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摘要:在馬克思恩格斯文明理論中,人類在脫離野蠻時代后開始進入文明時代.由于時間條件和地理條件不同,人類創造了多樣的文明形態.資本主義文明是以資本邏輯為主導的區別于前現代的文明形態,其發展的內在限度決定了它必將被社會主義文明所取代.社會主義從一國實踐到多國發
摘要:在馬克思恩格斯文明理論中,人類在脫離野蠻時代后開始進入文明時代.由于時間條件和地理條件不同,人類創造了多樣的文明形態.資本主義文明是以資本邏輯為主導的區別于前現代的文明形態,其發展的內在限度決定了它必將被社會主義文明所取代.社會主義從一國實踐到多國發展,符合馬克思恩格斯文明理論所揭示的一般規律.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所創造的“人類文明新形態”,既是對過去人類文明成果的揚棄,更是在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堅持“五位一體”統籌推進,堅持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和生態文明協調發展基礎上的嶄新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因其獨特的生成條件,其發展路向既具有中國特色,又符合人類文明發展的一般規律,彰顯了人類文明未來發展的基本方向.
關鍵詞:馬克思恩格斯文明理論;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人類文明新形態
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指出:“黨領導人民成功走出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給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選擇.”① 這一論斷是中國共產黨思考民族復興和人類進步命題的深刻理論創造,是對馬克思主義文明理論的創新與發展,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實踐意義和世界意義.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是具有中國特色的偉大創造,同時又承載著引領世界發展的歷史使命,它為推動人類文明的發展進步提供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本文基于馬克思恩格斯關于人類文明的理論,結合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實踐歷程和未來趨向,探究“人類文明新形態”的生成,嘗試回答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在人類文明發展史上何以創造出一種嶄新的文明形態.
一、馬克思恩格斯對人類文明形態的考察探究
中國式現代化道路與“人類文明新形態”的生成,必須在理論源頭上厘清對馬克思恩格斯關于文明形態論述的基本認識.馬克思恩格斯指出,人類在脫離野蠻時代后,開始進入了文明時代.在不同的時間和地域條件下,人類創造了不同的文明形態.“按照馬克思主義社會形態學說,人類告別了原始社會的野蠻狀態后,進入奴隸社會,開始進入人類的文明社會奴隸社會文明即奴隸社會形態、封建社會文明即封建社會形態、資本主義文明即資本主義社會形態.”② 可見,自人類進入文明時代以后,人類文明的發展進步狀態就與社會的發展進步狀態高度關聯起來,文明形態與社會形態二者具有了高度的通約性.例如,馬克思指出:“‘現代社會’就是存在于一切文明國度中的資本主義社會,它或多或少地擺脫了中世紀的雜質,或多或少地由于每個國度的特殊的歷史發展而改變了形態,或多或少地有了發展.”①概括馬克思恩格斯的相關論述,可以看出,他們對人類文明形態的認識,主要體現在如下三個方面:一是他們在人類歷史發展進程中,厘清了資本主義文明的歷史方位和本質;二是揭示了資本主義文明的歷史作用、內在沖突及其演變的動力依據;三是認為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是文明不斷演進的歷史,人類能夠不斷創造出新的文明形態.
(一)厘清了資本主義文明在人類歷史發展進程中的歷史方位和本質資本主義文明作為“擺脫了中世紀雜質”的“現代文明”,探究其歷史發展方位,首先要清楚何謂“現代”,從而明確馬克思恩格斯語境下“現代文明”概念的坐標和本質特征.一般來說,“現代”這一概念包含兩層含義:一是作為時間尺度,它是指從歐洲封建社會(中世紀)結束以來一直延續到今天的長時段;二是作為價值尺度,它是指區別于中世紀的新的時代精神與特征②.馬克思恩格斯將資本主義文明置諸于人類歷史發展的全過程,他們發現人類歷史產生出一個獨特的“現代”階段.在一些論述中,馬克思恩格斯常使用“現代”一詞,并用來指稱一定的發展階段.例如,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一文中,馬克思曾使用過古代、中世紀、現代三分期法③;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一文中,馬克思明確提出了“大體說來,亞細亞的、古希臘羅馬的、封建的和現代資產階級的生產方式可以看做是經濟的社會形態演進的幾個時代”的論斷④.
