原始造型的延遲模仿的路子”,即“以觀察、領悟、記憶、再現的途徑創作”。 “‘目識心記,以形寫神’這種造型原則從先秦形成后,一直承傳下來。 ”[7]秦俑的這一特征表現得非常明顯。
同時,在雕塑技法和技巧方面,從新石器時代開始并逐漸發展形成的傳統泥塑技法:塑、捏、堆、貼、刻、畫,用以表現對象的體、量、形、神、色、質。 繪塑結合以及燒制陶器的技術,在秦俑陶塑里都得到有機的配合和運用。 “這種泥塑技巧的基本方法和民族特點,一直到今天還在我國民間泥塑藝術中流傳。 ”[8]
另外,還有許多學者從微觀角度分析了秦俑藝術的具體來源。 呼林貴先生認為:“秦俑藝術有別于楚地風格,而是基本上繼承了北方黃河流域的風格。 ”他進而指出:“它淵源于春秋戰國時的秦人雕塑藝術。 ”他認為陜西銅川市的一批春秋戰國秦墓出土的一批泥俑,其風格與技法和秦俑有許多相似之處,這為“考察秦俑藝術淵源找到了重要的線索和依據”[9]。 賀西林先生認為秦俑藝術“首先是吸收了中原地區三晉兩周文化,其次是對于楚文化的吸收,再就是對巴蜀文化及西北游牧文化的吸收”,總之,“秦俑藝術是對各民族、各地區藝術的一個綜合”[10]。
綜上所述,學者普遍認為,秦俑是在當時特定的歷史背景下特定的時代精神等因素的作用下產生的。 它是土生土長的具有民族特質的中國雕塑藝術。
時代精神成就了秦俑藝術
“古墓成蒼嶺,幽宮象紫臺。 星辰七曜隔,河漢九泉開。 有海人寧度,無春雁不回。 更聞松韻切,疑是大夫哀。 ”(王維《過始皇墓》)[11]在詩人眼中,秦始皇陵神秘又凄涼。 其實,秦始皇陵布局嚴謹,埋藏宏富,自1961年被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以來,三代考古人已在秦陵周圍鉆探發現了許多有價值的秦代陪葬坑、陪葬墓,如象征皇帝宮廷娛樂和外出打獵的百戲俑坑、珍禽異獸坑、馬廄坑和青銅水禽坑,象征皇帝外出巡游乘輿的銅車馬坑,還有當年修建秦陵的打石場遺址和埋葬修陵刑徒的墓地等。 而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被譽為“20世紀最偉大的考古發現”的秦兵馬俑。
首先,秦俑藝術是建立在中華民族傳統藝術基礎上,在特定歷史背景和時代精神等因素共同作用下產生的。 其中的時代精神即包括了人們的精神風貌和統治階級的思想意識。 當時是新興地主階級勃勃生機的時代,藝術必然要和時代相協調,注入統治階級的思想意識。 秦始皇為了極力崇奉“千古一帝”的威嚴,對“大”達到狂熱的崇尚。 修筑萬里長城,阿房宮覆壓三百余里,鑄的十二個銅人每個重千石(一石一百二十斤),秦始皇陵墓高五十丈(115米)。 其氣勢追求“上扼天穹,下壓黎庶”[12],因而八千件和真人、真馬大小相似的兵馬俑的出現,看似突然,實則是必然。
其次,秦俑的產生還有它優厚的物質基礎。 秦始皇消滅六國完成了統一大業后,能夠集中全國物力、財力和能工巧匠在一起。 在這種優厚的物質基礎上,才有可能進行大規模的宮殿建筑和陵園建筑以及包括兵馬俑、銅車馬等各種陪葬物的制作。
國家的統一促使人力集中,集合了一批優秀的陶塑人才。 從新石器時代到秦王朝數千年的歲月中,人們在制陶生產的實踐中對陶器的成型、雕飾、燒造已積累豐富的經驗。 秦代磚瓦、陶器的形體之大,造型之準確,技藝之高,都超越前代。 尤其是瓦當和空心磚上的動物紋圖案,像奔鹿、子母鹿、雙獾、飛鳥、盤龍、立鳳等,姿態優美,氣韻生動,構圖自然活潑,說明秦代已有一批技藝高超的陶工,制陶工藝達到相當高的水平。 秦俑的制作者正是這樣一批經驗豐富和有創造才能的陶工。 他們對出身于社會下層的戰士是熟悉的,感情是相通的,因而他們能夠創作出豐富多姿的秦軍藝術形象。
豐厚的中華民族的文化積淀和雕塑藝術傳統,特定時代精神需求、富足的物質基礎以及技藝熟練的陶工,正是培育秦俑藝術之花的優厚土壤。 秦俑制作者是從全國征調來的能工巧匠,打破了傳統的父傳子、師傳徒的封閉藝術局限。 各地區、各民族的傳統雕塑技藝得到相互交流與融合,在技藝上也必然會產生新的升華和飛躍。 秦俑藝術是在上述特定的歷史背景和條件下產生的。
著名考古學家、秦始皇陵和兵馬俑考古發掘與學術研究的奠基人袁仲一先生認為,秦兵馬俑群是秦人信念、力量和進取精神的體現,代表著當時的時代精神。
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
