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內容摘要:本人在學習中發現不少很有才氣的人都不堪忍受生活中的磨難而尋短見,為了激發人的磨難考驗意識和應對磨難智慧,我平時留意收集古今中外典籍中收錄的名人韜光養晦的實例,結果發現有些很相似,于是寫成此文。 本文將公元前十到十一世紀時中國商朝末年的箕子與
內容摘要:本人在學習中發現不少很有才氣的人都不堪忍受生活中的磨難而尋短見,為了激發人的磨難考驗意識和應對磨難智慧,我平時留意收集古今中外典籍中收錄的名人韜光養晦的實例,結果發現有些很相似,于是寫成此文。 本文將公元前十到十一世紀時中國商朝末年的箕子與以色列國同時期的大衛的人生經歷作了比較,他們之間有諸多相同和不同之處,他們的美德值得后人借鑒和效法。
關鍵詞:箕子 大衛 韜光養晦 忠君愛國
韜光養晦意為隱藏才能不使外露。 中國文學史上最早運用韜光養晦之術的是司馬遷《史記·宋微子世家》中記載的商紂王的叔父箕子。 希伯來文學中最早運用韜光養晦之術的是《圣經·撒母耳記上》中記載的被撒母耳膏作以色列王的大衛。 中外歷史故事中確有驚人地相似之處。 本文擬就這兩個風云人物韜光養晦之異同作一比較鑒賞,發現其積極意義以供借鑒。
文學論文范例:網絡文學發展困境研究述評
一.年代大致相當——大約公元前十一至公元前十世紀
箕子生活在商朝末商紂王執政時期和西周初期周武王當政時期,也就是大約公元前十一至公元前十世紀; 大衛(前1041-前970年)生活在同時代掃羅王當政的年代。
二.命運何其相似——忠臣遇昏君,裝瘋以自保,終成一英王
箕子與大衛的人生遭遇極其相似,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忠臣遇昏君
箕子,名胥余,殷商末期貴族,是商紂王的叔父,文丁的兒子,帝乙的弟弟,官太師,因其封地于箕,故稱箕子,他與微子、比干齊名,史稱"殷末三仁"。
箕子輔佐朝政時,見紂王進餐必用象牙箸,覺得紂王太奢侈,感嘆曰:“彼為象箸,必為玉杯,為杯,則必思遠方珍怪之物而御之矣,輿馬宮室之漸自此始,不可振也。 ”
果然后來商紂王暴虐無道,終日不理朝政,酗酒淫樂,揮霍無度。 紂王的叔父箕子,見紂王這般無道,苦心諫阻,但屢次勸諫紂王都不聽。 最后周武王興兵伐紂,牧野決戰,紂王兵敗自焚。 武王攻入商都朝歌,商朝傾覆。
再說大衛。 撒母耳膏抹大衛為以色列王后,距離真正作王還有一段時間。 大衛做事精明勇敢,凡事順遂。 他曾奉王命做過掃羅王的帶刀侍衛,為掃羅王彈琴驅魔。 他曾用機弦甩石的辦法殺死無人能敵的非利士大將歌利亞,回師的路上因眾婦女歌舞唱和說“掃羅殺死千千,大衛殺死萬萬”而被掃羅王嫉妒,再三設計謀害他,并追殺他。 大衛輾轉逃難,率領自己的難兄難弟曾在隱基底的山嶺中藏身。 掃羅挑選3000精兵到那里搜索大衛。 掃羅進路旁羊圈的洞里大解,大衛及其隨從正藏在此洞的深處。 大衛沒有聽從隨從讓他殺死掃羅的建議,他只是悄悄地割下了掃羅外袍的衣襟。 大衛還勸阻隨從不容他們起來害掃羅。 當時大衛若任憑自己的隨從殺了掃羅,轉眼間便可由一個逃亡者變成君王,但大衛認為掃羅是現任君王,他絕不肯加害掃羅。 掃羅出洞之后,大衛也從洞里出去,呼叫掃羅說:“我主,我王! ”掃羅回頭觀看,大衛就屈身,臉伏于地下拜。
