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ress id="vfzrl"><nobr id="vfzrl"><progress id="vfzrl"></progress></nobr></address>
    <address id="vfzrl"></address>

    <address id="vfzrl"></address>

    <em id="vfzrl"><form id="vfzrl"><nobr id="vfzrl"></nobr></form></em><address id="vfzrl"></address>
    <address id="vfzrl"></address>

    <noframes id="vfzrl"><form id="vfzrl"><th id="vfzrl"></th></form><form id="vfzrl"><th id="vfzrl"><th id="vfzrl"></th></th></form>

    國內或國外 期刊或論文

    您當前的位置:發表學術論文網文史論文》 從《 清代學術概論 》 談梁啟超先生的治學方法> 正文

    從《 清代學術概論 》 談梁啟超先生的治學方法

    所屬分類:文史論文 閱讀次 時間:2022-01-08 13:55

    本文摘要:【摘要】 《清代學術概論》由梁啟超先生著于1920年。 原題是《前清一代思想界之蛻變》,是為《歐洲文藝復興史》寫序而作,但后因文章過長才獨立成書。 這本書不足七萬字,卻被譽為一部無所不包的著作,這本書是以新史學思想體系寫成的學術史專著,闡述了清代學術思潮源

      【摘要】 《清代學術概論》由梁啟超先生著于1920年‍‌‍‍‌‍‌‍‍‍‌‍‍‌‍‍‍‌‍‍‌‍‍‍‌‍‍‍‍‌‍‌‍‌‍‌‍‍‌‍‍‍‍‍‍‍‍‍‌‍‍‌‍‍‌‍‌‍‌‍。 原題是《前清一代思想界之蛻變》,是為《歐洲文藝復興史》寫序而作,但后因文章過長才獨立成書‍‌‍‍‌‍‌‍‍‍‌‍‍‌‍‍‍‌‍‍‌‍‍‍‌‍‍‍‍‌‍‌‍‌‍‌‍‍‌‍‍‍‍‍‍‍‍‍‌‍‍‌‍‍‌‍‌‍‌‍。 這本書不足七萬字,卻被譽為一部“無所不包”的著作,這本書是以新史學思想體系寫成的學術史專著,闡述了清代學術思潮源頭及流變,總結了清朝267年學術史‍‌‍‍‌‍‌‍‍‍‌‍‍‌‍‍‍‌‍‍‌‍‍‍‌‍‍‍‍‌‍‌‍‌‍‌‍‍‌‍‍‍‍‍‍‍‍‍‌‍‍‌‍‍‌‍‌‍‌‍。 在這部著作中,梁啟超先生概述了清代學術的演變歷程,論述了各個階段的趨勢、時代條件和主要成就,高度提倡清代學者的“科學精神”,并且利用旁觀者的角度客觀地對清代學者給予中肯的評價,展示他謙虛而嚴謹的治學態度,從中可以看出其治學態度受到了傳統學術的深刻影響。

      【關鍵詞】 《清代學術概論》; 傳統學術; 治學方法; 影響

    民族文學

      梁啟超先生在啟蒙時,為了參加科舉考試,接受過傳統學術教育,也曾潛心研究過經史子集。 直到拜康有為先生為師,方才“決然舍棄舊學”學習“新學”,而所謂“新學”,除了部分是康有為自己的維新變法的思想之外,主要是“陸王心學、史學及西學的梗概”,日常所讀之書依然是封建士大夫通常所讀之書,如《宋元明儒學案》 《二十四史》《資治通鑒》等,治學宗旨依然是“修己治人”“內圣外王”。 但,梁啟超先生也曾說過:“一生所學之得力,皆在此年。 ”可見,在其治學理念形成過程中,傳統學術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及影響。 這之后直到1918年,梁啟超先生主要精力放在了官場,當時的文章著作也多為政治服務。 而1918到1929年,才是他真正潛心學術時期,當時的他“專欲學問,不涉政論”,也是在這十余年的時間里逐漸形成了他自己的治學思想和理論。 在1921年完成了《清代學術概論》,用六萬字左右的篇幅不僅向我們展示了清代學者治學態度和方法,也顯示出其潛心研究的成果。

      在《清代學術概論》中曾提及,清代初期,學者的治學方法貴在創新,“治學方法為了擺脫晚明虛學之弊,所以大力提倡‘經世致用’之說。 認為學問、學習的目的在于解決社會問題,高談義理是虛誕可笑的。 ” ①②“經世致用”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學術的務實作用,讓學術融入實踐中,并在實踐中不斷地發展,讓學術理論更好地為解決社會問題服務。 梁啟超先生的治學態度正是摒棄了乾嘉學派嚴重脫離實際的學風,以“經世致用”作為治學指導原則,以占有資料為原則出發點,形成了他獨有的、得以傳承的治學風尚。

