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ress id="vfzrl"><nobr id="vfzrl"><progress id="vfzrl"></progress></nobr></address>
    <address id="vfzrl"></address>

    <address id="vfzrl"></address>

    <em id="vfzrl"><form id="vfzrl"><nobr id="vfzrl"></nobr></form></em><address id="vfzrl"></address>
    <address id="vfzrl"></address>

    <noframes id="vfzrl"><form id="vfzrl"><th id="vfzrl"></th></form><form id="vfzrl"><th id="vfzrl"><th id="vfzrl"></th></th></form>

    國內或國外 期刊或論文

    您當前的位置:發表學術論文網政法論文》 法學省部級期刊淺析新農合制度存在的現實問題> 正文

    法學省部級期刊淺析新農合制度存在的現實問題

    所屬分類:政法論文 閱讀次 時間:2015-03-03 16:59

    本文摘要:本篇文章是由 《發展論壇》 堅持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為指導,貫徹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和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方針,堅持實事求是、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嚴謹學風,傳播先進的科學文化知識,弘揚民族優秀科學文

      本篇文章是由《發展論壇》堅持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為指導,貫徹“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和“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方針,堅持實事求是、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嚴謹學風,傳播先進的科學文化知識,弘揚民族優秀科學文化,促進國際科學文化交流,探索防災科技教育、教學及管理諸方面的規律,活躍教學與科研的學術風氣,為教學與科研服務。

      “新農合”制度是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簡稱,是指由政府組織、引導、支持,農民自愿參加,個人、集體和政府多方籌資,以大病統籌為主的農民醫療互助共濟制度。在烏魯木齊縣新農合制度已經實施了近12年,得到了廣大農牧民的擁護和支持,參合率逐年提高,取得了很大成效,但合作醫療在實施過程中還存在著一些不足。

      一、烏魯木齊縣新農合實施的基本情況

      烏魯木齊縣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首府烏魯木齊市唯一的直轄縣,全縣居住著漢、回、哈薩克、維吾爾等26個民族,2011年末,全縣總戶數18126戶,總人口56 165人,其中,農業人口17648戶47208人,占總人口的84.05%;少數民族人口37393人,占總人口的66.58%。該縣轄1個建制鎮,5個鄉,41個行政村。2011年地方財政收入76976萬元,農牧民人均純收入7521元。2003年10月全縣開始新農合試點工作,2004年全面啟動新農合制度。到2011年,烏魯木齊縣共有41個村委會,12所鄉(鎮)衛生院(其中三所中心衛生院),19所個體診所,全縣衛生系統現有職工209人,漢族職工115名、民族職工94名;有衛生專業技術人員176名,其中,高級職稱2名、中級職稱34名、初級職稱140名。

      2004年,在各個部門的共同努力下,新農合基本框架已在烏魯木齊縣建立,農民“小病拖,大病撐,患病后不敢進醫院”的狀況有所改善,得到了農民的認可和支持,參合率逐年上升,覆蓋率達100%。

      2005年以來,籌資總額是不斷增長的,從2005年的447.04萬元增加到2012年的1320.87萬元,翻了2.95倍,這充分證明烏魯木齊縣新農合發展較快。而在住院補償方面,2011年的住院補償與2010年和2012年相比,補償金額最高,達到1922.34萬元。從烏魯木齊縣新農合資金籌集的結余情況來看,2005年到2012年新農合沉淀資金合計達到318.79萬元,由此可以看出,資金有沉淀。同時也應看出,資金沉淀過多的另一方面是補償方案的保守,而補償方案的保守導致農民的受益率較低。這是烏魯木齊縣在實施新農合制度的過程中,值得注意的一個問題,這種狀況必然制約烏魯木齊縣新農合制度的發展。值得關注的另一問題是,2010年到2012年連續3年結余資金呈現透支,說明籌資水平較低、后勁不足。

      二、烏魯木齊縣新農合存在的現實問題

      (一)定點醫療機構基礎條件較差

      目前,大部分衛生院專業技術人員缺乏,基層衛生技術人員的專業素質和學歷水平較低,難以保證對病人及時做到正確地診斷和治療;基本醫療設備陳舊短缺,辦公住宿用房破舊, 醫療服務水平和醫療技術條件遠遠不能滿足參合農民的就醫需要。這與“大病不出縣,小病不出村”的目標相距甚遠。[2]據調查,大多數鄉鎮衛生院、村衛生室門診病歷書寫不規范或不寫病歷;個別醫療機構存在票據、處方、明細表、就診證登記不相符、不使用財政部門制發的統一收據等問題。