大衛敢于出洞呼叫掃羅,顯示了他心地真誠純潔,無所畏懼。 他臉伏于地向定意殺他的掃羅下拜,絕不是希圖高官厚祿,唯一的原因只不過是掃羅仍是現任君王而已。
在西弗和隱基底附近的哈基拉山,掃羅忘記了大衛在隱基底洞中未肯殺死他的恩情,又一次率領三千精兵來尋索大衛,安營在哈基拉山的道路上,大衛在山頂上望見掃羅睡臥的地方,夜間帶人潛入掃羅的營里,掃羅正在沉睡。 大衛再一次放過掃羅未殺,只把他頭旁的長槍和水瓶取了回來。 大衛回到自己的山頂上,高聲呼喊掃羅和他的元帥,拿出槍和水瓶來說明自己實在無意加害掃羅。 掃羅又一次受到感動,帶領他的軍兵回去了。
非利士人又來進攻以色列,結果這次以色列人被非利士人打得一敗涂地。 掃羅的三個兒子盡皆戰死,掃羅中箭,傷勢甚重,掃羅不愿被那些未受割禮的非利士人凌辱刺殺,就自己伏在刀上死了。
2.裝瘋以自保
商紂王的叔父箕子屢次勸諫但商紂王不聽,有人勸箕子離開紂王“為人臣者,諫不聽而去”,意思是,你作為臣子,對君王盡到了勸諫的責任,國君不聽你,你就應該離開他,不要再侍奉他了。 但箕子不這么認為,箕子說:“若去之,乃彰君之惡而自悅于民,吾不忍為也。 ”意思是我如果離開他,不事奉他,那是彰顯國君的惡行,讓老百姓喜悅自己。 箕子見成湯所創六百年江山即將斷送在紂王手中,心痛如割,為了保命他只好裝瘋,披發佯狂,退隱鼓琴以自悲,每日里只管彈唱“箕子操”曲以發泄心中悲憤。 紂王見此,以為箕子真瘋,就將他囚禁起來,貶為奴隸。
大衛在逃避掃羅王追殺的過程中,曾鋌而走險去投奔非利士人迦特王亞吉,因為亞吉的臣仆對亞吉說:“這不是以色列國王大衛嗎? 那里的婦女跳舞唱和,不是指著他說‘掃羅殺死千千,大衛殺死萬萬嗎? ’”大衛將這話放在心里,甚是懼怕迦特王亞吉找自己麻煩,就在眾人面前改變了尋常的舉動,在他們手下假裝瘋癲,在城門的門扇上胡寫亂畫,使唾沫流在胡子上。 亞吉對臣仆說:“你們看,這人是瘋子。 為什么帶他到我這里來呢? 我豈缺少瘋子,你們帶這人來在我面前瘋癲嗎? 這人豈可進我的家呢? ”結果大衛被亞吉驅逐出來,免于遭受殺身之禍。
3.終成一英王
紂王末年(公元前1124年)周武王興兵伐紂。 牧野決戰,紂王兵敗自焚。 武王攻入商都朝歌,商朝覆滅。 在這商周易朝之際,箕子便趁亂逃往箕山(今山西東南部晉城市陵川縣棋子山),在箕山(今棋子山)過起一段短暫的隱居生活。
武王滅商建周后,求賢若渴,他曾訪道太行,在陵川找到了箕子,懇切求教治國之道。 武王向箕子詢問殷商亡國的原因,箕子不說話,因為他不愿意講自己故國的壞話。 武王也意識到自己失言了,就向他詢問怎樣順應天命來治理國家。 箕子于是便將夏禹傳下的《洪范·九疇》(《尚書》收錄了箕子的《洪范》)陳述給武王聽,史稱“箕子明夷”。 武王聽后,十分欽佩,就想請箕子出山治理國事,重用箕子。 但箕子早對微子說過:“商其淪喪,我罔為臣仆”(《尚書·微子》),意思是:殷商如果滅亡了,我不會作新王朝的臣仆。 他不愿作周的順民,因此不肯再出山,武王無奈只好放棄。
因怕武王再次來請,箕子在武王走后,便迅速率領殷商遺老故舊等一大批人,匆匆離開箕山向東方而去。 他們到了黃海邊今膠州灣,便乘了木筏向東飄去。 幾天后登上了一島,因見山明水秀,芳草連天,一派明麗景象,便將那地方叫做朝鮮。 從此,箕子帶領的五千余人在那里定居下來。 同去的有殷商貴族景如松、琴應、南宮修、康侯、等。
相傳箕子到朝鮮后便建筑房屋、開墾農田、養蠶織布、燒陶編竹,還施行八種簡單的法律,來防止和解決人們的爭執,并把圍棋等故國的文化傳播開來。
