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這篇治理現代化論文發表了倫理在推進治理現代化進程中的作用,倫理已成為目前社會治理創新的關注點,社會治理創新必須實現倫理與制度的交互作用,實現社會善治就要努力探索社會治理創新中倫理的實踐路徑。
這篇治理現代化論文發表了倫理在推進治理現代化進程中的作用,倫理已成為目前社會治理創新的關注點,社會治理創新必須實現倫理與制度的交互作用,實現社會善治就要努力探索社會治理創新中倫理的實踐路徑。
關鍵詞:治理現代化論文,創新,作用
2013年11月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上公布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使“社會治理”的理念第一次在黨的重要文件中出現,“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問題也第一次被提了出來。同時,“創新社會治理”的思路得到明確,即在強調“法治保障”的基礎上又提出“強化道德約束”,從而提出了“加強法治保障”與“強化道德約束”并舉的社會治理方略,這就充分體現了我們黨關于社會建設思想的逐漸完善和成熟。
一、習近平論道德在國家治理中的作用
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七次集體學習時強調:“法律是準繩,任何時候都必須遵循;道德是基石,任何時候都不可忽視。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們要把依法治國基本方略、依法執政基本方式落實好,把法治中國建設好,必須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使法治和德治在國家治理中相互補充、相互促進、相得益彰,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段講話強調了法律在國家治理中的作用,明確提出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二者要緊密結合,道德的作用也不容忽視。
(一)全力發揮道德的作用,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要求
習近平指出:“法律和道德都具有規范社會行為、調節社會關系、維護社會秩序的作用,在國家治理中都有其地位和功能。法安天下,德潤人心。”這就是說,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既包括法律法規,也包括道德。法律法規是外在的硬約束,必須建立健全并有效執行,道德是內在的軟約束,有利于良好社會秩序的建立和法律法規充分發揮作用,我們一定不可小覷。
(二)法治和德治二者缺一不可,相互依存,相互支持;國家治理既需要法律執行,又需要道德支持,二者協同攀緣
習近平強調:“法律有效實施有賴于道德支持,道德踐行也離不開法律約束。法治和德治不可分離、不可偏廢,國家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協同發力。”法律與道德雖然功能不同,各有各的特點,但二者作為國家治理的重要手段的作用是統一的,在國家治理中是不可或缺的。
(三)國家治理中人民群眾的道德實踐也體現了道德的作用
道德的明顯特征之一就是其實踐性,只有將社會主義道德觀念和要求融入社會實踐的方方面面,社會環境才能大大改善,良好的社會風氣才能形成,整個社會的道德水平才能提升。習近平指出:“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就要重視發揮道德的教化作用,提高全社會文明程度,為全面依法治國創造良好的人文環境。”
二、倫理——社會治理創新的關注點
由“社會管理”到“社會治理”再到“國家治理”,這里既有一個理念的變化過程,同時也反映出我國“治理”理論的不斷創新。2002年,黨的十六大報告就提出了社會管理,指出社會管理的任務是:“改進社會管理,保持良好的社會秩序”。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社會建設還沒有被提到一個全新的高度,當時使用的還是“社會管理”一詞。
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們黨對社會建設的認識進一步深入,黨的十七大報告就增加了社會建設的任務,提出了“全面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把社會建設納入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總體布局中,而且在報告中又提出了加強社會管理的舉措,這就是“要健全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社會管理格局”。黨的十八大報告進一步明確了“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并提出了“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推動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重要任務。
(一)倫理體現了社會治理的“軟治理”
社會治理既包括“硬治理”——法律法規、行政組織規范等制度的建立健全和有效執行,又包括進行“軟治理”——發揮好文化、價值觀、倫理等的作用。社會治理的“軟治理”,是國家通過對文化、價值形態、社會倫理等的有效整治,創造和諧社會建設所需要的文化認同和價值追求,在社會意識形態領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凝聚全體人民的精神力量,鞏固全體人民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礎的過程;是通過發揮倫理的重要作用,化解社會矛盾、解決好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問題、構建和諧社會秩序的過程。因此說,“軟治理”更加強調柔性治理,更貼近“以人為本”的政治宗旨,也體現了社會治理理念的升華。
