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ress id="vfzrl"><nobr id="vfzrl"><progress id="vfzrl"></progress></nobr></address>
    <address id="vfzrl"></address>

    <address id="vfzrl"></address>

    <em id="vfzrl"><form id="vfzrl"><nobr id="vfzrl"></nobr></form></em><address id="vfzrl"></address>
    <address id="vfzrl"></address>

    <noframes id="vfzrl"><form id="vfzrl"><th id="vfzrl"></th></form><form id="vfzrl"><th id="vfzrl"><th id="vfzrl"></th></th></form>

    國內或國外 期刊或論文

    您當前的位置:發表學術論文網經濟論文》 7個闊葉樹種在三亞荒坡地區造林的早期生長表現> 正文

    7個闊葉樹種在三亞荒坡地區造林的早期生長表現

    所屬分類:經濟論文 閱讀次 時間:2021-11-16 21:00

    本文摘要:摘要:應用生長監測法,比較研究了三亞荒坡地區7個闊葉樹種的早期生長表現。結果表明,造林2a后,海南菜豆樹(Radermacherahainanensis)、鐵刀木(Sennasiamea)、紅花天料木(Homaliumceylanicum)的成活率均在90%以上;海南菜豆樹和鐵刀木的苗高凈生長量較高,分別為1.95m

      摘要:應用生長監測法,比較研究了三亞荒坡地區7個闊葉樹種的早期生長表現。結果表明,造林2a后,海南菜豆樹(Radermacherahainanensis)、鐵刀木(Sennasiamea)、紅花天料木(Homaliumceylanicum)的成活率均在90%以上;海南菜豆樹和鐵刀木的苗高凈生長量較高,分別為1.95m和1.57m;油楠(Sindoraglabra)和嶺南山竹子(Garciniaob-longifolia)的苗高凈生長量較低;鐵刀木上徑率達96.67%,冠幅生長量最大,顯著高于其它樹種。聚類分析結果將7個樹種劃分為3類,成活率高和早期生長較快的海南菜豆樹和鐵刀木、紅花天料木聚為一類,嶺南山竹子、五月茶(An-tidesmabunius)和假蘋婆(Sterculialanceolata)聚為一類,油楠早期生長最慢聚為一類。

      關鍵詞:闊葉樹種;早期生長;生長速度;聚類

    植物養殖

      海南島是中國的熱帶寶島,森林資源豐富。海南島鄉土樹種皆為天然混交林樹種,其長勢旺盛、較高地與本地土壤氣候等條件相適應,經濟價值高。應用優良的鄉土樹種恢復和發展海南島熱帶雨林,可有效提高海南島林分質量,也可優化低效林的生態功能,促進林分的演替[1]。

      同時,應用鄉土樹種造林可以提高生物多樣性[2]。目前,研究者對海南鄉土樹種應用研究做了大量的工作[3-8],但關于鄉土樹種在三亞荒坡地區造林的早期生長表現尚未見報道。該研究采用實地調查法,對造林2a后鄉土樹種早期的成活率、生長表現進行調查,綜合評價其鄉土樹種的生長速度,為華南地區應用鄉土樹種營建高效人工混交林提供科學參考依據。

      1試驗地概況

      試驗地位于三亞市天涯區三亞市林業科學研究院(18°21′N,108°56′E)。三亞為熱帶海洋季風氣候,全年暖熱,雨量充沛,年日照時數為1750h~2650h,年平均氣溫26.5℃。試驗地原有植物已被破壞,被開墾為荒坡,造林前無喬灌木,僅零星分布雜草,土壤為輕壤土至磚紅壤土,土壤肥力低。

      2材料與方法

      2.1試驗材料

      試驗材料包括6個常綠樹種和1個落葉樹種,均為華南地區常見的鄉土樹種。供試苗木為1年生實生苗,苗高50cm~80cm,苗木均來自樂東尖峰苗圃。2.2造林及撫育措施試驗林于2019年4月造林,面積約1hm2。試驗地造林前為荒坡地,僅分布著雜草。造林前進行全面整地,種植穴規格為40cm×40cm×40cm,株行距為2m×2m。植穴原則上按照水平布設,上、下兩行植穴呈“品”字形分布,部分地段可根據實際情況局部位移,采取不規則式隨機布設。每穴施用2.3kg基肥(2kg農家肥+0.3kg復合肥),下半年和第2年分別撫育管理1次,每株施復合肥0.15kg。

