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摘要:馬克思生態自然觀從自然辯證法、歷史唯物主義等多角度考察了人與自然的關系,強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同時,要求人們樹立正確的生態觀,尊重自然,善待自然,按客觀規律辦事,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馬克思生態自然觀中蘊含的這些哲學思想,在生態危
摘要:馬克思生態自然觀從自然辯證法、歷史唯物主義等多角度考察了人與自然的關系,強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同時,要求人們樹立正確的生態觀,尊重自然,善待自然,按客觀規律辦事,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馬克思生態自然觀中蘊含的這些哲學思想,在生態危機日益嚴重的今天,尤其具有重要的理論指導意義和實踐價值,為進一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實現黨十八大提出的“建設美麗中國”①目標,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啟示和實踐啟迪。
關鍵詞:馬克思生態自然觀 啟示 美麗中國
1 馬克思生態自然觀解讀
馬克思主義生態自然觀是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將人與自然的辯證關系作為研究對象,深刻指出資本主義是產生生態危機的根源,主張在實踐基礎上實現自然、人、社會三者的和諧統一。
首先,人與自然是一個有機整體,二者密切相關,珍惜和保護自然就是珍惜和保護人類自己,破壞自然就是在破壞人類賴以生存的基本條件。“人本身是自然界的產物,是在自己所處的環境中并且和這個環境一起發展起來的。”①“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體而言,是人的無機身體。人靠自然界生活,所謂人的肉體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聯系,也就是等于自然界與自身相聯系,因為自然界是人的一部分。”②由此可見,自然界的存在和發展,是人類自身生產和再生產的必要前提和基礎,破壞自然從一定意義上說就等于人類在自我毀滅。
其次,人是有意識的類存在物,勞動是人對人和自然關系的控制,必須尊重和遵循自然規律。“整個世界歷史不外是人通過人的勞動而誕生的過程,是自然界對人來說的生成過程。”③生產勞動這種特有的社會實踐活動,是“人以自身的活動來引起、調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過程”④的中介,人類對自然界進行的各種改造,都必須以遵循客觀自然規律為前提,因為“自然規律是根本不能取消的。在不同的歷史條件下能夠發生變化的,只是這些規律借以實現的形式。”⑤
第三,共產主義是人和自然之間、人和人之間矛盾的真正解決,要變革不合理的社會制度,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馬克思認為:“我們這個世界面臨的兩大變革,即人同自然的和解及人同本身的和解。”⑥兩個“和解”指的是人與自然的關系和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二者密切相關、相互制約。人與人之間關系的不合理,是導致人與自然關系緊張的重要原因。資本主義私有制產生異化勞動,使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變得不合理,其固有矛盾不但無法加以調整和改善,其逐利性的本質還導致自然的平衡被嚴重破環,使人與自然的關系更加對立。“共產主義,作為完成了的自然主義,等于人道主義,而作為完成了的人道主義,等于自然主義,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間、人和人之間的矛盾的真正解決,是存在和本質、對象化和自我確證、自由和必然、個體和類之間的斗爭的真正解決。”⑦因此,環境問題產生的根源在于資本主義私有制,解決的方法在于共產主義。
2 生態文明
2.1 基本概念
所謂生態文明,既可以指人類遵循人、自然、社會三者協調發展、共生共榮的客觀規律取得的物質與精神成果的總和,也可以指以三者和諧共生、良性循環、全面發展、持續繁榮為基本宗旨的文化倫理形態。從一定意義上講,生態文明包括了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各個方面,不僅要求實現人類與自然的和諧發展,還要求實現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的和諧發展,是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的和諧,更加追求社會公平正義和人的自由全面發展。
2.2 內涵及重要意義
生態文明是一種新型的文明形態,是人類文明發展的一個新的、更高的階段,是對現有文明的一種超越。從內涵上來看,生態文明既包含了人類保護自然生態環境的意識、法律法規、制度和政策等意識形態及其衍生形式,也包含了人類用于維護生態平衡和可持續發展的科學技術、組織機構和實際行動。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是生態文明的核心內容。同以往的農業文明、工業文明相比,生態文明具有顯著的不同,即主張不斷提高人的物質生活水平的同時,更加強調要以尊重和善待自然為前提,不能肆意妄為,盲目蠻干。可以說,生態文明是人類對傳統文明形態進行深刻反思的成果,是人類文明形態和文明發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進步,是人類走出功利主義、享樂主義沼澤,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處、人實現自由全面發展、社會公平正義得以彰顯的“中國夢”的重要支撐和堅固堡壘。
2.3 “美麗中國”之路
十六大以來,黨中央逐步確立了科學發展觀的指導地位,相繼提出走“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道路,發展低碳經濟、循環經濟、綠色經濟,建立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美麗中國等一系列新的發展理念和戰略舉措。從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換得經濟發展的粗放型發展模式,到包括生態文明建設在內的“五位一體”的戰略布局,中國的生態文明建設走出了一條曲折的科學發展之路。
3 馬克思生態自然觀對當今人類生態文明建設的啟示
3.1 轉變觀念,構建共生互贏的生存形態
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就其本質而言,是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問題。自然界的生態失衡,與人類對自然無休止、無限度的征服、開發和掠奪息息相關,并通過全球變暖、土地沙漠化、水資源嚴重污染、霧霾頻發等一系列生態危機加以表現,其實質是人類生存方式的危機。人類應與自然界采取“和解”的態度,停止以片面地滿足物欲為中心,破環生態平衡的行為,用知識和技術保護自然,實現與自然的和諧統一。
3.2 明確責任,樹立科學進步的價值理念
要逐步擺脫單純靠開發和掠奪自然以滿足物質需求的思想,揚棄經濟利益高于一切的傳統價值觀,以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為目標,更加注重生態效益、社會效益,更加關注人類的生存環境。要從法治的高度出發,加強生態保護相關法律法規的制定,提高對社會成員的約束力。要加強道德教育和科普宣傳,明確每個社會成員應該承擔的生態責任,樹立一種全新的生態價值理念,使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同自然的尊重和保護同步。
3.3 勇于變革,堅持走可持續發展之路
要解決人與自然之間的矛盾,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共促共進,建設美麗中國,就要從根本上變革傳統的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發展模式,走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道路。首先,必須轉變“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的傳統發展模式,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形成可持續生產模式,實現社會、經濟和環境“共贏”。其次,必須傳統的以消耗大量自然資源為代價來滿足物欲的不合理的消費方式,倡導適度消費,綠色消費,建立能夠促進人和社會協調發展的健康消費方式。最后,必須轉變傳統科技觀,以維護生態環境平衡為最高價值取向,通過節約資源、開發和利用環保型新能源,努力避免生態負效應,實現科學技術的生態化。
轉載請注明來自發表學術論文網:http://www.cnzjbx.cn/zflw/15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