同時,在一些場合,他們也常常使用“現代文明”一詞,如在«哲學的貧困»一文中談及北美奴隸制問題的時候提到了“現代文明”⑤,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一文中突出使用了“現代文明”⑥,等等.從馬克思恩格斯使用的語境看,“現代文明”即我們現在指稱的資本主義文明,它與此前所有時代的文明有明顯不同.可見,馬克思恩格斯通過把研究范圍擴大到整個人類社會歷史發展進程,以明確資本主義文明發展的歷史坐標,探究其本質.對于人類文明的演進,恩格斯作了深刻探討.他認為摩爾根是系統建構人類的史前史的執牛耳者⑦,他充分肯定了摩爾根對三個主要時代———蒙昧時代、野蠻時代和文明時代的劃分.在此基礎上,恩格斯科學地分析了人類早期的歷史,認為文明時代是一個分工、由分工產生的交換、商品生產得到充分發展,并“完全改變了先前的整個社會”⑧的階段.另外,他還認為,遠古時代是社會幼年時期,這一時期的人對普遍利益與精神的需求是淡漠的,直到“社會分裂為有產者和無產者之后,這種狀況才得以克服”⑨.
可見,在這個語境下,“文明”是與“蒙昧”“野蠻”完全對立的歷史分期概念,是在蒙昧和野蠻時代之后出現的.不僅如此,恩格斯還指出,文明在一定意義上是“實踐的事情,是社會的素質”,從而進一步揭示了文明的實踐性和社會性.一般說來,一個社會的發展進步狀態即表征它的文明進步狀態.有學者指出:“文明至少具有兩方面含義.從社會形態更替角度來看,它是指繼蒙昧和野蠻之后的社會發展階段,主要指階級社會.馬克思、恩格斯將階級社會稱為‘文明時代’.從社會進步成就角度來看,它是指人類一切社會實踐活動所取得的積極進步成果的總和.”①因此,可以確知,馬克思恩格斯語境下的文明和蒙昧、野蠻顯著對立,它們既有歷史分期上的不同,又有價值規定上的不同.作為“現代文明”代名詞的資本主義文明,與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的文明存在明顯差異.對于資本主義創造的“現代文明”,馬克思指出:“我決不用玫瑰色描繪資本家和地主的面貌”②,但當與此前社會的文明相比較時,馬克思認為資本主義創造的“現代文明”仍然具有進步性.總的來說,在馬克思恩格斯看來,文明時代是整個存在于私有制社會的歷史時期,它是與人類的生產和生活及其組織方式密切聯系的.
(二)揭示了資本主義文明的歷史作用、內在沖突及其演變的動力依據馬克思恩格斯不僅指出了資本主義文明與其他階段上文明的不同,而且進一步分析了資本主義文明發展演變的原因以及資本主義文明沖突的內在根源.他們指出,在私有制社會中,“沒有對抗就沒有進步.這是文明直到今天所遵循的規律.”③在他們看來,在私有制社會,文明轉型是在沖突中完成的.沖突和對抗是私有制社會中文明發展和進步的動力依據.對于資本主義文明,馬克思具體揭示了資本在其中的決定性作用,揭露了資本邏輯所決定的文明進步因同時加劇不平等所引發的對抗性,并分析了其歷史宿命.馬克思恩格斯充分肯定了資本對于文明進步的重大作用.馬克思指出,資產階級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世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④.
得益于生產力的發展,資本開始開拓世界市場,資本主義文明因此走向世界,使“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蠻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來了”⑤.而且,大工業推動了世界范圍內的互相聯系,世界市場隨之出現,“到處為文明和進步做好了準備”⑥.在此背景下,資本改變了人們傳統的愚昧的生活方式、生產方式,推動了生產力和社會關系的發展,有利于“更高級的新形態的各種要素的創造”⑦.因此,與“前現代”文明相比,資本主義文明確實顯示了其進步性.馬克思在肯定“資本的偉大的文明作用”⑧的同時,又指出正是資本導致了資本主義文明的內在沖突.在他看來,資本主義文明一開始的時候,生產就建立在級別、等級和階級的對抗上,最后建立在積累的勞動和直接的勞動的對抗上.換言之,資本主義文明發展的對抗和沖突根源在于資本.馬克思指出,雖然不同資本主義文明國度的國家形式相異,卻都建立于現代資產階級社會的基礎上⑨.
