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摘 要 文章根據歐洲大學協會開展的針對科研評價的調查,了解歐洲大學的科研評價方法現狀與概貌,總結歐洲大學科研評價的特點,探討科研評價改革方面啟發。我國大學科研評價需要自上而下推動改革,擴大學術行為范圍與領域,采取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綜合評價方式。 關鍵詞
摘 要 文章根據歐洲大學協會開展的針對科研評價的調查,了解歐洲大學的科研評價方法現狀與概貌,總結歐洲大學科研評價的特點,探討科研評價改革方面啟發。我國大學科研評價需要自上而下推動改革,擴大學術行為范圍與領域,采取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綜合評價方式。
關鍵詞 科研評價 評價方法 歐洲大學協會
引言
評價體系是科研的指揮棒和風向標,建立合理的評價體系是營造良好科研生態的關鍵。近年我國政府頒布多項政策以改革科研評價體系問題,近期印發《關于破除科技評價中“唯論文”不良導向的若干措施(試行)》[1]、《關于規范高等學校 SCI 論文相關指標使用 樹立正確評價導向的若干意見》[2]、《關于提升高等學校專利質量促進轉化運用的若干意見》[3]等政策文件,要求破除“唯論文”“SCI 至上”的頑瘴痼疾,探索建立科學的評價體系,營造高校、科研院所良好的創新環境,加快提升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本文根據歐洲大學協會 (European University Association, EUA)發布的關于科研評價的報告《向開放科學過渡的科研評估》[4],了解歐洲大學的科研評價方法現狀與概貌,總結歐洲大學科研評價的特點,并結合近期國家層面推行的政策,提出幾點啟示與思考,以期為國內大學開展科研評價提供參考。
1 歐洲大學科研評價現狀
歐洲大學協會(European University Association,縮寫:EUA) 成立于 2001 年,代表 48 個歐洲國家的 850 多所大學和國家校長會議。在影響歐盟高等教育、研究和創新政策方面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5]。歐洲大學協會(EUA)通過大量翔實的調查,形成了《向開放科學過渡的科研評估——歐洲大學協會開放科學與開放獲取調查結果》,該報告首次綜合性調查了歐洲大學開展科研評價的方法與現狀,以及歐洲大學為何及如何重新審視與評估其科研評價行為。
此次調查的對象為歐洲大學,包括 EUA 成員及非 EUA 成員。調查由歐洲大學協會科學 2.0 與開放科學專家組 (EUA Expert Group Science 2.0/OpenScience)根據以往開放獲取調查問卷所設置,共 20 個問題,包括 3 個部分:①機構基本情況,包括所在機構名稱、機構性質、科研人員數量等;②歐洲大學科研評價方法的現狀。該部分根據大學科研評價的 3 個主要目的,從研究人員的招聘/晉升、學院/學部科研績效評估、機構內部科研經費分配三個方面調查歐洲大學的科研評價方法;③歐洲大學對科研評價方法的未來計劃,調查歐洲大學對科研評價方法的重新審視與思考。一個機構只收集一份問卷,共回收來自 32 個歐洲國家的 260 份有效問卷。通過提煉和總結報告關于科研評價的相關問題,能夠對歐洲大學的科研評價發展現狀有一個比較全面的了解。
1.1 歐洲大學的科研評價
主體調查顯示,58%的被調查機構在學校層面開展科研評價,32%的機構在院系層面開展科研評價,其余 10%只用在研究單位/部門開展與實施科研評價。但是,這些部門在開展科研評價的過程中并不是各自為政,而是相互合作與支持。82%的機構是由學術帶頭人或機構負責人制定與實施科研評價辦法,55%的機構由科研人員制定與實施科研評價辦法,44%的機構由研究部門的行政人員制定與實施科研評價辦法,而由圖書館員制定與實施科研評價辦法的機構較少,僅占 23%?傮w而言,歐洲大學積極開展科研評價體現在各個層面,不僅僅是學校與院系層面,還有學校內部相關機構或部門也積極參與科研評價,而校外機構如政府及基金資助機構對大學的科研評價也有影響。調查顯示,大部分被調查者認為其在研究人員的招聘或晉升的科研評價中具有自主性。
