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融合了心理學、社會學和行為學多種學科的行為金融理論,這篇 金融論文 認為不僅理論基礎雄厚,還可以為金融市場和金融學理論發展提供相應理論支撐,而且能夠為投資者投資提供更為科學、適用的投資策略。在互聯網金融高速發展的新形勢下,人們應加強對行為金融
融合了心理學、社會學和行為學多種學科的行為金融理論,這篇金融論文認為不僅理論基礎雄厚,還可以為金融市場和金融學理論發展提供相應理論支撐,而且能夠為投資者投資提供更為科學、適用的投資策略。在互聯網金融高速發展的新形勢下,人們應加強對行為金融理論的研究和運用,投資者應依據自身實際和所投資項目對行為金融理論下的各種投資策略予以合理的選擇,這對促進證券市場健康發展具有重要現實意義!證券法苑》內容簡介:作為資本市場的自律監管者和法制建設的參與者,我們深切感受到,資本市場歷經多年發展,法律體系漸趨完備,但法治基礎仍舊薄弱,前沿問題、熱點問題、難點問題大量存在并持續產生,需要理論界、司法界和實務部門投入熱情、深入思考、共同研究。
摘要:行為金融學是金融理論體系中的一門新興學科,它從新的、不同于以往的角度對證券投資進行分析,對證券投資行為、投資風險管控和投資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論指導意義。本文首先闡述了行為金融相關理論內容,然后對基于行為金融視角下的證券投資行為與投資風險進行了相應分析,最后從行為金融視角對證券投資提出了一些投資策略,旨在為我國證券投資者提供一些有價值的參考。
關鍵詞:行為金融;證券投資;投資行為;投資風險;投資策略
金融市場是一個綜合性市場,由證券市場、股票市場、債券市場、基金、貨幣等多種市場組成。在金融市場運營過程中,存在一些無法解釋的異,F象,無論是給金融理論發展還是投資者都造成了巨大阻礙。如何對這些異,F象做出有效的解釋,一直是人們探索研究的主要課題。而行為金融學的建立為金融市場異象的解釋帶來了生機。它從人類行為角度出發以有限自利、有限理性和有限控制力為根據,對金融異,F象進行解釋,為金融市場的發展開拓了新的道路。
1行為金融相關概述
20世紀80年代,股票市場出現了一系列無法解釋的、不符合有效市場理論的異,F象,為了解釋這些異,F象行為金融學應運而生。行為金融學以應用心理學為基礎,是通過將行為學、心理學和社會學等多門學科理論融入到金融學理論當中所形成的一門新興學科。它通過對金融市場微觀主體行為及促使這些行為產生的深層次動因,如心理動因、社會動因等進行分析,從而實現對金融市場異常現象的解釋[1]。行為金融學依據的理論基礎包括價值理論、前景理論、行為組合理論、認知偏差理論、行為資產定價模型等多種理論與模型。其中,前景理論是行為金融學的奠基理論,該理論的核心思想是行動決策以行動期望給人帶來的心理感受和行動后果的偏移為依據,在評價心理感受之前,通過決策分析,初步確定有效的行動,并選擇自認為適合的參考點,預測可能產生的后果。
2行為金融視角下的證券投資行為與投資風險
2.1行為金融學視角下的證券投資行為
與標準金融理論觀點不同,行為金融學認為證券市場中的投資者為非理性人,認知偏差和行為偏差的存在使投資者無法做到理性的預期和投資效益的最大化。不僅如此,投資者的非理性行為還會降低市場有效性,導致資產價格偏移其應有的基本價值,反過來又給投資者的投資決策與投資行為帶來影響[2]。以現實投資為基礎,通過歸納總結,行為金融視角下,投資者在認知與行為上存在的偏差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1)過度自信。心理學研究發現,人們往往會高估自己成功的個人因素,過于相信自己的能力,而低估或忽視機會和運氣的作用。當失敗時將原因歸咎于外部因素,這是過度自信的表現與可能帶來的后果。(2)羊群行為(從眾行為)。羊群行為在證券市場上、在投資行為中是一種非常常見的現象。受其他投資者投資影響,投資者可能采取與其相同的投資策略,這種影響主要表現為其他投資者的行為影響當前投資者的投資決策。
(3)啟發式偏差。啟發式是人腦在解決不確定、不規范、無現成算法問題時所采取的一種決策方式,一種高效的思維范式。就證券市場而言,投資者依靠自身經驗來進行投資決策,但這種啟發方式很容易出現系統性的認知錯誤,從而導致錯誤的判斷與決策。常出現的啟發式偏差主要有可得性偏差、代表性偏差和調整與錨定偏差。(4)動量效應與處置效應。動量效應是指就某一持有期的平均水平而言,若某只、某些股票前期漲幅較好,則后期也將會有較好的漲幅。這是幾乎所有投資者都會存在的心理,也是投資者的一種認知偏差[3]。處置效應是行為金融理論下投資者認知和行為偏差中的一種典型表現,具體指的是投資者對投資失敗、損失的厭惡心理和對投資盈利的確定性心理。當股票等處于虧損狀態時,投資者不甘心的心理促使其產生強烈的繼續投股欲望,行為上表現為虧損股票爭取轉機心理;當處于盈利時,為了盡早鎖定利潤,投資者想要盡快將持有股票賣出,行為上表現為急于賣出心理。