他認為,“由于文明時代的基礎是一個階級對 另 一 個 階 級 的 剝 削,所 以 它 的 全 部 發 展 都 是 在 經 常 的 矛 盾 中 進 行的”,導致“文明每前進一步,不平等也同時前進一步,隨著文明而產生的社會為自己所建立的一切機構,都轉變為它們原來的目的的反面.”資本主義文明也是這樣.因此,概而言之,對作為“現代文明”的資本主義文明來說,與“前現代”文明相比,其本質規定在于資本邏輯,資本既是促進文明進步的積極力量,同時又“像高利貸一樣”,是阻礙和破壞文明發展的消極力量.這一觀點構成了理解資本主義文明悖論的理論基石,從而也決定了資本主義文明形態必然被新的文明形態所取代.
(三)認為人類社會發展史就是文明形態演進史,人類能夠不斷創造新的文明形態在«雇傭勞動與資本»一文中,馬克思指出:“生產關系總合起來就構成所謂社會關系,構成所謂社會,并且是構成一個處于一定歷史發展階段上的社會,具有獨特的特征的社會.古典古代社會、封建社會和資產階級社會都是這樣的生產關系的總和,而其中每一個生產關系的總和同時又標志著人類歷史發展中的一個特殊階段.”①可見,在馬克思看來,人類社會是由各種生產關系、社會關系和社會聯系組成的,人類社會的發展演進,在一定意義上就是以生產關系為中心的社會關系和社會聯系的發展演進.
在推動人類社會發展進步方面,生產力是最革命的因素,與一定生產力相聯結的生產關系以及由它們所構成的一定社會的生產方式所標識的發展進步樣態和積極成果,最終沉淀并形成了人們通常所認為的文明進步樣態②.從這個意義上講,人類文明形態是“一個能夠變化并且經常處于變化過程中的有機體”③.如前面所分析,馬克思恩格斯深入探討了人類文明的起源和“現代文明”(指資本主義文明)的內在沖突,并揭示了資本主義文明沖突的內在根源.他們之所以研究這些問題,是為了進一步闡明資本主義被社會主義取替的必然規律,明確人類不斷創造新文明形態的發展趨勢,即文明演進的持續進步性.
不僅如此,馬克思還認為,社會生產過程的最后一個對抗形式是資產階級的生產關系.馬克思在他的古代社會史筆記中,通過對古代社會結構的分析,既論證了在生產力發展的一定階段私有制代替原始公有制的必然性,又論證了在生產力高度發達的未來社會,私有制向公有制“復歸”的必然性.綜上可見,人類社會是不斷由低級向高級發展的.隨著社會的發展,人類總是會不斷地創造、增添新的文明成果,并將歷史推向進步.當然,文明的進步不是直線前進的,而是包含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一.因此,馬克思恩格斯對新的文明形態的預測,是建立在對已有文明形態內在關系的科學分析基礎之上的,人類社會能夠不斷創造新的文明形態.
二、資本主義文明的內在限度及社會主義新文明形態的出場
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資本主義文明是被資本邏輯內在規定并全面統攝著的.因此,突破資本邏輯的限制即意味著文明的創造和進步.社會主義新文明形態的因素一方面是在資本主義生產的發展過程內部孕育的,另一方面,又是與它相對立而發展起來的.
(一)資本主義文明無法逾越的內在限度首先,在馬克思看來,資本主義文明階段的生產具有無法克服的內在界限,即必要勞動是活勞動能力的交換價值的界限、剩余價值是剩余勞動和生產力發展的界限、貨幣是生產的界限、使用價值的生產受交換價值的限制④.關于這四個界限的含義,有學者認為,第一個是說,勞動者所得的工資必須始終被限制在必要勞動的范圍內,以保證剩余勞動的發生,即保證資本的增殖.第二個是說,凝結在商品中的剩余勞動,必須在流通領域中售出才能轉化為剩余價值,否則會導致資本的死亡.為了資本的重生,只有一個辦法即把堆積在倉庫中的剩余勞動以及那些造就了勞動生產率的機器作為過剩產能予以毀滅.