針對學院/學部科研績效評估目的的科研評價具有明顯的高度自主性,44%的被調查者認為具有高度自主性,39%的被調查者認為大部分情況下具有自主性,只有14%的被調查者認為具有一些自主性,3%的被調查者認為自主性低。而在針對機構內部科研經費分配的科研評價中,科研機構表現出更高的自主性,55%的被調查者認為具有高度自主性,35%的被調查者認為大部分情況下具有自主性。問卷還調查了影響機構制定與實施科研評價過程的外部因素。大多數機構指出其在制定與實施科研評價的過程中密切關注政府及基金資助機構的政策、大學排名等影響科研評價的外部因素。如英國很多大學的科研評價方法與行為就受到了政府發布的《研究卓越框架》的影響?傮w來看,盡管很多歐洲大學認為其在制定與實施科研評價過程中具有自主性,但其科研評價并不是孤立開展的,他們時刻關注政府及基金資助機構的政策、大學排名、競爭與創新研究環境等外部因素對科研評價的影響。
1.2 歐洲大學的科研評價對象
該部分調查歐洲大學在評價科研人員及其科研產出時通常將哪些著作或研究成果作為科研評價的對象。調查顯示,發表學術出版物、獲得科研基金(項目)是歐洲大學在評估科研人員時最看重的兩項學術行為,兩者的選擇比例均超過 75%。90%的回復者認為學術出版物“非常重要”(80%)或“重要”(10%);81%的回復者認為所獲得的科研基金(項目)“非常重要”(57%)或“重要”(24%)。選擇比例在 50-75% (認為“非常重要”或“重要”)的學術行為有:①科研影響力與知識轉化(如知識產權中的專利與許可),占 68%;②學術共同體內的研究合作(如合作出版物、學科內或跨學科研究、機構間合作),占 63%;③教學行為(占 63%);④跨界研究合作(如與私人企業、政府或其他非學術組織的合作),占 57%;⑤學術交流(如組織或參與學術會議),占 57%。選擇比例在 50%以下(認為“非常重要”或“重要”)的學術行為包括:①其他研究成果(如數據),占 48%;②導師行為(占 47%);③社會關系與學術成果轉化(如參與非學術團體、公民科學、科學交流等),占 45%;④開放科學與開放獲取(占 38%)。
1.3 歐洲大學的科研評價方法
1.3.1 針對科研人員及其科研產出的評價方法該部分調查歐洲大學評價科研人員及其科研產出時通常使用哪些評估方法。調查顯示,大部分機構采取定性(如同行評議)與定量(如基于期刊及使用的指標、替代計量等)相結合的方法評估科研人員及其科研產出。
1.3.2 歐洲大學針對學院/學部科研績效的科研評價方法調查顯示,歐洲大學采取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方法評估學院/學部科研績效。與評價科研人員及其科研產出時的方法相比,對學院/學部科研績效的評價方法更加廣泛,包括如在讀博士的數量或畢業的博士數量。此外,自我評估報告也是各大學針對學院/學部科研績效所通常采用的評價方法,通常由內部評委以大學的發展規劃為參照指標開展評估,而政府及基金資助機構的資助等因素及指標也偶爾會被納入評價項目中。
1.3.3 歐洲大學針對科研經費分配的科研評價方法歐洲大學對科研經費分配的評價通常由臨時的評委會或固定的組織執行,采取的評價方法通常與針對科研人員及其科研產出、學院/學部科研績效的評價方法緊密相關?傮w而言,歐洲大學在評價科研人員及其科研產出時采用的主要評價方法具有明顯的區分度,非常明確地區分出重要的及不重要的評價方法。大部分歐洲大學認為定量的出版物指標和定性的同行評議比較重要,而開放科學與開放獲取指標、替代計量指標、學術關注度與吸引力的指標是其不太采用的指標。
1.4 歐洲大學的科研評價指標
