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ress id="vfzrl"><nobr id="vfzrl"><progress id="vfzrl"></progress></nobr></address>
    <address id="vfzrl"></address>

    <address id="vfzrl"></address>

    <em id="vfzrl"><form id="vfzrl"><nobr id="vfzrl"></nobr></form></em><address id="vfzrl"></address>
    <address id="vfzrl"></address>

    <noframes id="vfzrl"><form id="vfzrl"><th id="vfzrl"></th></form><form id="vfzrl"><th id="vfzrl"><th id="vfzrl"></th></th></form>

    國內或國外 期刊或論文

    您當前的位置:發表學術論文網經濟論文》 商業信用融資的影響因素以及理論研究述評> 正文

    商業信用融資的影響因素以及理論研究述評

    所屬分類:經濟論文 閱讀次 時間:2021-06-10 10:31

    本文摘要:摘要:商業信用已成為企業日常經營活動中一個重要的融資渠道,商業信用融資規模和成本受內外部因素共同影響。內部因素主要包括企業自身資質實力、成立年限、財務經營狀況等,外部因素主要包括貨幣政策、市場化進程、產品市場競爭等。商業信用的理論研究主要

      摘要:商業信用已成為企業日常經營活動中一個重要的融資渠道,商業信用融資規模和成本受內外部因素共同影響。內部因素主要包括企業自身資質實力、成立年限、財務經營狀況等,外部因素主要包括貨幣政策、市場化進程、產品市場競爭等。商業信用的理論研究主要有經營性動機理論、信貸配給理論、融資比較優勢理論和再分配理論。

      關鍵詞:商業信用;商業信用融資;影響因素;理論研究;融資渠道

    商業信用融資

      商業信用融資實際上是交易雙方形成的債權關系和債務關系。由于商業信用具有手續少、易取得、負擔成本較低等優點,在企業的實際業務中應用相當廣泛,因此得到國內外很多學者的關注,同時也形成了不少的研究成果。就當前的研究文獻來看,商業信用融資主要從內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兩個方面進行分析。

      1商業信用融資的外部影響因素

      企業在使用商業信用和獲取融資的過程中,決策者會由于外部的環境變化而改變商業信用的使用行為,根據相關的研究資料,外部環境對于決策的影響主要來源于貨幣政策、金融危機、市場化進程、市場的競爭關系以及該行業的未來發展情況。

      一般而言,貨幣政策影響商業信用融資的主要方式是借貸渠道和貨幣渠道(Bernanke,1988;Hubbard,1995)。Atanasova和Wilson(2003)通過對面板數據的實證分析來檢驗貨幣政策、銀行借款和商業信用之間的關系,其得出的結論是在貨幣政策緊縮時,由于信貸受到了限制,資金供給的渠道減少,企業將會更加頻繁地使用商業信用進行融資。在貨幣政策放寬的過程中,資金供給的渠道變寬,使用商業信用進行融資的次數相對減少。饒品貴和姜國華(2013)研究表明,當貨幣政策緊縮時,民營上市公司比國有上市公司 更容易出現現金不足的情況,企業會進行商業信用融資來解決此類情況。

      袁衛秋等(2017)研究指出,企業在貨幣政策緊縮時比貨幣政策寬松時更可能采用商業信用來進行融資,以滿足自身資金的需要。金融危機作為宏觀經濟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商業信用有著深遠的影響。于歡(2016)研究表明,當發生金融危機時,企業會削減商業信用的供給,而且當企業越依賴銀行借款,這種情況表現得越明顯。Brandt和Li(2003)研究得出,在市場化進程較高的省份,商業信用往往會作為企業促進銷售的手段。包嬋靜等(2016)研究指出,在市場化進程越快的地方,民營企業規模越大,越能獲得更多的商業信用融資。張慶君和郭永光(2018)研究表明,市場化進程的提高會推進銀行的理財產品對商業信用再配置功能的作用。