后來當周武王知道箕子的蹤跡后,便派人到朝鮮封箕子做朝鮮的國君,并邀請箕子回鄉探望。 武王因而封他為朝鮮侯,不把他當臣下看待。 這時箕子52歲。
再看大衛。 掃羅疑忌大衛,迫使大衛逃亡國外,十幾次轉移流離,又在掃羅統轄的地區輾轉逃亡十幾處,常年露宿在曠野、山區、樹林、野嶺之間。 衣食無著,居無定所,處處都是掃羅的軍兵耳目,憂患危險隨時都可以發生。 但大衛戰勝了重重困難。 這一切苦難使得大衛在信心、品德、工作、生活等方面都得到了極好的造就,為完成其后的使命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掃羅的兒子約拿單愛大衛如同愛自己的姓名,他在大衛遭難時,曾鼎力救助大衛,與大衛是生死之交的誠摯朋友。 后來非利士人終于戰敗了以色列人,掃羅自殺而死,掃羅的兒子約拿單、亞比拿達、麥基舒亞也都陣亡。 大衛聽到以色列戰敗,掃羅和約拿單死去的消息后,就“悲哀、哭號、禁食到晚上”。 并且作哀歌追思掃羅和約拿單。
大衛帶著跟隨他的人來到希伯倫安家定居,猶大人來到希伯倫,在那里膏大衛作猶大家的王,后來以色列眾支派的長老來到希伯倫見大衛,膏大衛作以色列的王。 大衛在耶路撒冷登基作以色列王的時候年30歲,在位40年。
4.做歌哀悼先王
箕子52歲時,被周武王封為朝鮮的國君,并被邀回鄉探望。 后來箕子從朝鮮回到故國都城鎬京,前去朝見周天子姬發。 在途經殷商故都朝歌遺址時,只見原來的宮室已經殘破不堪,有些地方種上了莊稼。 心甚傷痛,欲哭而不可,欲泣則近于婦人,亡國之痛,涌上心頭,只好以詩當哭,作《麥秀之歌》,其詩曰:“麥秀漸漸兮,禾黍油油。 彼狡童兮,不與我好兮! ”,悔恨商朝亡國。 這里“狡童”當指不聽忠告的紂王,意為你那時不聽我勸,如今落得這般天地。 朝歌殷民聽見,皆動容流涕。 看來箕子應當是我國最早的愛國主義詩人。
掃羅死后,大衛擊殺亞瑪力人回來,在洗革拉住了兩天。 第三天,有一人從掃羅的營里出來,衣服撕裂,頭蒙灰塵,到大衛面前伏地叩拜,把掃羅和他兒子約拿單的死訊報告大衛,大衛和跟隨他的人就撕裂衣服,悲哀,哭號,禁食到晚上,大衛作哀歌,悼念掃羅和他兒子約拿單,這歌名叫《弓歌》,歌中說:“以色列啊,你尊榮者在山上被殺。 大英雄何竟死亡! 不要在迦特報告,不要在亞實基倫街上傳揚; 免得非利士的女子歡樂,免得未受割禮之人的女子矜夸。 基利波山哪,愿你那里沒有雨露,愿你田地無土產可作供物! 因為英雄的盾牌,在那里被污丟棄。 掃羅的盾牌,彷佛未曾抹油。 約拿單的弓箭,非流敵人的血不退縮; 掃羅的刀劍,非剖勇士的油不收回。 掃羅和約拿單,活時相悅相愛,死時也不分離。 他們比鷹更快,比獅子還強。 以色列的女子啊,當為掃羅哭號! 他曾使你們穿朱紅色的美衣,使你們衣服有黃金的妝飾。 英雄何竟在陣上仆倒! 約拿單何竟在山上被殺! 我兄約拿單哪,我為你悲傷! 我甚喜悅你! 你向我發的愛情奇妙非常,過于婦女的愛情。 英雄何竟仆倒! 戰具何竟滅沒! ”
掃羅死去,大衛不但沒有高興,反而痛哭流涕。 這正反映出大衛偉大的一面。 深深為掃羅痛哭的人,正是那個掃羅到死時仍然痛恨和追殺多年的人; 大衛還撰寫感人的哀歌追悼先王。