      在《清代學術概論》中,梁啟超先生明確提出“學問之價值,在善疑,在求真,在創獲。 ”并對善疑求真創獲做了具體的分析,認為“對待學問首先應該以善疑為出發點,善疑的結果是為了求真,善疑、求真的最終目的與結果都是要歸結到創獲上來。 ”故此,本文將從善疑、求真、創獲這三個方面來討論梁啟超先生的治學態度和方法。

      一、以善疑為出發點

      在學術史的研究問題上,梁啟超先生明確反對宋學“以依附古人為重,不敢有所懷疑”的治學態度。 很多學者在研究文學多以古人流傳下來的文章書籍為依據,即使對一些大家的或者名聲響亮的文章、書籍心有疑惑,也都礙于對其名聲或地位有所忌憚而不敢直接提岀來。 但是,在《清代學術概論》中,梁啟超先生認為閻若璩攻《偽古文尚書》是成功的,以及胡渭在《易圖明辨》中指出的宋以來所謂的《河圖》《洛書》傳自邵雍而非羲、文、周、孔所有,與《易》無關等,一些觸及了宋學主要根源核心,重創了宋學的論證,這些舉動都是漸開學者的質疑之風,促使學者改變全盤接受的態度,用批判的和嚴謹的態度去思考那些經典文章與書籍,辨偽存真,促進學術史研究的發展。

      梁啟超先生對這種“善疑”的學風極為贊揚,不僅敢于質疑古代大家文豪的論證,在對待自己的老師康有為先生也不例外。 他發現自己的師父康有為先生的治學態度過于重主觀輕客觀,有時會曲解甚至抹殺證據,表現出“好依傍”“名實混淆”等特點,種種這些,最終導致康、梁在學派上走向分裂。

      在學術史研究過程中,梁啟超先生總是以“為什么”開頭,經常會發現一些前人未發現的現象并就這些現象提出問題,經過仔細查找,反復論證,分析原因,最后得出結論。 例如在《清代學術概論》中,梁啟超先生就曾對以考證學為主的各學派進行分析,多方考量、對比,層層深入,最終找出了它們的盛衰原因。 在其后來的《中國歷史研究法》史料鑒別中也曾提岀“夫學問之道,必先有懷疑然后有新學問發生,有新問題然后有研究,有 研究然后有發明。 ” ③故治學,當有善疑精神,而提出疑問,是為求真。

      二、善疑之結果就是為了求真

      在對宋明理學進行研究分析的時候,梁啟超先生就曾直接指出舊的治學方式是“遏制創造,獎勵虛偽”,對于這種的治學的態度,先生是極其厭惡的,認為其是“指鹿為馬,淆亂真相,為學問不忠實。 ”換言之,對于清代學者的“求真”的科學探究精神是秉持高度贊揚的態度。 例如梁啟超現在評判惠棟治學方式和態度的時候就曾說其“凡古必真,凡漢皆好”,不問“真不真”,只問“漢不漢”的“膠 固、盲從、褊狹、好排斥異己”,因此,導致啟蒙時期的懷疑精神、批評的態度“幾夭闕焉”。

      對戴震治學態度則評價為“不以人蔽己,不以己自蔽”,并且對他能有實事求是的治學精神大加贊揚。 梁啟超先生更是將乾嘉學派的考證學視為正統,并將其歸納為十條:“1.凡立一義,必依證據; 2.選擇證據,以古為尚; 3.孤證不為定說; 4.隱匿證據或曲解證據,皆為不德; 5.最喜歡羅列事項之同類者,為比較的研究而求得其公則; 6.凡采用舊說,必明引之,剿說認為大不德; 7.所見不合,則相辯詰; 8.辯詰以為本問題為范圍,詞旨務篤實溫厚; 9.喜專治一業,為“窄而深”的研究; 10.文體貴樸實簡潔。 ”從這十條足以看出,乾嘉學派對梁啟超先生在治學態度上的深遠影響,讓其治學過程中即使可能做不到絕對的,純粹地客觀, 但依然盡量地拋棄主觀成見和臆斷,這樣的治學態度是值得肯定、效仿和傳承的。 當然,在治學上不僅要求真,更重要的是在求真的基礎上進行創獲,才能達到治學的真正目的。

