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摘 要】聲樂演唱屬于藝術表現形式的一種,具有復雜與多樣的藝術特性。 聲樂演唱者欲達到優秀的表演水準,不僅要實現演唱技巧的靈活使用,亦要在樂曲的情感表達上投以較多的關注。 本文首先簡單敘述了聲樂演唱概念,其次分析了聲樂演唱中情感表達與演唱技巧的關系,最
【摘 要】聲樂演唱屬于藝術表現形式的一種,具有復雜與多樣的藝術特性。 聲樂演唱者欲達到優秀的表演水準,不僅要實現演唱技巧的靈活使用,亦要在樂曲的情感表達上投以較多的關注。 本文首先簡單敘述了聲樂演唱概念,其次分析了聲樂演唱中情感表達與演唱技巧的關系,最后針對聲樂演唱中情感表達及演唱技巧的重點進行了深度剖析,從而為關注這一話題的人們提供參考。
【關鍵詞】聲樂演唱; 情感表達; 演唱技巧
顧名思義,聲樂演唱是一種表演者通過聲音感染觀眾的表演形式。 演唱者的演唱技巧與情感表達對自身演出效果均有一定的影響,如何合理提升自身情感感受及其表達的考量,在演唱技巧的展現過程中進行融合展現,現已成為多數聲樂演唱表演者演唱水平提升的主要考慮問題。 因此,本文對聲樂演唱中的情感表達與演唱技巧進行分析,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聲樂演唱概念
聲樂表演的重點是聲音的最終展現,其整體進行與演唱者體力及腦力的應用無關,更多立于想象力與感受力層面。 聲樂演唱藝術與其他藝術形式具有一定的共性,多要求表演者遵循一定的美學原則,并具備一定的審美能力。 在進行此類藝術形式的深度研討時,應適當啟用哲學思維探尋其中美學的具體含義及含義的直觀表現形式,此類深度探尋往往能協助表演者從主觀意識上加強樂曲的演唱情感的理解與展現。 整體優秀的聲樂表演同時需要演唱者具備一定的好嗓音及支持演唱的身體條件,后期演唱的練習亦不容忽視。 常言所說的“一分天賦,九分努力”,即為鼓勵人們通過后天勤勉逐步改變自身技藝的持有水平。 由此可見,聲樂演唱表演者的情感表達與演唱技藝是藝術表演呈現的兩項重要影響因素[1]。
二、聲樂演唱中情感表達與演唱技巧的關系
(一)情感表達需通過演唱技巧展現
在進行聲樂表演時,表演者通過自身技藝的展現抒發情感,與聽眾進行情感交流,進而向其傳達樂曲中包含的含義,實現此類藝術表演的要義。 而相對豐厚的演唱功底是此類演唱目的實現的基礎,如無此類基礎的支持,整體聲樂演唱水準便相對較差,不僅聽眾不會給予關注,其共情與感想亦將無法被觸發。 聲樂演唱本身是要和觀眾進行情感交流的一項藝術,如在演唱過程中因技藝不精而導致聽眾喪失聆聽興趣,則后續的情感傳遞亦會相對不暢。 部分聲樂演唱演員存在情感感知能力較強,但演唱技藝較弱的情況。 為保證優質演出的呈現,應通過專業人士的指導勤加練習,避免個人聲樂演唱發展失衡。
(二)演唱技巧的應用可表達樂曲的情感
聲樂演唱表演的目的是將當前樂曲蘊含的情感思想相對完整展現給觀眾,在演唱過程中,表演者和觀眾能實現情感同步,便是情感傳達的最高境界。 此類樂曲深意的理解收獲在聽眾的意料之中,但表演者可通過自身的演唱技巧對其進行加工,使聽眾每次聆聽均有一定的新意感受的產生。 由此,聲樂演唱表演者需在樂曲演唱學習的過程中保證自身對樂曲含義的有效理解,并融合自身思想適當從演唱技藝角度的進行樂曲展現的“再創作”。