(二)調整人及其各種社會關系離不開倫理
社會治理說到底是對人的治理,是人與自身、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等各種關系的規范與調整。人的道德觀念等都會直接影響到社會治理的水平。從根本上說,社會治理的根本目的就是實現社會善治,而社會善治建立既需要法制法規,也需要良好的社會環境;既要強化治安力量,也要注重輿論宣傳。
當前我國社會治理中存在許多問題,這些問題的出現既有治理理念的問題,也有治理不到位等方面的問題,同時,也有道德問題。因此,中國社會治理所面臨的現實需要必須強化倫理的作用。
具體說,社會治理中倫理的重要作用,一是確立社會治理的正確價值;二是強化人的內在約束;三是調節利益關系;四是提高管理者的道德素質。
三、社會治理創新
必須實現倫理與制度的交互作用
制度是指法律規范和行政組織規范。與倫理規范相比,制度具有外在的強制性和不以個人意志為轉移的威懾力。
在社會治理中倫理與制度二者是不可或缺的。因為倫理與制度有著各自的功能和特殊性。
其一,倫理的內在軟約束作用必須靠制度的外在強制力的支持與保障。因為,倫理畢竟是一種軟約束力量,依靠的是人的自律、自覺,在人們的思想覺悟沒有達到一定程度時,只靠人的內心自律是不行的。所以對那些不自覺的人,制度發揮了巨大的力量,同時成為倫理的堅強后盾,有力地維護著倫理。
其二,制度的實施、落實,需要制度外的力量——倫理來支持。因為制度有效發揮作用離不開人的內在道德自覺與自律。
(一)倫理與制度存在相互支持、相互作用、相互依靠的基礎
倫理與制度有共同的價值導向。二者都追求社會的公平、正義、民主、平等,都要求維護人權和人的尊嚴,都追求社會的和諧和有序運轉,因此,有整合與互動的理論基礎。從倫理的角度看,任何制度都是以一定的倫理規范為前提和基礎的。制度的制定與實施有其滯后性和不完善性。任何制度要發揮作用,都必須以倫理的正當性為前提和基礎。
(二)倫理與制度的交互作用通過內容、功能、實施等體現
1.倫理與制度在內容上相互吸收與兼容。制度必須體現倫理性。一個社會的倫理與制度具有共同的價值追求,這是倫理與制度能夠相互支持、相互作用的基礎。
2.倫理與制度在功能上取長補短、互相補充。倫理就像空氣一樣遍布整個世間,只要是有是非善惡的地方,倫理都能發揮其作用,重要的是能管到人的內心。在社會治理的層次上,倫理要高于制度。倫理是最高的法律制度,法律制度是最低的倫理。
3.倫理和制度在社會治理中相互影響。倫理從道德層面教育人們遵紀守法,思想向善,不要做違法亂紀的事,而法律制度作為硬性的規定,對違法行為進行制裁,做出懲罰,既發揮了教育功能,又起到震懾作用,對于杜絕違法行為有一定功效。
四、社會治理創新中倫理的實踐路徑
《決定》中指出:“堅持系統治理,加強黨委領導,發揮政府主導作用,鼓勵和支持社會各方面參與,實現政府治理和社會自我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
倫理在社會治理創新中的作用主要是通過“黨委的領導、政府的主導作用,社會基層組織和民間組織的參與,公民個人的參與等層面的共同努力”來實現的。
(一)在社會治理中黨組織的領導作用
中國共產黨及黨的各級組織是實施社會治理的領導者。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政府的主要負責人也是黨委中的重要成員,黨是社會治理的領導者毋庸置疑,必須堅持。
(二)從政府在社會治理中的主導作用,看社會治理創新中倫理與制度的交互作用
1.以人為本是政府決策的根本要義。決策中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就是要以人民為中心,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這個黨的根本宗旨落實到政府工作的各個環節,以此為目的,轉變政府觀念,轉變政府職能,轉變工作方法,改善工作流程,不能以經濟發展代替人的全面發展,在社會治理中更加尊重人的價值、人的尊嚴、人的幸福指數。
2.堅持公共服務的均等性!稕Q定》指出,“政府的職責和作用主要是保持宏觀經濟穩定,加強和優化公共服務,保障公平競爭。”堅持公共服務的均等性,就是要秉持服務的公共性,即政府的服務主要是促進公共利益的生成和發展,使改革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群眾。endprint
3.秉持利益的公平性。經濟利益問題是引發社會矛盾的首要問題。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黨以極大的政治勇氣,銳意“推進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生態文明體制和黨的建設制度改革”,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
(三)志愿服務組織作為社會組織、倫理組織,在社會治理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倫理在社會治理中發揮作用的重點在社區,而在社區中志愿服務組織的作用不可低估。2016年,中宣部、中央文明辦等八部門聯合印發的《關于支持和發展志愿服務組織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指出:“志愿服務是現代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是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
推薦閱讀:《公司治理評論》是由李維安編寫、經濟科學出版社出版的一本書,是關于公司治理方面的參考書。主要欄目:研究報告、文獻綜述、簡報、專題研究。
轉載請注明來自發表學術論文網:http://www.cnzjbx.cn/jjlw/162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