      三、善疑、求真,其最終目的與結果都是要歸結到創獲上來

      這本《清代學術概論》的出版本身在學術史上就是一種創獲,就是梁啟超先生推崇善疑、求真治學精神最好的體現。 這部著作的創獲首先是體現在對學術史的分期上,書中將清代思潮分為啟蒙期、全盛期、蛻分期、衰落期四個時期。 其次,是對清代學術基本特征的歸納,即清代學術是以復古為特征,以綿密的考證形式出現而呈現出層層遞進的上升趨勢,是中國學術史上的一個獨立思潮。 最后,是在對學術史研究理論上加以深化,不僅對清代學術研究進行了總結,而且還對今后學術史的發展進行了預測。

      書中的“創獲”一詞,就是指創新收獲,而收獲不僅僅是自己所得,也是為了讓后人也能從中有所得,這點可以體現在他對待清代學者的學術態度上,在書所列的眾多清代學者中,梁啟超先生最推崇的是清代啟蒙時期的顧炎武,以及他的“建設研究之方法”:貴創、博證、致用。 其中的貴創,就是指批判宋學模仿古人,依傍古人權威的風氣。 倡導學者在研究學術史的時候要富有創新精神,而這種創新精神就是來源于善疑、求真。 因此,在研究學術史的時候,首先對前人的研究定論和權威不要盲目相信,要敢于提出質疑,用懷疑的眼光去審視,擁有實事求是的客觀精神,這樣才有可能在前人的基礎上做到真正的創新。 梁啟超先生就是抱有實事求是的態度對待學術史學的改造問題,提出以批判與創新的精神為宗旨的“新史學”主張。

      綜上所述,在這部《清代學術概論中》,梁啟超先生用清代學術的盛衰為例,總結出四點治學要義,即在吸外來文化的同時不能隨意否定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 要忠于學問,保持“學者的人格”,不能將其作為服務其他事業的手段; 在研究上要有善疑、求真、創獲的精神; 要以前人為鑒,找出自己的不足與確定,時時記得要糾正和改變自己。 用極少的筆墨勾勒出清代學術的發展脈絡,為后世在研究學術史上提供了借鑒,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要知道在中國近現代百余年的學術發展歷程中人才輩岀,如果能對他們的所思所想都能有所梳理與研究,不僅對中國文化發展有益,也對繼承和發揚世界人類精神文化頗有益處。

      梁啟超先生之所以能在清代學術史的研究上能取得成功,除了因為他開闊的眼界、淵博的知識、親歷的感觸外,還有他力求做到客觀研究的目的,以及實事求是的治學態度和“科學”的治學精神。 其審視清代學術的目光打破了原有的框架,將清代學術源頭追溯到晚明時期,對清代學術史的進一步研究提供了更廣闊的思路。 除此之外,他還寫出了很多有關治學方面的文章,像《中國歷史研究法》《讀書法》《治國學雜談》等,這些文章和他的史學研究結合在一起,為新的治學方法奠定基礎,也許其文章中的有些論述還有待商榷,但他所著文章典籍所具有的參考價值和拓荒意義,將永遠在中國的學術史上熠熠生輝。

      注釋:

     、偻趺缑纾骸蹲x〈清代學術概論〉有感——清代學者的治學方法》,《赤峰學院學報:作文教學研究》2016年01期,第20-21頁。

      ②奚椿年:《梁啟超治學方法簡論》,《廣西社會科學》1990年Z1期,第90-94頁‍‌‍‍‌‍‌‍‍‍‌‍‍‌‍‍‍‌‍‍‌‍‍‍‌‍‍‍‍‌‍‌‍‌‍‌‍‍‌‍‍‍‍‍‍‍‍‍‌‍‍‌‍‍‌‍‌‍‌‍。

      ③梁啟超:《中國歷史研究法》,東方出版社1966年版,第87-88頁。

      參考文獻:

      [1]梁啟超.清代學術概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2]陳穎.主義與方法——梁啟超、胡適國學治學思想比較研究[J].中山大學研究生學刊(社會科學版),1997, (3):1-5.

      [3]夏曉虹.梁啟超文選[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2.

      [4]李春燕.梁啟超《清代學術概論》對現今治學的啟示[J].赤峰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9):175-176.

      作者簡介:朱晴,女,安徽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助教,碩士研究生。

    轉載請注明來自發表學術論文網:http://www.cnzjbx.cn/wslw/29318.html

    五级黄18以上免费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