第三個是說,在資本主義生產中,產業鏈就是資金鏈,貨幣是生產者之間的媒介.所以,當生產過剩危機發生時,必定會出現某些產業資本因無法出售其產品而導致貨幣短缺,它們既不能償還貸款,也無法進行新的投資,這就是資金鏈的斷裂,隨之發生產業資本同以貨幣形式存在的借貸資本之間的矛盾,生產不得不終止;第四個是說,在資本主義生產中,任何一種特定的使用價值是否應當被生產出來,只取決于它是否能帶來交換價值的增殖①.由此可見,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既以高度發達的生產力積累了文明的果實,同時在生產過程中又破壞了文明的果實.因此,“為了不致失掉文明的果實”②,人類社會的發展便不得不突破這種以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為特征的文明類型的界限.
其次,資本主義文明中的異化勞動使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發生了異化,階級對抗日益嚴重.如上所述,資本主義文明果實的積累是通過資本家剝削無產階級的剩余勞動實現的,加之私有制是異化勞動的前提和結果,造成了資本主義文明的全面異化尤其是階級間的嚴重對立,所以出現了越文明、越野蠻③的悖論.馬克思指出:“通過異化的、外化的勞動,工人生產出一個同勞動疏遠的、站在勞動之外的人對這個勞動的關系.工人同勞動的關系,生產出資本家同這個勞動的關系”④.換言之,在資本主義文明中,人同自己的勞動產品、勞動本身、類本質的異化最終導致了人同人的異化.因此,“這個建立在勞動奴役制上的罪惡的文明”⑤,一極是財富和文明的積累,一極是“貧困、勞動折磨、受奴役、無知、粗野和道德墮落”⑥等“不文明”現象的積累.因此,資本主義文明中的異化勞動導致了資本家與工人的對立不斷加劇.
這也構成了資本主義文明的內在限度.最后,資本主義文明導致全球格局表現出總體發展的不平衡.資本具有對外擴張的本性,資本主義國家由于其先發優勢而成為全球化的主導力量,從而出現了馬克思指稱的幾個“從屬于”,即農村從屬于城市、未開化和半開化國家從屬于文明國家、農民的民族從屬于資產階級的民族、東方從屬于西方⑦.資本主義國家長期把持國際政治經濟秩序的話語權,迫使很多后發國家依附于它們,在這一過程中,資本主義國家地位得到強化,后發的邊緣國家地位遭到弱化.由此可見,在世界范圍內,資本主義文明因其不斷攫取剩余價值的本性,造成了全球化過程中的動蕩.換言之,資本主義文明以先發現代化優勢對后發的、外生型現代化地區進行控制和掠奪,形成了事實上的貧富差距和國際格局的不平等.要改變這一現象也必須創造新的文明形態.概言之,資本主義文明的內在限度既制約著它的發展,又造成了世界范圍的動蕩;以資本增殖為目的的資本主義生產,在積累資本主義文明果實的同時,也造成了對自身文明成果的否定.
(二)社會主義新文明形態的出場邏輯
由上述可知,資本主義文明發展的內在限度是由資本引起的,資本造成了資本主義文明存續的二律背反.馬克思對資本主義文明的批判性思考,使取代資本主義文明的新文明形態的建構成為必然⑧.對資本主義文明悖論和歷史宿命的思考和揭露推動了新文明形態的出場.首先,社會主義新文明形態的誕生有其歷史背景,即基于資本主義文明的內在限度.一方面,資本主義文明形態雖然“創造著解決這種對抗的物質條件”⑨,然而其無法超越自身的生產的內在界限;另一方面,資本主義文明導致了世界范圍的動蕩,但是它無法解決其造成的全球問題.另外,馬克思通過批判資本主義的生產目的,認為生產的出發點應是“在社會中進行生產的個人”.
可見,推動社會發展和文明進步必須塑造高度文明的人,突出以人為中心.但是,這些原則在資本主義現代化中不可能實現,因為資本主義現代化是人和人之間的物化和異化,資本主義文明的展開是一個全面的“創造性破壞”①過程.因此,歷史和現實要求一種高于資本主義文明的新文明形態即社會主義文明出現,以超越資本主義文明自身無法逾越的內在限度.其次,社會主義新文明形態是對資本主義文明的揚棄和超越,承擔著變革人類文明形態的歷史使命.這種歷史使命的完成以消滅資本主義文明賴以生存的私有制為先決條件,因為“生產資料的集中和勞動的社會化,達到了同它們的資本主義外殼不能相容的地步.這個外殼就要炸毀了”②.
