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摘要:文章利用景觀生態學分析方法,先從宏觀尺度上分析朱鹮棲息地整體生境構成問題,并對朱鹮3個活動周期范圍內的生境因子進行分析,找出相關生境因子問題;然后以陜西洋縣儻水河下游生境修復為例,通過現場調研,在局地尺度上找出重要節點存在的具體生境問
摘要:文章利用景觀生態學分析方法,先從宏觀尺度上分析朱鹮棲息地整體生境構成問題,并對朱鹮3個活動周期范圍內的生境因子進行分析,找出相關生境因子問題;然后以陜西洋縣儻水河下游生境修復為例,通過現場調研,在局地尺度上找出重要節點存在的具體生境問題,嘗試在不同空間尺度下運用風景園林學科的設計方法,對重要節點——河流生境因子進行生境修復,設計適宜度較高的朱鹮棲息地。
關鍵詞:朱鹮棲息地,生境修復,景觀設計,陜西洋縣
朱鹮是當今世界最瀕危、最珍稀的鳥類之一,被列入國家Ⅰ級保護動物、IUCN瀕危(E)物種名錄。1981年5月世界范圍內僅存7只朱鹮在陜西洋縣姚家溝被重新發現。經過社會各方的共同努力,目前野生朱鹮種群數量已超過3000只。在這一階段保護工作中,主要采取動物個體跟蹤保護的方式——建立個體檔案,大范圍設置環志、人工定點投食、跟蹤每一群體活動軌跡,力保每一個體成活率。隨著朱鹮數量逐步增多,其活動范圍逐步增大,此前跟蹤式保護方法已不能適應種群發展的新需求。因此,提高棲息地生態環境質量,修復受損的生態環境,規劃及設計適合朱鹮多種尺度的空間環境是朱鹮保護的下一階段目標。
1朱鹮瀕臨滅絕的主要原因
朱鹮曾廣泛分布于東亞地區,尤其是中國東北、西北、華東南及日本、朝鮮半島和俄羅斯一帶,20世紀初在世界范圍內朱鹮的分布和數量逐漸減少直至瀕危。朱鹮瀕臨滅絕與棲息地變化有著直接的關系,棲息地質量的高低直接影響著鳥類的地理分布、種群密度、繁殖成功率等[2]。人類發展與建設不斷侵蝕著野生動植物的棲息地,半個多世紀以來朱鹮棲息地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整體表現為:1)在區域城鄉尺度上,大規模的城鎮建設導致朱鹮生境斑塊之間的連通性及結合度減弱、生物跳板的數量減少、生物通道連續性缺失,影響朱鹮的遷移與活動,導致朱鹮行動受阻、種群日趨孤立。
2)在局地綠地尺度上,生境破碎化程度較高,平均斑塊面積減小,植物物種豐富度、斑塊密度不大,景觀異質性不高,破碎度指數趨高,影響朱鹮遺傳生物多樣性和生境斑塊均勻度。3)在生境斑塊尺度上,由于綠地、植物、水體、田地、樹林、河流等組成生境斑塊的面積縮小,生境因子質量下降、豐富度降低,影響朱鹮在生境斑塊內覓食、停歇、繁殖。
2陜西洋縣朱鹮活動規律與棲息地生境特征
朱鹮常年活動規律為:在海拔較高地區營巢,在海拔低的地方覓食、夜宿、過冬。盡管朱鹮逐漸演化成留鳥,但朱鹮目前仍保留著短距離遷徙的習性,即每年冬季活動向氣溫較高的低海拔地區轉移,繁殖季節再回到高海拔地區。因此朱鹮棲息地可分為繁殖區、越冬區和游蕩區[3]。繁殖區位于海拔840~1200m的丘陵淺山區。
2月—6月中旬,朱鹮在繁殖季節喜歡集群在繁殖區峪口的馬尾松、栓皮櫟、油松等樹木上營巢,巢樹高度平均在19m以上[4]。游蕩區位于海拔450~840m的漢江支流兩岸的河流平壩區。6月中旬—11月底,朱鹮遷移到漢江及其支流的沿岸地區開始游蕩生活。洋縣洋洲鎮的草壩、儻水河紙坊段河灘及漢江大橋橋頭西端河灘等地是朱鹮主要的夜棲地。越冬區位于繁殖區和游蕩區之間的平壩丘陵區。平壩丘陵區有呈塊狀分布的次生林及大面積的水田、旱地和草坡,河流水庫密布,是朱鹮越冬期主要的覓食區和夜宿地[5]。
3朱鹮棲息地整體生境問題分析
3.1棲息地整體生境地物構成
選取朱鹮3個時期9個重要的棲息地[6],從地理空間數據云網站購買洋縣2015年衛片,通過易康進行解譯,采用ENVI進行大氣矯正。對各種水田、水體濕地、農田、林帶等地物進行提取,利用遙感影像分析每個區域內各個地物面積占比,并根據王超[6]2014年統計的朱鹮數量和分布現狀情況,列成表格。
3.2生境問題分析
