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摘要: 目的 探討超低場MRI對視網膜脫離的診斷價值。方法 回顧性分析1992年~1999年8年19例經臨床相關檢查得到證實的視網膜脫離病例的MRI圖像,其中男性12例,女性7例,年齡18~63歲,平均42.6歲。結果 19例中MRI圖像上可見到脫離的視網膜與眼球后壁之間的積
摘要: 目的 探討超低場MRI對視網膜脫離的診斷價值。方法 回顧性分析1992年~1999年8年19例經臨床相關檢查得到證實的視網膜脫離病例的MRI圖像,其中男性12例,女性7例,年齡18~63歲,平均42.6歲。結果 19例中MRI圖像上可見到脫離的視網膜與眼球后壁之間的積液征象,均為單眼發病。3例病史在1w內者MRI T1WI像為低信號,T2WI為高信號。16例顯示為T1WI及T2WI均為高信號,其中10例病史均較長,Coats病1例,余5例病史不詳。結論 視網膜脫離的超低場MRI表現較具特征性,對視網膜脫離的診斷具有重要價值。
關鍵詞:視網膜脫離;超低場;磁共振成像 醫學期刊論文發表
視網膜脫離過去一般不須行影像學檢查,隨著現代醫學影像設備的逐漸普及,MRI開始逐漸應用于視網膜脫離的臨床診斷,尤其當屈光間質嚴重渾濁,為了解視網膜脫離是否存在,或合并有眼球內腫瘤、玻璃體積血和其他病變時需要進行MRI檢查。因此,有關視網膜脫離MRI診斷的文獻報道近年來逐漸增多。本文報告19例,經回顧性分析,對其臨床、MRI診斷進行探討,以提高對該病的認識。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收集1992年~1999年8年,共計19例視網膜脫離病例,3例以眼科疾患行MRI檢查,16例在行MRI頭部檢查時偶然發現。19例均為單眼發病,并經臨床相關檢查得到證實。病史1w~3年。男性8例,女性4例,年齡18~63歲,平均42.6歲。
1.2臨床表現 飛蚊癥3例,閃光感5例,視力逐漸減退11例,視力迅速減退2例,失明1例,無自覺癥狀3例。
1.3 MRI檢查 采用常導型0.04T磁共振成像系統,所有患者均采用頭線圈行橫斷面T1WI及T2WI,3例加做冠狀面T1WI及T2WI。T1WI采用三維部分飽和(PS3D)序列, TR125 ms ,TE 25ms;T2WI采用自旋回波(SE)序列, TR2600 ms,TE 130ms,層厚為5~10mm。
2 結果
本文3例病史在1w內者MRI T1WI為低信號,T2WI為高信號。16例顯示為T1WI及T2WI均為高信號,其中10例病史均較長,Coats病1例,余5例病史不詳。19例視網膜下積液均位于眼球后方,占據2個象限。眼科檢查結果:原發性視網膜脫離12例,繼發性7例。顱腦MRI檢查結果:急性早期腦出血2例,腔隙性腦梗塞6例,1例晚期Coats病疑伴發腫瘤患者,MRI檢查示患眼T1WI及T2WI均為高信號,眼球摘除術后病理證實為Coats病,伴球狀視網膜滲出性全脫離。
3 討論
3.1視網膜的解剖特點 視網膜是從胚胎期眼杯演變而來的,眼杯外層演變為色素上皮層,內層演變為神經感覺部視網膜組織,在這兩層組織之間存在著潛在性空隙。因此,視網膜在病理狀態下視網膜內的神經感覺層很容易從色素上皮層分開,造成視網膜脫離[1]。視網膜脫離一詞也并非是一個具有特異性的疾病名稱,而是許多能產生視網膜下積液疾患的一個共有表現[2]。臨床上根據視網膜脫離的范圍分為部分性視網膜脫離和完全性視網膜脫離兩種類型;根據發病原因將視網膜脫離分為孔源性視網膜脫離(原發性網脫)與非孔源性視網膜脫離(繼發性網脫)兩大類。前者發生原因不明,一般認為系視網膜變性或玻璃體液化收縮牽拉致使視網膜神經上皮層發生裂孔,液化之玻璃體通過此裂孔進入該腔隙,從而引起視網膜脫離。后者常繼發于滲出性視網膜脈絡膜炎,外傷、出血,脈絡膜腫瘤等原因引起的液體蓄積。由于MRI能清晰地顯示眼球的大體解剖結構,尤其對液體及其成份的高度敏感性,而成為診斷視網膜脫離及鑒別腫瘤繼發性視網膜脫離的又一可靠方法。
轉載請注明來自發表學術論文網:http://www.cnzjbx.cn/yxlw/30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