掃羅曾使大衛飽受痛苦,不過在他和眾子死后,大衛仍然為他們譜寫哀歌。 大衛用蕩氣回腸的頌歌,哀悼掃羅和約拿單——以色列的尊榮者——的死亡。 在這首筆觸雄渾的詩歌里,作者警告百姓,不要讓非利士的眾城知道掃羅王及其眾子的死亡,免得他們歡樂。 基利波山是掃羅中了埋伏之處,要承受干旱和寸草不生之苦。 在那里,掃羅的盾牌被棄在地上,“仿佛未曾抹油”意思是,他的盾牌被棄掉,不再抹油用來打仗。 作者贊頌掃羅和約拿單的勇武并他們個人的美德。 他們死時在一起,好象活時一同生活一樣,但這不應該把他們永恒的結局拉在一起。 大衛說約拿單對他的愛“過于婦女的愛情”,是比喻他與約拿單之間深切的弟兄之愛,彼此間忠信的友誼之深厚。 作者呼吁那些曾經受過掃羅作王的好處的人,要哭號。 詩歌結尾“英雄何竟仆倒”,以頌揚大衛的密友約拿單結束。
大衛有充分的理由憎恨掃羅,他卻不怨不怒,寧愿隱惡揚善,只欣賞掃羅的德政,而不計較掃羅對他的攻擊。 把仇恨與傷害放在一邊,尊重別人乃至仇敵的可稱贊之處,實在需要很大的勇氣。 這正是大衛作為愛國主義詩人的可貴之處。
三.大衛與箕子命運不同之處
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樹葉,任何事物都是特定的這一個,即使是雙胞胎也有細微的不同之處。 大衛和箕子的人生命運在相似之中也有相異之處,其不同之處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1.裝瘋的疆域不同
箕子是在商紂王治理的商朝疆域內裝瘋; 而大衛是躲避掃羅王追殺,逃到以色列國境之外,在外族非利士地的迦特王亞吉手下裝瘋。
2.裝瘋的表現方式不同
箕子是披發佯狂,鼓琴自悲, 每天彈唱"箕子操"曲,被紂王囚禁起來貶為奴隸的; 而大衛裝瘋是在城門上胡寫亂畫,使唾沫流在胡子上,使得迦特王亞吉嫌惡他,讓人趕他走而得以保命的。
3.在不同的國土成為君王
箕子是在周武王滅商建立西周后,不愿做新王朝的臣仆,率領殷商5000遺民渡海來到朝鮮,建立了箕子朝鮮國而成為君王的; 而大衛是在掃羅及其兒子們戰死后回到以色列本土被擁戴為君王的。
4.二人所作詩歌長短不同,語氣不同
箕子的《麥秀之歌》只有短短18個字,充滿了怨嘆紂王,哀悼故國之情; 而大衛的《弓歌》長達9節269個字,充滿了對英雄為國捐軀的哀悼和贊嘆。
總之,中國的箕子和以色列的大衛都有坎坷的人生經歷,韜光養晦,歷經磨難,終成偉業。 正如《孟子》所說:“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也,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他們的美德值得我們后人學習。
參考文獻
[1]司馬遷《史記》2000.4.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
[2]《尚書》.2004.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3](美)房龍著,李洪譯《圣經故事》 2010.5.北京:作家出版社P145—160
[4]陳國慶注《論語》2001.9.安徽人民出版社
[5]網絡:箕子的故事
(作者:畢靜枝 龐金城作者單位:焦作師范高等?茖W校)
轉載請注明來自發表學術論文網:http://www.cnzjbx.cn/wslw/289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