1)繁殖區生境問題。安豐村與花園村交通閉塞,人口稀少,沒有工業,農業粗放。朱鹮在繁殖期間遭受的人為干擾雖然相對較少,但從遙感地物分析得出這兩個區域水田面積較少,不能滿足朱鹮繁殖期對食物的要求。20世紀80年代初,大面積水田被改為旱田,由之前的200hm2一度減少到26.67hm2,這與朱鹮數量相對較少有直接關系。劉冬平等[7]認為在繁殖期朱鹮對水田的利用率顯著高于針闊混交林的利用率;馬志軍等[8]發現冬季朱鹮主要的覓食地是冬水田,旱田冬季留水是解決該問題的有效方法。
2)游蕩區生境問題。影響朱鹮游蕩期棲息地的主要限制因子是濕地因子(河流、淺灘和水庫)。通過地物對比發現閆溝河、雷草溝水庫區域內的水田、濕地生境因子占比較高,當地朱鹮數量也較多。后村的河流灘涂、濕地、水田、水庫等覓食地面積較小,景觀構成基本為農田的情況下,朱鹮數量最少。游蕩區內重要棲息地——漢江及支流周邊河流淺灘受人為破壞,城區段河流灘涂上人工垃圾廢料居多,河流駁岸硬化、河道渠化現象較為普遍,影響了朱鹮覓食。改善濕地因子生境質量是提高朱鹮數量的最佳方法。
4朱鹮棲息地生境修復設計——儻水河下游段
4.1具有典型修復意義的朱鹮棲息地選取
儻水河下游位于朱鹮繁殖期與游蕩區南北遷徙交匯點,該河段約8km長度。此流域緊鄰洋縣縣城北側,是兼顧生態修復功能和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最重要結合點。由于此區域景觀單元面積較大且連接成片,儻水河的修復有利于提高該斑塊景觀指數豐富度;有效連接河道兩側散落的中小型生境、增加該河道兩側破碎度指數,有利于景觀多樣性環境的形成,產生豐富多樣的覓食地生境。
儻水河下游生境修復對于改善朱鹮生境條件具有重要意義。實地調研結果顯示:生態園斑塊儻水河河流水體渠化現象嚴重,駁岸多為硬質,部分岸線較為平直,河水較深,缺乏適宜朱鹮覓食的淺水緩坡區域:在人為干擾較大的河段,整體河流生態功能退化,綠島、林地較少,空間開闊無遮擋,不利于朱鹮躲避天敵;偶見的成片經濟林卻物種單一、生物多樣性較低;大部分河段緊鄰主要交通道路,一部分緊鄰村莊聚落,干擾嚴重。
5結論與討論
本文選取儻水河為鳥類棲息地的生境修復對象,在不同空間尺度下分層次展開修復設計,得出以下3點修復設計手法:1)加強河流廊道景觀連接度,連通朱鹮關鍵棲息地主要控制點,沿途布置朱鹮生境生態跳島,構建完整的河流生境網絡。2)針對不同場地現狀問題和朱鹮的棲息需求,將其分為朱鹮夜棲的生境修復河段、朱鹮覓食生境修復河段,以及朱鹮觀賞景觀設計河段3個修復功能河段,并分別對其進行規劃設計。3)依據朱鹮覓食的行為習性,營建3種河流小生境斑塊類型,即漫灘小生境、淺水小生境和綠島小生境。
景觀設計論文范例:城市人工濕地規劃與生態景觀設計
本研究嘗試提出一種多學科、多角度探討野生動物保護的思路,利用風景園林學科生態實踐拓展朱鹮棲息生境保護與修復的方法。結合風景園林學科的規劃與設計方法進行動物棲息地生境修復與營造。但是本研究還處于初步階段,需進一步實踐反饋,不斷修正,逐步建立一個人鳥共生、自然和諧的美麗家園。
參考文獻
[1]張亞祖.發揮生態指示效應,開啟保護新征程[R].洋縣:陜西漢中朱鹮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2018.
[2]ADAMSCC.Theecologicalsuccessionofbirds[J].ScientificAmerican,1976,239(3):161-175.
[3]丁長青.朱鹮研究[M].上海:上?萍冀逃霭嫔,2004.
[4]劉冬平,丁長青,楚國忠.朱鹮的潛在繁殖地[J].動物學報,2006(1):11-20,235.
[5]丁長青,劉冬平.野生朱鹮保護研究進展[J].生物學通報,2007(3):1-5,63.
[6]王超,劉冬平,慶保平,等.野生朱鹮的種群數量和分布現狀[J].動物學雜志,2014(5):666-671.
[7]劉冬平,丁長青,楚國忠.朱鹮繁殖期的活動區和棲息地利用[J].動物學報,2003,49(6):755-763.
作者:趙紅斌1韓露露1佟昕1慶保平2段文斌2曾鍵文
轉載請注明來自發表學術論文網:http://www.cnzjbx.cn/jjlw/259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