      2.3測定方法分別于造林后6個月調查苗木造林存活率情況。2020年、2021年分別調查每個樹種的苗高、地徑、胸徑和冠幅等指標,每個樹種隨機測量30株。

      2.4數據分析數據分析采用Excel2010軟件;單因素方差、LSD多重比較和聚類分析均采用SPSS19.0軟件。

      3結果與分析

      3.1造林樹種的成活率比較造林6個月后,紅花天料木、海南菜豆樹、鐵刀木、五月茶和嶺南山竹子苗木成活率均為100%,油楠和假蘋婆成活率在90%以上;造林1a后,紅花天料木、海南菜豆樹和鐵刀木成活率為100%,其它樹種成活率在80%~95%之間;造林2a后,海南菜豆樹、鐵刀木、紅花天料木的成活率較高,在90%以上,油楠、假蘋婆、五月茶和嶺南山竹子成活率在75%~88%之間。

      3.2造林樹種的生長量比較

      3.2.1樹高凈生長量生長監測結果顯示,2a后造林樹種的苗高凈生長量存在較大的差異(圖2)。海南菜豆樹的苗高凈生長量最高,為1.95m;鐵刀木的苗高凈生長量次之,為1.57m;油楠和嶺南山竹子的苗高凈生長量較少。方差分析結果表明,海南菜豆樹的苗高凈生長量顯著高于其它樹種,鐵刀木的苗高凈生長量顯著高于五月茶、假蘋婆、紅花天料木等樹種。

      3.2.2胸徑年生長量造林2a后鐵刀木上徑率(DBH≥2cm)達96.67%;海南菜豆樹和紅花天料木次之;油楠上徑率最低,為13.33%。方差分析結果表明,鐵刀木、紅花天料木和海南菜豆樹的上徑率顯著高于其它樹種,假蘋婆和嶺南山竹子的上徑率顯著高于五月茶和油楠。

      3.2.3冠幅生長量造林2a后,鐵刀木的冠幅生長最快,顯著高于其它樹種。鐵刀木的冠幅生長量最大,為2.2m;海南菜豆樹冠幅生長量次之,為1.2m;嶺南山竹子的冠幅生長量最小。紅花天料木、油楠、假蘋婆、五月茶和嶺南山竹子的冠幅生長量低于1.0m。

      4結論與討論

      4.1結論

      海南菜豆樹等7個造林樹種在三亞荒坡生長適應性較強,成活率均在75%以上。造林2a后,海南菜豆樹和鐵刀木生長較快,適應性強,苗高凈生長量分別為1.95m和1.57m;紅花天料木、假蘋婆、嶺南山竹子、五月茶和油楠生長速度中等,早期的生長適應性較好。這些樹種均適宜三亞地區次生林改造、荒坡造林中應用。

      4.2討論

      麥有專等[9]研究表明,海南菜豆樹具有極強的萌芽能力和抗旱能力,苗木栽植成活率高,對海南氣候、土壤等條件具有很高的適應性。該研究結果顯示,造林2a后,海南菜豆樹的成活率可達95%,苗高生長量達1.95m。黃少峰和朱細儉[10]報道嶺南山竹子在華南地區生長表現良好,但在該研究中,嶺南山竹子的早期生長速度表現較慢,這與該樹種的生物學特性、生長環境等有關。該研究中的鐵刀木在三亞荒坡上的生長表現較好,2年生苗高凈生長量為1.57m,與其鐵刀木在漳州生長速度慢[11]。

      實地調查發現,造林早期的苗木成活率均較高,但在三亞地區雨季過后,白茅(Imperatacylindrica)等禾本科和一些藤本植物生長旺盛,對造林苗木的成活和生長存在一定的影響。因此,造林后期需要加強人工除草或撫育措施,避免雜草對目的樹種早期天然次生林后,在無人工干擾的條件下,經自然演替,其次生林分結構趨向復雜,林分的自然度也會逐步增加[18],物種數量會隨之增加,具備海南熱帶雨林演替早期的特征,樣地大小也應考慮這個因素。因此,從群落結構演替和物種多樣性的研究需要來看,樣地面積按2500m2設置也是符合對熱帶雨林次生林較長時期觀測要求的。

      參考文獻

      [1]SarrDA,HibbsDE,HustonMA.Ahierarchicalperspectiveofplantdiversity[J].QuarterlyReviewofBiology,2005,80(2):187-212.

      [2]Greig-SmithP.QuantitativePlantEcology[M].Seconded.London:Butterworths,1964:1-359.

      [3]ShimwellDW.DescriptionandClassificationofVegetation[M].London:SidgwickandJackson,1971:1-322.

      [4]Chapman,S.B.植物生態學的方法(陽含熙等譯)[M].科學出版社,1981:62-104.

      [5]王伯蓀,張志權,藍崇鈺,等.南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取樣技術研究[J].植物生態學與地植物學叢刊,1982,6(1):51-61.

      作者:蔡開朗,麥志通,陳偉玉,韋茂山,洪文君

    轉載請注明來自發表學術論文網:http://www.cnzjbx.cn/jjlw/28672.html

    五级黄18以上免费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