兵馬俑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技藝與智慧的結晶,體現出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價值、思維方式和審美取向,是中華民族強大生命力、想象力和創造力的非凡展現。 2015年2月,習近平同志到陜西視察時指出:黃帝陵、兵馬俑、延安寶塔、秦嶺、華山等,是中華文明、中國革命、中國地理的精神標識和自然標識。
作為秦文化的典范、中國最具代表的世界文化遺產,秦俑凸顯出戰國至秦代政治、軍事、文化、科技乃至整個社會的發展脈絡,是中華文明發展的一個縮影。
在五千年的中華文明歷史中,秦國一統六國,車同軌、書同文,對后世產生了重要影響。 兩千二百年前,秦始皇帝依靠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的秦代大軍,“奮六世之余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周而亡諸候”,廢分封,立郡縣,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等,完成了彪炳史冊的豐功偉業,開啟了中華民族大一統的時代格局。 秦朝之后,“百代都行秦政法”,國家統一成為中華民族始終如一的不懈追求。
兵馬俑的發掘和修復是一項百年工程,因此與傳統的先發掘修復再展示的步驟不同,兵馬俑發掘之初就制定了發掘、保護、展示同時進行的方式。 1979年,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建成并對外開放,42年來累計有1.2億人次的國內外觀眾前來一睹“秦俑風采”,其中包括二百多位外國元首和政府首腦。
為了讓更多的人了解中國古老的文化,從1976年3月開始,秦始皇兵馬俑等一批文物隨著“中國文物交流展覽”到世界各地巡回展覽,讓觀眾在家門口就能看到來自中國的文化瑰寶。 秦軍出巡引起的全球性轟動,更盛于秦始皇帝當年的出巡。 從白雪皚皚的北歐挪威、瑞典、芬蘭到熱浪滾滾的東南亞新加坡、泰國、菲律賓,從萬里之遙的美國到一衣帶水的日本,兵馬俑所到之處,刮起了一陣陣旋風。 在信仰不同的民族中,在風俗各異的國度里,兵馬俑始終是人們的最愛。
1979年4月28日,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參觀秦兵馬俑后,在留言簿上寫道:“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秦代兵馬俑,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 從1979年到2013年,基辛格先后五次來到秦陵博物院參觀。 2013年6月29日,他以90歲高齡第五次參觀兵馬俑,在進入一號坑修復區時,特意從輪椅上站起來,拄著拐杖參觀了20分鐘。 在離開一號坑前,基辛格把輪椅轉向兵馬俑,意味深長地說:“讓我再看一看! ”最后,他寫下留言:“中國的輝煌永遠不會結束,兵馬俑就是中國擁有輝煌未來的證明。 ”
1986年10月16日,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在一號兵馬俑坑中,仔細地欣賞著面目表情各不相同的武士俑,看看這個俑的發式,再看看那個俑的胡須,經過反復地對比后,她說:“過去我聽說過兵馬俑,也看到照片,這次到現場來看,真是驚人! ”女王對陶馬觀察得非常認真,從馬頭看到馬尾。 她說:“這馬雖然不高大,但是非常精神,是匹駿馬。 ”在銅車馬展廳,女王看到了兩千多年前的秦始皇帝的車馬后,對銅車馬精湛的冶金工藝、高超的造型藝術、雍容華貴的裝飾配件贊不絕口。 她說:“銅車馬比我們宮廷的馬車還要好! ”
1987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秦始皇帝陵及兵馬俑坑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1991年11月5日,在秦俑一號坑邊上,第二次來參觀兵馬俑的法國總理希拉克對時任館長袁仲一說:“袁先生,我第一次來時跟你說過,世界上有七大奇跡,兵馬俑的發現是第八奇跡。 這次我再跟你說一句話:在這個地方,我每一步都踏在歷史的遺跡上。 ”