2.2行為金融學視角下的證券投資風險
證券投資是指投資者將資金投入到股票、債券等有價證券之上,以此來獲取利潤,達到贏利目的的一種投資活動、投資行為。相比于銀行存款,證券投資往往能夠取得更高的收益率,這是促使有價證券市場活躍度高于普通市場的主要原因之一。但證券市場客觀存在的不確定性,使證券投資面臨著比銀行存款更大的風險,而且證券投資對國家經濟宏觀政策的調控、金融市場的變化、經濟形勢的波動、上市公司的業績、利息利率等因素尤為敏感[4]。這些因素的變化給證券投資帶來了諸多不確定性,增加了證券投資風險發生概率。為了規避風險發生,證券投資者往往采用組合投資的方式,即按照預定計劃將資金分散投資到多個項目上,以降低或規避一次性投資所能帶來的較大風險。在投資風險規避方面,基于行為金融理論所形成的多種投資策略,為證券投資者對風險的規避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更多的選擇。
3行為金融視角下的證券投資策略
行為金融理論為證券投資提供了多種選擇,包括反向投資策略、動量交易策略、成本平均策略等。
3.1動量交易策略
動量交易策略,通過對股票交易量和股票收益預先設定過濾準則,當股票交易量和收益同時滿足所設定的過濾準則時,投資者便對股票進行買入或賣出。它主要是針對動量效應所提出的一種投資策略。行為金融理論視角下,投資者對于動量交易策略的采取,應以證券市場股票價格中間收益延續性作為出發點和基點。這是因為行為金融理論指出,在一定持有期內,若某只股票前期具備較好漲幅狀態,那么后期也將具有較好的漲幅[5]。根據這一特點,利用股票基本價值的變動或市場對不同信息的反應不足即可通過實施動量交易策略來實現獲取利潤目標。
3.2反向投資策略
行為金融學理論下的反向投資策略主要是對投資者過度反應、過度自信認知偏差的一種糾正策略。即對過去表現差的股票進行買進,而對表現好的股票則賣出,以這種反向、逆向的投資方式來達到套利目的的一種投資方法。在過度自信認知偏差的影響下,投資者在投資過程中往往會做出過度的反應,這就容易造成盈利者對股價進行高估,損失者對股價進行低估的現象發生。針對這種現象,行為金融理論認為,由于大多數投資者對證券市場中的冷門股票往往不會存在較高的預期,這樣在實際的投資行為中若通過采用反向投資策略來進行投資決策,則可以幫助投資者做出更為理想、正確的投資行為[6]。即以公司近期表現為依據對其未來進行預測,激發投資者做出持續的過度反應,形成對業績較差公司股價的過分低估和業績較好公司股價的過分高估,從而為投資者通過反向投資策略來獲取套利的機會。
3.3時間分散化投資策略
時間分散化投資策略,指的是隨著投資期限的延長,投資者所承擔的投資風險能力將逐漸下降,根據這一關系,投資者年輕時適合將資產組合中的較大比例投資股票,而隨著年齡的增長,應逐漸增加在債券上的投資比例。這種投資策略是行為金融理論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產物,一個重要結果結論,是依靠時間對投資風險,具體是對股票風險進行分散的一種策略。行為金融理論利用股市風險會隨著投資期限的延長而有所下降的特點而得出時間分散化投資策略,為證券市場投資者的投資決策、投資行為提供了有效的參考與指導。投資者在采用這種策略進行投資實踐時,應避免交易的過于頻繁,否則將出現不理性投資行為。
3.4成本平均策略
成本平均策略,是指投資者為了規避由一次性投資所引發的風險發生、攤低成本,而將投資成本按照預定的計劃根據不同的價格進行分批投入的一種投資策略。行為金融理論認為,證券市場投資者采用成本平均策略,其各期買入股票所花費的平均成本將低于股票的平均價格[7]。因為,這種策略下投資者每期可以買入固定金額的股票,而股票數量可以是一種或多種,若股價下跌則購買數量就多,若股價上漲則買入的高價股數量就少,因而整體上投資者的低價股數量要多于高價股數量,這樣一定時期內每股的平均成本便低于總購買股票的平均價格。行為金融視角下,它主要是針對處置效應的一種投資策略。
3.5行為控制策略及小盤股投資策略
行為金融理論下的行為控制策略,主要是針對投資者恐懼和過于貪婪心理所制定的一種投資策略。相比于上述幾種投資策略,行為控制策略更具強制性和約束力,適用于絕大多數投資者,對證券市場廣大投資者們具有重要的借鑒指導意義。就國內證券市場而言,證券投資者存在的幾種典型行為偏差可以通過行為控制策略來得到較好的控制與約束,幫助投資者加強對自我的約束與管制,規范其投資行為。小盤股投資策略有著非常顯著的一月效應,投資者采用這種投資策略應在一月初買下小公司股票,并在一月末轉讓賣出。盡管對中國證券市場小盤股投資策略的一月效應不甚明顯,但其較高的收益率使其仍不失為一種有效的投資策略,尤其是在行為金融理論視閾下。
轉載請注明來自發表學術論文網:http://www.cnzjbx.cn/jjlw/132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