此類演唱表演形式不僅實現了聲樂演唱的目的,還著重體現了藝術表演形式的共同性。 部分聲樂演唱者存在情感表達能力的短板,但演唱技藝掌握量大,且技藝相對純熟的情況。 為更好地呈現樂曲中的含義,應加強自身藝術感知能力,多與他人進行交流,從更高的層面審視演唱樂曲,促進自身聲樂演唱藝術造詣的提升[2]。
三、聲樂演唱中情感表達的重點
(一)把握歌詞要義
聲樂演唱涉及樂曲的旋律與歌詞,其中歌詞的含義表達相對具象,其亦是演唱者情感表達的首要切入點。 在演唱過程中,應優先保證歌詞的清晰演唱。 演唱者應在樂曲學習過程中了解樂曲的創作背景及作者身世,進而透過歌詞“看到”作者想要表達的深層含義,進行作品內涵美感及文學層面美感的感知。 樂曲的旋律多與歌詞相輔相成,演唱者應以歌詞為主,旋律為輔,在演唱中盡可能通過自身理解進行二者的完美結合,實現優質聲樂演唱表演的呈現。 此類情感表達重點因其實現的便捷度,多受諸多聲樂演唱者的關注。 因此,在技藝提升過程中,亦應注重歌詞情感展現與技藝的融合,并為自身演唱水平的提升奠定相對穩固的基礎。
(二)迎合情感訴求
不同的聲樂作品的情感存在差異性,其產生的主要原因主要與其創作年代及背景有關。 在進行作品情感理解時,表演者往往會感受到不同時代的精神風貌,演唱者不妨將自身帶入到那個時代中,適當進行角色代換,進而從樂曲創作切入點進行情感訴求的探尋,如在后期的演唱過程中,在情感表述中實現此類樂曲與自身情志的結合表述。 如在進行江南水鄉女子相關題材樂曲的演唱時,演唱者可從歌詞的字里行間理解到曲中女子的訴求,進而結合旋律進行自身視角的切換,在演唱過程中聯想自身作為女子會如何思考情感上的問題,并在演繹的過程中觸發自身主觀的能動性,加強演唱效果對曲中情感訴求的迎合,進而實現優質的聲樂演唱效果。
(三)結合自身特色
因部分樂曲或存有“原唱”,后續其他演唱者再進行演唱時,或會產生演唱技巧模仿的情況。 因每個人的聲樂演唱水平不一,此類模仿往往難以保證最終演唱的效果,更在某種程度上降低了此類樂曲演唱情感的表述。 在進行此類樂曲的理解時,聲樂演唱表演者可適當進行自身技藝的審視,對自身演唱效果應抱有一定的自信。 只有相信自己的樂曲演唱能力,才能在情感表述過程中進行高效的自身特色融合。 多次進行此種融合式演唱練習,才可能從根本上提升自身演唱水平,進而在后期的聲樂演唱表演中,為觀眾所熟知,提升自身的藝術造詣,進而應用自身演唱特色影響另一代人。
(四)注重呈現美感
聲樂演唱是通過聲音途徑將樂曲藝術審美性有效發揮的表演形式,因此演唱者應注重自身在演唱過程中對作品美感的呈現。 部分演唱者盡管通過學習與練習對樂曲的情感含義進行了理解,并將其與自身思想切實融合,形成了獨樹一幟的樂曲演唱風格,但在演唱過程中,因自身持有多種樂曲演唱技藝,較易變為“炫技”風格的演唱。 聲樂演唱作為一種藝術形式,往往會在呈現后期被人審度,因此其亦存在內在美與外在美的概念。 為保證觀眾情感的充分調動,演唱者應加強樂曲情感飽滿度的體現,合理應用肢體語言,使當前樂曲演唱表演升級為一場視覺與聽覺的雙向享受[3]。
四、聲樂演唱中演唱技巧的提升重點
(一)保證發聲的科學
演唱技巧涵蓋聲樂演唱演員自身嗓音特性的構成,因此應用科學的發聲方法進行演唱,不僅能優化樂曲呈現效果,亦能節省自身發力,為后續的演唱積攢更多的體力。 部分樂曲在演唱中需要應用較為特殊的演唱效果,或為穿透力的需求,或為感染力的需求,如發音不當,則會損傷嗓子。 在學習聲樂演唱的過程中,演唱者應從相對全面的角度,了解自身感興趣的樂曲領域需要掌握哪幾種唱法,優先進行了解。 在自身發展后期,亦要秉承“日學日新”的探索精神,不斷擴充聲樂發聲技藝的知識量,為自身樂曲作品的聲樂演出積累演唱相關的能力基礎。