      Fisman和Raturi(2004)研究指出,企業提供商業信用相比其他商業策略更能獲取競爭優勢,提升自身競爭力進而占據更多的市場份額。企業所處的市場環境競爭越激烈,行業內競爭者的競爭能力越強,企業就越愿意提供商業信用。陳運森和王汝花(2014)研究顯示,當企業所處行業內競爭十分激烈的情況下,商業信用的使用成本上升。龔光明和王心慧(2016)研究得出,會計信息的穩健性會因產品市場競爭程度的增強而提高,企業取得商業信用的成本也會因此降低。張鐵鑄和周紅(2009)研究指出,行業前景好會使得管理層對未來估計較為樂觀,企業更可能實施寬松的信用政策,提高了應收賬款水平,客戶可以獲得更多的商業信用。

      2商業信用融資的內部影響因素

      進行相關文獻梳理發現,會對商業信用產生影響的主要內部相關因素包括企業性質、企業所處市場地位、企業規模、資產狀況、成立時間、信譽水平、審計意見等。趙宇翔(2008)通過對多家企業實際樣本數據進行分析,建立了回歸模型,研究指出,國有性質的企業和非國有性質的企業在商業信用的依賴程度上不盡相同,主要表現為非國有企業更加依賴于商業信用融資獲取資金。此外,在非國有上市公司中更能體現出商業信用與銀行信用之間的互補性關系。

      而陽丹和赫然(2014)研究得出不同的結論,其認為商業信用的配置在不同企業之間也有所差異,國有產權性質的企業配置相對較高,而具有國有產權性質且上市的企業配置最高,一般的民營企業商業信用的配置相對較低。吳昊旻和邱霞(2019)研究發現,民營企業相對于大型國有性質的企業,其管理層人員的研究經歷和管理經驗存在明顯差異。國有性質的企業管理層人員研究經歷更為豐富,且其管理經驗普遍較多,而民營企業的管理人員在這兩方面有所不足。

      因此,豐富管理人員的研究經歷,提升管理經驗,是強化民營企業商業信用融資的有效方式。張新民等(2012)在研究中提出,市場地位的高低決定了競爭能力與議價能力的高低,簡單來說,市場地位越高代表該公司信用融資與競爭能力更加占據優勢。一般而言,市場地位越高的公司,因其本身規模較大等優勢促使企業的商業信用融資水平也更略勝一籌。公司的規模和商業信用的獲取有著一定的聯系。通過國內外的相關研究發現,規模較大的企業能夠更加輕易獲取商業信用;而規模較小的企業,能夠得到的商業對外擔保對農業上市公司商業信用的影響研究——基于金融生態環境和金融發展的調節效應信用更少,也就意味著在商業信用融資的過程中,規模較大的企業更具有優勢。

      Petersen和Rajan(1997)以美國近3500家小規模企業作為樣本進行研究得出結論,企業提供商業信用和企業規模有著顯著的負相關關系。譚偉強(2006)研究得出,企業規模大,在合作交易的過程中往往占據優勢地位,這使得大規模的企業能取得更多的商業信用優惠。而鐘田麗等(2006)研究得出不同的結論,認為企業規模與商業信用融資之間沒有顯著的相關關系。夏銀桂和程仲鳴(2009)研究指出,企業的商業信用使用情況與其債務在總資產中的占比呈顯著的反比關系,企業的經營情況較好時,使用商業信用融資更有優勢;若企業的經營情況較差時,使用商業信用獲得融資則不具備優勢。

      這表明商業信用的使用受企業自身經營狀況的影響,并且相比于金融借款,商業信用更具有融資優勢。國外學者Long等(1993)研究分析企業成立年限對商業信用的影響。結果發現,存續時間較長的企業由于自身在資本市場有相對良好的聲譽,從而使自己在交易過程中往往處于有利的一方,因此該企業容易獲取商業信用。但是目前也存在不同的觀點,劉康兵和夏寧(2011)就認為成立時間越早,企業越難獲得商業信用。信譽水平與企業商業信用之間存在密切的聯系。

