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ress id="vfzrl"><nobr id="vfzrl"><progress id="vfzrl"></progress></nobr></address>
    <address id="vfzrl"></address>

    <address id="vfzrl"></address>

    <em id="vfzrl"><form id="vfzrl"><nobr id="vfzrl"></nobr></form></em><address id="vfzrl"></address>
    <address id="vfzrl"></address>

    <noframes id="vfzrl"><form id="vfzrl"><th id="vfzrl"></th></form><form id="vfzrl"><th id="vfzrl"><th id="vfzrl"></th></th></form>

    國內或國外 期刊或論文

    您當前的位置:發表學術論文網醫學論文》 醫學論文急性心肌梗死的臨床特點> 正文

    醫學論文急性心肌梗死的臨床特點

    所屬分類:醫學論文 閱讀次 時間:2015-04-07 10:41

    本文摘要:摘要:目的 研究30歲以下青年急性心肌梗死的臨床特點,探討其危險因素及防治措施。方法 回顧性分析2005年5月-2010年5月確診的30歲以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5例)和同期60歲以上中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0例的臨床資料,對兩組危險因素、誘因及冠狀動脈病變特點進

      摘要:目的 研究30歲以下青年急性心肌梗死的臨床特點,探討其危險因素及防治措施。方法 回顧性分析2005年5月-2010年5月確診的30歲以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5例)和同期60歲以上中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0例的臨床資料,對兩組危險因素、誘因及冠狀動脈病變特點進行對比分析。結果 青年組與老年組比較,男性(97.1%比63.3%)、吸煙(91.4%比51.7%)、飲酒(71.4%比46.7%)、冠心病家族史(62.9%比33.3%)均高于老年組(P<0.01)。老年組高血壓病史(83.3%比25.7%)、糖尿病病史(2.9%比71.7%)明顯高于青年組(P<0.01)。青年組三酰甘油(57.1%比18.3%,P<0.01)明顯高于老年組(P<0.01)。青年組急性心肌梗死多表現為典型持續性胸痛,且均為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P<0.01),前壁心肌梗死比例高于老年組(48.6%比26.7%,P<0.05),單支病變者高于老年組(P<0.05),青年組單支病變中罪犯血管多為左主干、前降支,與老年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老年組多支病變及彌漫性病變多于青年組(P<0.01)。結論 青年急性心肌梗死的高危因素是男性、大量吸煙、大量飲酒、過度疲勞、精神壓力大及失眠等誘因,冠狀動脈造影多為單支病變。

      關鍵詞:急性心肌梗死;青年;危險因素;冠狀動脈造影術

      青年急性心肌梗死(AMI)起病急,缺血性胸痛癥狀重,病情進展快,易發生猝死。因此,對于青年急性心肌梗死危險因素及臨床特點的研究尤為重要。本研究分析35例30歲以下的青年急性心肌梗死的臨床資料,旨在發現其臨床特點,為及早防治提供依據。

      1 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 回顧性分析清華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及某炮兵總醫院2005年5月-2010年5月收治的年齡小于30歲的青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5例。所有病例均符合WHO的AMI診斷標準:至少滿足以下兩項:缺血性胸痛、心電圖的動態改變及心肌酶升高。青年(<30歲)AMI 35例均為男性,年齡26歲~29歲(27.5±1.5歲)。同期隨機抽取老年(>65歲)AMI 60例,男性38例,女性22例,年齡66歲~76歲(71.6歲±4.1歲)。

      1.2方法 收集所有患者的臨床資料及冠狀動脈造影結果。危險因素:年齡,吸煙史(每天至少10支,連續5年以上),飲酒史(每天至少50g白酒,5年以上)、高血壓病、糖尿病(或入院后測血糖或OGTT診斷為糖尿病者)、高脂血癥(膽固醇>5.2mmol/L,三酰甘油>1.7mmol/L,低密度脂蛋白>2.6mmol/L,高密度脂蛋白<1.0mmol/L)、冠心病家族史及肥胖。觀察有無發病誘因、胸痛特點、是否有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冠狀動脈造影采用Judkins法經橈動脈穿刺行冠狀動脈造影,多角度、多體位投照,所有圖像均由兩名經驗豐富的醫生共同判讀,以兩人的共同意見作為判讀的結果。冠狀動脈狹窄以主要血管≥50%為冠心病,病變累及左主干、前降支、回旋支、右冠狀動脈中的一支、兩支、三支分別記為單支、雙支和三支病變。

      1.3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8.0統計軟件,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

      2 結果

      2.1兩組急性心肌梗死危險因素與誘因 青年組發病前有明確誘因,明顯高于老年組(P<0.01),危險因素中,男性、吸煙、飲酒、冠心病家族史明顯高于老年組(P<0.01);老年組高血壓病史、糖尿病病史例數高于青年組(P<0.01),青年組高三酰甘油明顯高于老年組(P<0.01)。詳見表1。