通過 EUA 的調查,可以看到針對出版物、學術共同體內的研究合作、學術關注度與吸引力、替代計量指標等對象的不同評價指標,有著不同的選擇比例。除上表所示的評價對象之外,針對開放科學與開放獲取的評價指標、針對科研影響力與學術成果轉化的評價指標在受訪者中還未得到廣泛的應用。針對開放科學與開放獲取指標,目前歐洲大學主要關注學術出版物的開放獲取,較少關注科研數據。但總體來看,對開放科學與開放獲取的評價還未廣泛納入評價體系中。盡管有的機構在自我評估報告或者在出版物評價中提及開放科學與開放獲取指標,但仍未在機構層面監督開放科學與開放獲取的程度。針對科研影響力與學術成果轉化指標,受訪者反饋,通常由技術轉移部門來管理機構的科研影響力與學術成果轉化。關于具體采用的指標,大多回復通過學術出版物的影響力來評價科研影響力,如期刊影響因子、H 指數等。
此外,也會考察專利數量、許可數量、參與商業活動、在社會與文化領域產生的效用等指標。不過,很多受訪者反饋稱不知如何在機構層面監管學術成果轉化,但在針對科研人員個人的科研評價中,仍會考慮學術成果轉化的相關指標?傮w來看,歐洲大學針對科研人員及其科研產出的評價都會選擇一定的指標,大部分仍主要基于學術出版物的定量評估,如期刊影響因子及 H 指數等;此外,定性的同行評議也是其采用的重要評價方法。其他評價方法與指標(如開放科學與開放獲取指標)的應用并不普遍,或僅在評價科研人員個人的層面上使用,而并未在整個機構層面廣泛應用。
2 歐洲大學對現有科研評價的審視與變革
該部分調查針對歐洲大學為何及如何審視其現有的科研評價。首先調查了現有政策與指南對準確、透明、負責任的科研評價行為的影響;其次調查了科研評價的未來發展方向;最后分析了大學重新審視科研評價并進行變革的原因及存在的困難與挑戰等。
2.1 歐洲大學科研評價
變革的動因被調查者反饋,外部壓力與內部因素是驅動科研評價變革的主要原因。很多歐洲大學意識到政府、資助機構、大學所處的常規制度與資助框架、競爭性科研與創新等外部環境因素對大學科研評價的影響。而內部的驅動力主要體現在為實現機構的各種目標,如改善研究環境以吸引或支持科研人員、提高科研產出的社會影響力等。而要實現這些目標,現有的主要依賴出版物評價指標的科研評價方法的缺陷開始突顯。這種矛盾,正成為大學、機構推動科研評價方法變革的強大內驅力。調查中在“科研評價行為受什么政策影響最深”的問題中設置了《舊金山科研評估宣言》 (San Francisco Declaration on Research Assessment, DORA) [5]、《萊頓宣言》(TheLeiden Manifesto for Research Metrics)[6]及《計量指標浪潮報告》[7]等選項,但是選擇這些由科研學協會或團體倡議的政策與指南的比例較少,其中 15%的被調查者選擇《舊金山科研評估宣言》,15%的被調查者選擇《萊頓宣言》,7%選擇《計量指標浪潮報告》。大部分(39%)選擇的是“其他”政策與指南,其中接近一半的大學受到政府政策的影響。這與“制定與實施科研評價過程的自主性”部分的調查結果具有一致性。35%的被調查者使用其他大學的模式作為其科研評價方法,只有 19%的被調查者認為其科研評價行為不受現有政策與指南的影響,而是根據自身需要制定與實施科研評價方法與過程。由此可見,政府或科研資助機構的科研評價政策對歐洲大學的科研評價變革產生的影響力最大。
2.2 歐洲大學科研評價變革的困難與挑戰
在上述調查中,46%的被調查者反饋科研評價改革的復雜性是科研評價方法變革存在的主要困難之一。這里所提到的復雜性包括不同國家的實際情況不同、不同學科的發展情況不同等各種復雜的因素。選擇比例超過 30%的困難與挑戰包括:機構缺乏能力(如員工技能、組織機構支持等,占 38%);來自科研人員對科研評價方法改革的阻礙(占 33%);改革帶來的成本增長(如對有技能的員工的需求、組織結構的調整等,占 33%);對科研評價方法改革意識的不足(占 31%)。以上困難與挑戰大多來自于機構內部。選擇比例在 20—30%之間的困難與挑戰包括:缺乏外部的激勵政策或措施(如國家/地區政府、基金資助機構的激勵,占 29%);與國家或國際主流的評價方法保持一致(占26%);缺乏實際證據證明對科研評價方法進行變革能帶來實際的利益 (占 21%)。選擇比例低于 20%的困難與挑戰包括:機構內相關部門/人員缺乏合作(占 19%);受國家/地區政策限制而缺乏機構自主性(占 19%);來自學術領導層對科研評價方法改革的阻礙(占 10%);受資助機構政策限制而缺乏機構自主性(占 9%)。