2004年10月16日,俄羅斯總統普京參觀兵馬俑后感嘆道:“沒想到的是,遺產保護這么成功,兵馬俑修復得這么好。 ”2009年7月25日,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參觀兵馬俑后用中文留言:“人間奇跡,舉世無雙! ”法國社會黨代表團在留言簿上寫道:“秦俑軍陣表現出難以想象的美和壯觀。 ”新西蘭工黨主席贊嘆兵馬俑的“雄偉壯觀遠遠超出了我們的所料”。
秦俑群雕所散發出的強烈的美的震撼以及它所表現出的咄咄逼人的磅礴氣勢、雄奇宏偉的軍陣排列,令每一位見到它的人,從心理上、心靈上都受到極大的震撼和沖擊。 無論是中國觀眾還是外國觀眾,不管是叱咤風云的大人物還是平凡普通的老百姓,可謂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秦兵馬俑把高度的寫實性和人物形象刻畫的典型性結合起來,在一號坑14260平方米的范圍內,放眼望去,數千件武士群雕渾然一體,形神兼備、栩栩如生,給人以強烈的視覺沖擊力。 數學家華羅庚參觀兵馬俑后,抑制不住心中的激動之情,提筆寫下:“項火燒未盡,猶留兵馬俑。 無限古文物,華夏鼓雄風。 ”
1999年10月21日,秦兵馬俑隨“陜西省文物精華展”在大英博物館展出。 在英國訪問的國家主席江澤民和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一起出席開幕式并為展覽剪彩。 這是英國女王第一次為外國展覽剪彩。
2010年8月28日,“中國的兵馬俑展”在瑞典東方博物館舉行隆重的開幕式,瑞典國王卡爾十六世·古斯塔夫為展覽開幕式剪彩,并與西爾維婭王后興致勃勃地參觀展覽。
2018年12月15日,“秦始皇兵馬俑:永恒的守衛”展覽在新西蘭蒂帕帕國家博物館舉行開幕式。 為迎接展覽,新西蘭國家博物館在開幕當日凌晨5時舉行傳統毛利祈福儀式,200余名各界嘉賓參加儀式。 雙方以傳統儀式向對方致敬,表達對彼此歷史和文化的尊重。
秦始皇陵的每一次重大發現都引人注目,兵馬俑的一舉一動都牽動著人們的心。 如今,秦兵馬俑考古工作依舊在持續科學發掘,文物保護研究邁上了多學科聯手攻關、國際合作的快車道。 兵馬俑這一滿含中國歷史意味的名稱早已蜚聲海內外,它蘊含的巨大歷史文化價值也同樣被人們長久關注,深入研究,是弘揚中華優秀文化的重要途徑。 今天,兵馬俑已成為中國元素的典型代表,以獨特的魅力吸引著世界各地的人們。
兵馬俑是中華文明的一個富有代表性的載體,而文化則被視為一個民族的靈魂。 兵馬俑的存在表明,文化遺產的核心價值是對生命價值的肯定,對審美需求的創造。 因而,文化遺產既融于歷史又意指未來。 它向文明延續不斷提供參照和靈感,并以獨特的文化藝術魅力抹去民族與國家的界限。
注釋:
[1]藺安穩:《秦始皇陵出土一批秦代武士陶俑》,《情況匯編》2396期,1974年6月27日。
[2]袁仲一著:《秦始皇陵考古發現與研究》,陜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596頁。
[3][漢]司馬遷:《史記·張儀列傳》,中華書局1959年版,第2293頁。
[4][德] 格爾曼·漢夫勒著,侯改玲、申娟譯:《中國雕塑藝術的誕生——臨潼兵馬俑觀感》,《秦陵秦俑研究動態》1991年第1期。
[5]張仃:《秦俑——中國土生土長的藝術》,《中國歷代雕塑·秦始皇陵俑塑群·藝術家筆談秦俑》,陜西人民美術出版社,1983年版第93頁。
[6]轉引自劉云輝文章:《中國秦俑與古希臘雕塑的比較研究》。 《亞洲文明》(第三集),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235頁。
[7]邱紫華:《秦俑是中國先秦審美文化的結晶——兼對“歐洲文化中心論”的批評》,《文藝研究》1994年第3期。
[8][9]呼林貴:《秦俑藝術的流派及淵源》,《文博》1985年第1期。
[10]賀西林:《繼承、融合和時代精神的結晶——兼探秦俑寫實主義藝術淵源》,《文博》1987年第1期; 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編:《秦俑學研究》,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版,第757頁。
作者:田 靜
轉載請注明來自發表學術論文網:http://www.cnzjbx.cn/wslw/277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