      毛道維(2007)研究發現,每次與供應商交易過程中,如果企業能按照約定向供應商支付款項或者預付款項,這種企業屬于高信譽企業,其更能獲得供應商的信任,供應商對此類企業也會采取較為寬松的商業信用政策。而相對于信譽較差的企業,信譽好的企業更容易取得商業信用融資。劉翠英等(2017)研究發現,保留意見、無法表示意見和企業的商業信用融資能力顯著負向相關。唐彩霞和楊毅(2020)研究企業不同的審計意見類型與企業商業信用融資的關系。其研究顯示,企業取得會計師事務所發表的標準無保留意見會使企業獲得更多的商業信用,金融生態環境的優化也能提升企業信用融資水平。

      3商業信用理論研究

      20世紀60年代,商業信用開始成為學界的研究課題。Meltzer(1960)研究發現,將應付賬款的支付期限延后和提高應收賬款的金額是大規模的企業提供給小規模的企業商業信用支持的手段。學者通過研究商業信用,提出了一些理論,主要有經營性動機理論、信貸配給理論、融資比較優勢理論和再分配理論。商業信用的經營性動機理論主張企業將會使用時間差這一因素,把貨幣交換和商品交換時間進行分離。

      當貨幣交換提前時,對于買方來說,能夠有效減少交易的成本,當商品交換提前,對于賣方來說,能夠有效降低交易的成本并增加收入(Ferris,1981)。但是,由于資金交換的時間推后,導致在后續時間內存在著一定的財務風險。同時,為了提高產品的市場競爭能力,有效地提高產品的銷售效率,企業會通過降價這一形式來占據產品市場(Schwartz,1974)。

      Mian和Smith(1992)提出在商業信用管理政策的選擇時,企業會對不同的客戶采取不同的商業信用政策,從而達到隱形的價格差異,來促進企業利潤最大化。商業信用的信貸配給理論的觀點是在銀行不給企業借款的情形下,企業只有獲取商業信用代替銀行信用來進行短期融資。商業信用的成因主要是受到“信貸歧視”企業的融資需求。銀行等信貸機構對國有企業、私營企業的信貸政策差別對待,私營企業因為難以獲得銀行等金融機構的借款,轉而運用商業信用來替代銀行借貸以滿足自身融資需求(Allen等,2005)。運用商業信用進行融資是私營企業彌補資金缺口、滿足融資需求的重要手段(余明桂等,2010)。

      經濟師論文范例:商業銀行貸款信用風險管理研究

      4結語

      本文評述主要從兩個角度展開,即商業信用的影響因素研究和商業信用的理論研究。從商業信用的影響因素研究來看,主要分為外部因素和內部因素。影響商業信用的外部因素有貨幣政策、市場化進程、產品市場競爭等;影響商業信用的內部因素大致包括:企業自身資質實力、成立年限、財務經營狀況等。商業信用的理論研究主要有經營性動機理論、信貸配給理論、融資比較優勢理論和再分配理論。

      參考文獻

      [1]BerkmanH,ColeRA,FuLJ.Expropriationthroughloanguaranteestorelatedparties:EvidencefromChina[J].JournalofBanking,2009(01).

      [2]AtanasovaCV,WilsonN.Bankborrowingconstraintsandthedemandforbusinesscredit:evidencefrompaneldata[J].Managerial&DecisionEconomics,2003,24(07).

      [3]饒品貴,姜國華.貨幣政策對銀行信貸與商業信用互動關系影響研究[J].經濟研究,2013,48(01).

      作者:吳晨楊麗霞

    轉載請注明來自發表學術論文網:http://www.cnzjbx.cn/jjlw/27070.html

    五级黄18以上免费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