2.3 歐洲大學科研評價的未來發展方向
大部分被調查者正在思考與重新審視科研評價的未來發展方向。很多歐洲大學指出其未來將考慮將更廣泛的學術行為納入評價體系中來。學術出版物及獲得外部科研資助仍是未來科研評價的重點評估領域,但很多在“大學在評價科研人員及其科研產出時最看重的學術行為”所提及的學術行為也是未來的重點。學術影響力與學術成果轉化、開放科學與開放獲取程度也是未來的評價重點領域。思考與重新審視科研評價方法的未來發展方向,目的是充分利用定性與定量結合的評價方法,推動科研評價更加準確、透明、負責任。但是,各大學發展的方向并非一致,盡管大部分歐洲大學都在努力推動科研評價更加準確、透明、負責任,部分被調查者仍舊表示未來在評估科研人員及其科研產出時將更注重出版物相關的評價指標(如期刊影響因子),這似乎正朝著與更加準確、透明、負責任的科研評價的相反方向發展。
3 歐洲大學的科研評價現狀
對國內大學改革科研評價的啟示通過上文不難看出,歐洲大學和國內大學在科研評價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問題,都需要通過改革來實現更為科學合理的科研評價。而 EUA 調查呈現的歐洲大學的科研評價現狀也反映出了改革需解決的痛點和需要面對的挑戰,歐洲大學也在努力探索科研評價方法的變革與創新,其存在的一些問題同樣值得國內大學反思與總結;谶@樣的啟示,筆者提出了關于國內大學科研評價改革的一些建議。
3.1 國內大學的科研評價
改革要靠措施自上而下推動EUA 調查報告顯示,雖然歐洲大學科研評價方法變革的阻礙因素更多來自機構內部,如機構能力、研究人員對科研評價變革的阻礙、改革帶來的成本增長、對科研評價方法改革意識的不足等。但是缺乏外部的激勵政策或措施、與國家或國際主流的評價方法保持一致、缺乏實際證據證明對科研評價方法進行變革能帶來實際的利益這三大外因也成為阻礙改革的因素。雖然我們常說內因起主導作用,但是試想如果外部環境一直不發生變化,那么那些原有的科研評價方式的既得利益者和那些并不確定“科研評價方法進行變革能帶來實際利益”的觀望者哪里有動力去從內部推動變革?他們只會繼續待在舒適圈里,而不愿承擔改革的成本。國內大學的科研評價改革同樣存在以上問題,改革存在的內部阻力是相同的,想指望自下而上式的自發改革是不現實的。要改革就必須依靠我們國家特有的制度優勢,自上而下,全國一盤棋地依靠政策措施、經濟措施來強力推動,改變缺乏激勵政策、缺乏一致性、缺乏示范效應的外部環境。
為改革制定全國一致的激勵措施,并盡可能樹立一些典型示范,讓觀望者能夠看到變革帶來的實際效益,再進一步推開實施。如歐洲資助機構協會歐洲科學組織(Science Europe)在 2018 年 9 月啟動開放獲取 PlanS 計劃,聯合各資助機構探討科研評價與開放科學,簽署該計劃的組織將要求科研人員將其資助的研究成果公開獲取,同時變革傳統基于期刊評價的導向,采用《舊金山科研評估宣言》鼓勵科研人員開放共享科研成果[16]。英國政府的大學與科學部長 DavidWilletts 聯合各重要利益相關者重新審視計量指標在科研評價中的作用,最終形成《計量指標浪潮報告》并提出一系列參考措施。該項舉措最終匯集研究資助機構、大學等利益相關者舉辦“負責任研究指標論壇”[17],合作推動負責任的使用計量指標。再如近期國內推行的“破四唯”、“破五唯”、“破除 SCI 論文至上”等改革措施的出臺也是我國政府自上而下推動的結果。
3.2 國內大學的科研評價改革需要
擴大學術行為范圍與領域研究出版物及獲得外部科研基金(項目)仍是目前歐洲大學在評估科研人員時最看重的兩項學術行為與領域,其次是研究影響與知識轉化、研究合作,而其他一些學術行為,如其他研究成果(如數據)、社會關系與學術成果轉化、開放科學與開放獲取等領域則應用不多,并未普遍納入科研評價的范疇。這也是國內科研評價改革需要重視的方向和領域。吸取歐洲的經驗,國內未來亟需擴大學術行為范圍與領域。除將研究出版物及獲得外部科研基金(項目)作為主要評價對象外,隨著科研產出成果的多元化,國內大學需要探索建立多元化的科研成果評價體系,將研究數據、專利、軟件與工具、視頻、學術博客文章等各類研究成果納入科研評價范疇,并根據不同的成果類型的特點設置合理的評價指標。