      2.2兩組臨床特點及梗死部位比較 青年組急性心肌梗死多表現為典型持續性胸痛,且均為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老年組心肌梗死多表現為胸悶及憋氣,青年組與老年組發生急性心肌梗死后常伴有心律失常,兩者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老年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多伴有心功能不全,與青年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青年組以前壁心肌梗死為主,與老年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老年組心肌梗死范圍更為廣泛,多部位梗死發生率明顯高于青年組(P<0.05)。詳見表2。

      2.3兩組冠脈造影結果 青年組以單支病變為主,明顯高于老年組,單支病變中罪犯血管多為左主干、前降支,與老年組比較有統計學意義;老年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多支病變及彌漫性病變多于青年組(P<0.05)。詳見表3。

      3 討論

      在危險因素方面,青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多為男性,女性非常罕見,與國外報道一致。在本研究中,青年急性心肌梗死中97.1%為男性,這可能與性激素水平有關,病理研究表明,男性動脈硬化斑塊在30歲左右已開始形成,可能與雄激素能促進脂肪聚集,增加肝脂肪酶活性,使高密度脂蛋白降低而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增加有關,而青年女性雌激素水平較高,雌激素可通過直接和間接作用對心血管起到保護作用。流行病學調查顯示,吸煙是青年人急性心肌梗死發生的首要危險因素,本研究中,吸煙者占91.4%,吸煙為青年發生急性心肌梗死的危險因素,煙草對心血管系統的有害物質主要是尼古丁和一氧化碳,尼古丁可使兒茶酚胺釋放增加,從而引起冠狀動脈痙攣并損傷冠狀動脈內膜,增強血小板聚集,使血液黏滯度增高導致冠狀動脈內血栓形成而發生急性心肌梗死,同時能夠引起心率增快,血管收縮,加重心肌缺血。一氧化碳與血紅蛋白結合導致細胞缺氧,損害血管內皮,增加血小板聚集,導致冠狀動脈斑塊形成。本研究還發現大量飲酒與青年人發生急性心肌梗死關系密切,原因可能是大量飲酒可誘發冠狀動脈痙攣,斑塊破裂及血栓形成。流行病學研究發現有冠心病家族史的人比無病史的人發生急性心肌梗死早10年以上。本研究也發現青年組急性心肌梗死與老年組比較,多有冠心病家族史。另外,生活工作壓力大,精神緊張,肥胖,高甘油三酯血癥也是青年人發生急性心肌梗死的危險因素,與老年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原因是多種誘因綜合作用下,降低了機體內環境的穩定程度,長期精神緊張使得機體內兒茶酚胺濃度增高,引起冠狀動脈痙攣、斑塊破裂或血栓形成,青年患者缺血預適應或側支循環尚未建立,導致急性心肌梗死的發生。在臨床特點方面,青年人急性心肌梗死多表現為典型的持續性胸痛、ST段弓背抬高。本研究中青年組全部為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既往無冠心病、心絞痛病史。由于青年人大多為首次發病,缺少缺血預適應,因而未能建立良好的側支循環,故急性心肌梗死時出現劇烈胸痛。青年人以前壁梗死多見,這與青年人冠狀動脈痙攣多,冠狀動脈狹窄程度較輕有關。青年人急性心肌梗死少有發生心力衰竭,可能與心肌壞死范圍小有關。

      本研究還顯示,青年人急性心肌梗死多以單支病變為主,冠狀動脈病變較輕,常見罪犯血管為左冠狀動脈前降支,側支循環及彌漫性病變少,這與文獻報道一致。這可能與青年人發生急性心肌梗死前較少有冠心病,心絞痛病史,較少合并高血壓及糖尿病有關。

      青年急性心肌梗死的發生與大量吸煙、大量飲酒、精神壓力大及高血脂等引起冠狀動脈痙攣有關,因此,戒煙酒、適當減壓、避免過度勞累、合理膳食、規律生活、平衡心理等措施是防治肯年急性心肌梗死的有效手段。對于有上述危險因素的青年人發生胸痛時,應警惕急性心肌梗死發生的可能,一旦確診,立即行急診PCI挽救瀕死的心肌以改善患者預后。老年人應針對多種危險因素進行綜合治療如控制血壓及血糖,這對減少冠心病的發生有重要意義。

      小編推薦優秀的醫學類期刊 山東醫藥 核心期刊

      《山東醫藥》雜志是由山東省衛生廳主管、山東衛生報刊社編輯出版的綜合性醫學學術期刊,1957年創刊。創刊50年來,雜志一直貫徹“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以及時反映本省各醫學學科的新成果、新技術,介紹和推廣國內個醫學科技的新理論

    轉載請注明來自發表學術論文網:http://www.cnzjbx.cn/yxlw/3041.html

    五级黄18以上免费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