唯有消滅這一私有制,資本主義文明的內在矛盾才能得以解決,才能創造出新文明形態.這一新的文明形態還要求推翻資本主義文明形態所憑靠的政治經濟制度,唯有在資本主義私有制成就的基礎上,進行否定之否定的重建個人所有制③,即“在實行全部生產資料公有制(先是國家的)基礎上組織生產”④,才能消滅支撐資本主義文明存續的生產關系.還有,經由政治革命所建立的西方現代國家,盡管其標榜以“公民德性的共同體生活”為最高目的,實則只是以市民社會中的“原子式個人”為最終目的,最終結果只能是國家內部不可避免的貧富分化、剝削奴役,最終造成了一個病態的社會.而社會主義新文明形態以消滅私有制為前提,以實現“所有的人富裕為目的”⑤,因而能夠肩負起引領人類文明形態變革的歷史使命.最后,社會主義新文明形態的展開有其必要條件,是合目的性和合規律性的統一.一般來說,文明形態的更迭是個長期的歷史過程,資本主義文明不會自動退出歷史舞臺,所以,社會主義新文明形態的生成和發展亦必須基于一定的歷史條件.馬克思曾指出,唯有以高度發達的生產力作為前提條件,社會主義文明才能超越資本主義文明的狹隘界限,若非如此,“那就只會有貧窮、極端貧困的普遍化”⑥.
換言之,高度發達的生產力是創造社會主義新文明形態的一般前提.必須指出的是,馬克思在認識和闡述這一規律的過程中,并沒有將之絕對化,如他指出,俄國可以避免“遭受資本主義制度所帶來的一切災難性的波折”⑦,存在可以“不通過資本主義制度的卡夫丁峽谷”⑧而創造社會主義新文明形態的可能性.馬克思恩格斯還以俄國所處的時代條件為前提,具體論述了跨越資本主義制度“卡夫丁峽谷”的可能性和具體條件,如必須有俄國革命的發生,這樣農村公社此種“新生的因素”⑨才能轉變為社會主義新文明形態的優勢;需要西歐無產階級革命勝利的支援,這是先決條件;等等.從社會主義發展史來看,社會主義從一國實踐到多國發展,符合馬克思恩格斯文明理論所揭示的一般規律.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中,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所創造的“人類文明新形態”,其本質是社會主義文明形態,是社會主義文明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的創新發展,并彰顯出鮮明的民族性和時代性特征.
三、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創造
“人類文明新形態”的獨特的有利條件及其嶄新的文明路向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是馬克思恩格斯關于社會主義文明形態的理論在中國的創新與實踐成果,它以超越資本主義文明和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為使命.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這一觀點在學界已形成了較為廣泛的共識.例如,有學者認為,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是人類文明新形態的道路基石,人類文明新形態是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實踐成果①;有學者認為,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對人類文明具有獨特的貢獻,它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把人類幾千年來追求的文明,通過中國自己的方式給出了一份答卷②;還有學者認為,中國式現代化道路通過實踐科學社會主義,揚棄資本主義文明,發展了社會主義文明,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引領了人類社會發展的新方向③;等等.筆者認為,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之所以能夠創造出“人類文明新形態”,是因為,一方面,它具有獨特的歷史和現實方面的有利創造條件;另一方面,它以嶄新的文明邏輯為實踐路向.
(一)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創造
人類文明新形態的獨特的有利條件明確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推動文明進步的獨特的有利條件,是理解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何以能夠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的重要前提.第一,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政治革命和社會革命,為開創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提供了必要前提條件.鴉片戰爭后,中國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被迫卷入資本主義現代化的世界歷史進程中,成為了西方資本主義經濟的附庸.中國共產黨認識到,中國要真正實現“現代化”,首先必須實現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然后進行現代化建設,建立起現代化國家.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毛澤東指出:“在新民主主義的政治條件獲得之后”④,中國要逐步推進工業化、現代化建設.