(二)把握音色的變化
音色與節奏是演唱技藝涵蓋的兩個主要方面,加強對二者的控制,可實現多種不同風格演唱技藝的呈現。 此類技藝的應用往往需要結合樂曲風格、內容及意境,同時亦應考量聽眾喜好的側重。 如在進行草原歌曲的演唱時,可適當拉長部分唱段的節奏,使其聽感較為悠揚; 在進行結合戲曲元素的流行歌曲演唱時,其中音色的變化便顯得極為重要。 當前,戲韻唱法多應用男女、女女結合形式,調整音色由本音變為相對高且細的女聲戲腔相對較難,為實現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此類技巧的應用切忌自行揣摩,聲樂演唱者應積極參加相關專業培訓和指導實現此類演唱技藝的完美呈現,以保證自身聲樂演唱表演的專業度。
(三)調整樂曲的速度
演唱速度可由演唱者自行控制,合理應用此類效果,其亦可成為自身演唱技藝的一種呈現。 相對于“變調”,演唱速度的變更相對容易達成。 部分樂曲為實現曲義及風格的變換,會適當采取慢速的演唱方法,但此種形式相對不常見。 多數變速多采用加速方式,以此加強樂曲中情感的強烈表現。 如在進行《黃河大合唱》演唱時,后半段重復的唱段可直接進行整段的加速,著重突出樂曲中振奮人心的曲義,簡化了前段沉重壓抑氣氛的呈現。 在加速演唱期間,演唱者可采用遞進的演唱效果,使速度逐步加快,聽眾的激動的心情亦會隨之逐步遞增。 為保證此類技巧的效果有效呈現,演唱者需注重滲透效果的遞進呈現。
(四)結合情感共同演繹
聲樂演唱技藝本身的應用目的,便是對樂曲曲義的切實展示。 如樂曲本身并無含義,則亦無應用技藝的意義。 通過聲樂演唱激發聽眾情感共鳴,不僅是演唱者自身情感表達的展現,其中多有演唱技藝與之融合的因素。 一次成功的聲樂演唱演出,往往需要演唱者純熟的聲樂演唱技巧進行鋪墊,聽眾首先被相對直觀的刺激帶入專心聆聽的狀態中。 后續的表演中,演唱者通過融合自身感悟的情感表達,加深聽眾對當前樂曲的“入迷”程度,并逐步從思考的角度展開當前樂曲的品評,進而全面領略當前演唱者的整體樂曲呈現效果。
五、結論
總的來說,在聲樂表演中,情感表述與演唱技巧的應用是必不可少的。 演唱者如欲進行情感表述相關能力的提升,應從把握歌詞要義、迎合情感訴求、結合自身特色、注重呈現美感等方面入手; 如欲進行演唱技巧相關能力的提升,應從保證發聲的科學、把握音色的變化、結合情感共同演繹等角度入手。 只有實現情感傳達及演唱技藝能力的切實發展,聲樂演唱者的演唱實力才可在多次樂曲的演唱練習中得到切實的提升。
參考文獻:
[1]吳丹.論聲樂演唱中的情感表達與演唱技巧[J].黃河之聲,2018,(20):34.
[2]徐珍紅.論聲樂演唱中的情感表達與演唱技巧[J].戲劇之家,2018,(33):71.
[3]萬明霞.論聲樂演唱中的情感表達與演唱技巧[J].藝術評鑒,2018,(13):57-58.
[4]張潔.聲樂演唱中的情感表達與演唱技巧[J].北方音樂,2018,38(12):71.
作者:邱 天,王芷茹
轉載請注明來自發表學術論文網:http://www.cnzjbx.cn/wslw/288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