      (二)長效穩定的籌資機制未形成

      新農合資金來源于政府資助、參合農民交費、集體扶持和其他收入。具有公共產品特點的農村合作醫療,政府(中央及地方各級財政)應該擔負起主要供給責任,但受政策因素影響較大,尚未形成穩定、健全和長效的籌資機制。一方面,農村稅費改革后減弱了基層財力,進而影響了基層政府對新農合的資金支持。另一方面,農牧民居住分散、組織管理成本高,無形中增加了醫療保障的運行成本。另外,集體經濟對新農合的資金扶持,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所以,就目前情況看,在烏魯木齊縣來自這方面的資金是很有限的。[3]

      (三)新農合經辦機構能力不足

      新農合管理、經辦機構是推行合作醫療制度的中樞機構,工作量大、任務重、要求高。新農合實施以來,全縣各鄉鎮雖然都成立了新農合管理委員會及鄉合管辦,但未完全落實人員編制,且無專職人員負責合作醫療工作,工作經費、辦公場所還沒有明確來源,目前全靠向主管部門拆借挪用,政策宣傳、人員培訓、業務運作等日常工作開展困難;鄉鎮管辦機構編制、人員未完全落實,許多工作靠臨時調配解決,造成部分新農合工作脫節,缺乏連貫性和穩定性。[4]

      四、促進新農合制度順利發展的建議

      (一)增加政府財政投入

      要增加農村衛生投入,特別是加大對貧困鄉鎮的衛生支農扶貧力度;加強對鄉鎮村定點醫療機構的管理和衛生投入,加快鄉村醫療機構建設步伐,提高基金使用效益。充分提高和最大限度發揮農牧區醫療、預防保健三級網絡核心作用。[5]加強對鄉村醫務人員的“雙語”培訓,積極開展手拉手衛生對口支援工作,培養土生土長“赤腳醫生”的醫務人員,通過衛生援助加快自身造血能力建設,逐步提高鄉鎮衛生技術水平及管理能力。[6]加強對鄉村醫務人員職業道德教育,為廣大農牧民提供優質服務;加強與上級醫療機構的聯系,爭取技術指導與儀器設備的支持,確保全縣新農合的平穩運行。[7]

      (二)堅持多元籌資

      首先,需要進一步加大中央和地方各級政府對新農合的財政支持力度,穩定資金的供給。其次,要遵循籌資的多元化原則。除了各級政府的扶持外,還要鼓勵集體更多地參與到新農合中來,以捐助形式引進社會成員個人、外資機構及鄉鎮企業等出資主體,以實現分散風險,擴大新農合的資金來源渠道,保證新農合趨向理性發展。再次,采取多種渠道促進農民增收,從而從總體上鞏固新農合的覆蓋面、提高籌資水平。隨著農民平均收入的增加,可適當提高農民的籌資額度,不能過快,要循序漸進。只有讓農牧民真正感受到新農合的優越性后,才能增強他們對長期發展新農合的信心,但前提必須保證政府的配套資金按期穩定到位。[8]

      (三)加強對經辦機構的能力建設

      首先,要健全經辦機構工作的相關制度和機制,切實落實人員編制的問題,加強辦公人員對政策的深刻理解,培養高素質醫療經辦人員隊伍;建立“三級醫療審核”制度,這樣就可以有效防止醫療機構違規行為的發生。其次,要加強新農合工作的縣、鄉兩級信息網絡化建設,從而提高工作效率。再次,要簡化工作流程,盡量減少農牧民繁瑣的報銷手續;堅持節假日專人值班制度,為農牧民轉診和咨詢提供及時服務,實施跟蹤隨訪制度,及時主動為特困住院農牧民排憂解難,實行縣外就醫鄉鎮內結算制度,把縣外就醫核銷補助納入鄉鎮合管辦業務范圍,更好地方便參合患者,減少參合患者的負擔。[9]

      參考文獻

      [1]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關于通報表彰全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先進試點縣(市、區)的決定[DB/OL]

      [2]彭春燕.淺談新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J].兵團黨校學報,2007(1):64.

      [3]陳信勇.中國社會保險制度研究[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0:32.

      [4]周繼平. 完善新農合制度 提高農村醫療保障水平[J].改革與開放,2011,(3):147.

      [5]李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組織建設的目標與原則——基于三級衛生醫療組織功能定位視角[J].湖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2):8-9.

      [6]鄧大松,阿布都外力·依米提.新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運行分析[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9,19(1):44-45.

      [7]魏晶晶,王炳偉.新疆5縣(市)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補償模式對比研究[J].中國初級衛生保健,2009,23(10):58.

      [8]陳健生.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籌資制度的設計與改進[J].財經科學,2005,(1):130.

      [9]龔冬生.欠發達地區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實施狀況與發展路徑——基于湖北省DJ村的調查分析[J].中國集體經濟,2009,(8):14

    轉載請注明來自發表學術論文網:http://www.cnzjbx.cn/zflw/2750.html

    五级黄18以上免费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