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中國的現代化發展戰略從最初單一的“工業化”逐步轉變為“四個現代化”.改革開放新時期,“中國式現代化”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總體指導思想.進入新時代,我們黨創造性地提出了“中國式現代化道路”,開辟了中國現代化發展的新境界⑤.概而言之,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為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創造了根本社會條件,掃清了政治障礙;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為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改革開放新時期促成了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基本形成;進入新時代,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獲得快速的、創新性的拓展.正是因為這些獨特的前提條件,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才能保持正確方向,從而創造出社會主義文明屬性的“人類文明新形態”.
第二,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根本保證,中國共產黨是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的關鍵力量⑥,因此,黨的領導是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的最堅實的依靠、最大的優勢和最根本的保證.在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形成發展過程中,中國共產黨是開創者、引領者、推動者,黨的領導關系著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前途、命運、性質和方向.只有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才能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領域擁有持續性發展的支撐力量.黨的領導體現在治國理政的方方面面,決定了現代化過程中制度變遷的價值旨歸.具體言之,中國共產黨以黨內關系科學化、政黨關系科學化、黨政關系科學化、黨群關系科學化及政黨對外關系科學化為實踐載體,強化了現代化的領導核心、集聚了現代化的主導力量、完善了現代化的政治體制、鞏固了現代化的社會基礎、拓展了現代化的國際空間⑦.
因此,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關鍵在于中國共產黨,唯有堅持黨的全面領導,才能堅持好、發展好這一新道路,從而確保中國式現代化能夠規避西方現代性危機,創造出超越資本主義文明的“人類文明新形態”.第三,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是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的思想指引.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生成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和以符合中國具體實際為前提的,唯有堅持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才能開創出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我們的現代化建設,必須從中國的實際出發,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道路.”①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為中國提供了現代化建設的理論指導,指引著中國現代化建設的前進方向.
因此,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是中國式現代化道路開創人類文明新形態的理論指導,它在真理的制高點上指引新文明的創造.不僅如此,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還吸收了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構成了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內源性文明要素,人類文明新形態是“中華民族深層文化力量的當代延伸”②.因此,概言之,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給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提供了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的歷史、理論和實踐的自信根據,為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創造提供了科學的理論指引.第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制度保障.
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創造,離不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實現文明形態變革躍遷的制度根基,同時其又具有世界現代化進程在政治、經濟等領域表現的基本特征,能夠有力地推動現代化建設和文明發展.其一,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確立是前提條件.社會主義基本制度不僅具有與社會化大生產的一致性,而且具有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它為現代化建設奠定了制度基礎,進而實現我國階級關系的根本變革和勞動者主體地位的重新確立,推動社會進步和文明發展.
其二,不斷完善和發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因其以社會主義為本質規定,在現代化過程中進一步釋放了其制度效能,推進了現代化建設和文明進步.比如,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構成了人民當家作主制度體系的“四梁八柱”,有效化解了民主與效率的矛盾;基本經濟制度發揮了社會主義的制度優勢,更好地發揮了政府和市場的作用,推動了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為其他領域現代化提供了有力支撐;等等.總之,正是因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對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巨大保障作用,現代化建設才能順利進行,才能不斷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更好地順應現代化發展潮流,贏得國際主動,更新文明坐標,創造出人類文明新形態.
(二)中國式現代化道路開創的文明新路向中國式現代化具有五個方面的特征,即我國的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③.這五個特征,既是對過去發展經驗和教訓的深刻全面總結,更是對我國現代化建設的前瞻性、全局性謀劃,從而深刻體現了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文明發展內涵.
社會主義論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關論文文獻免費查看
四、結語
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所統籌推進的“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亦是“五個文明”總體推進的基礎架構,形成了人類文明新形態的總體概念①.當前,中國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在國內,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仍然比較突出;在國際上,中國面臨的國際環境仍然比較惡劣,中國勾勒出的文明發展圖景還在被霸權主義歪曲與詰難.但是,無論如何,伴隨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所創造的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前景必定是光明的.實現這一光明前景,需要我們在理論上和實踐上持續探索,篤行不怠,久久為功.
作者:黃廣友 韓學亮
轉載請注明來自發表學術論文網:http://www.cnzjbx.cn/wslw/302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