近年來我國政府發布的《科學數據引用》國家標準 (2017.12.29)、《科學數據管理辦法》(2018.1.23)、《關于破除科技評價中“唯論文”不良導向的若干措施(試行)》、《關于規范高等學校 SCI 論文相關指標使用樹立正確評價導向的若干意見》、《關于提升高等學校專利質量促進轉化運用的若干意見》等政策文件從一定層面倡導建立包含論文、專利、研究數據等多元化科研成果在內的評價體系,承認研究成果的多樣化及其價值,以建立全面客觀的評價體系,避免過度依賴以論文及其期刊載體為主要的評價方法。未來,針對論文,需要摒棄“以刊評文”,重點評價論文的創新水平和科學價值、社會影響力與學術成果轉化;針對專利,需要重點考察其知識轉化力度;針對開放數據與開放出版物,考察其開放獲取程度等方面,最終實現對科研人員的綜合全方位評價。
3.3 國內大學的科研評價需要
實行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綜合評價方式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綜合評價方式是未來科學評價的發展方向。當前不僅國內大學,歐洲大學同樣存在以出版物數量及引用次數為主的定量評價、以刊代文評價所帶來的問題,因此其也在尋求變革,探索定量評價和定性評價相結合的綜合評價方法。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以各研究協會/組織為主體提出的倡議,如《舊金山科研評估宣言》、《萊頓宣言》等。不少大學也開始提出一些創新的做法,如英國巴斯大學在發布了《科研評估與管理原則》[18],致力于將定性的同行評議與定量評價方法相結合。比利時根特大學發布《科研評價愿景聲明》,提出八項原則指導科研人員招聘與職業晉升評價,改變以往僅注重定量評價的模式,開始注重人才培養與發展,從更廣泛角度評價科研人員[19]。國內也看到了單純依賴定量評價的弊端,開始越來越重視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綜合評價方式。
近期我國政府發布的多項政策目的也是規范各類評價工作中論文相關定量指標的使用,鼓勵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綜合評價方式,探索建立科學的評價體系。為進一步規范各類評價工作中以論文為基礎的簡單量化評價,需要建立健全分類評價體系,根據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科研的特點,確定不同的評價目標、內容和標準,分類指導、分類考評,如針對基礎研究、應用研究、科技產業化等不同類型科研活動的特點,明確相應的評價標準。同時需要完善學術同行評價,同行評議是由從事該領域或接近該領域的專家來評定一項研究工作的學術水平或重要性的一種方法,是國內外公認的較為合理的科研評價制度。但同行評議的功能、程序、環節還存在諸多亟待完善之處,需要規范評價流程,嚴格把關同行評價專家信譽度,明確專家責任,消除評價過程中的不公平因素。
4 結語
歐洲大學協會《向開放科學過渡的科研評估——歐洲大學協會開放科學與開放獲取調查結果》這一調查報告非常詳盡地為我們展示了歐洲大學科研評價的現狀、概貌與特點。通過對報告的分析,有助于我國大學機構重新審視科研評價方法,支撐科研人員重新思考其學術出版與傳播行為,并引發圖書館對其科研評價服務的思考。相信未來在政府、科研資助機構、大學、研究人員及圖書館等多方共同合作下,國內大學科研評價工作將不斷改進和完善,崇尚學術、追求卓越的學術生態環境將指日可待。
參考文獻:
[1]HULTENCR,BENNATHANE,SRINIVASANS.Infrastructure,externalities,andeconomicdevelopment:astudyoftheIndianmanufacturingindustry[J].TheWorldBankEconomicReview,2006,20(2):291-308.
[2] ANDERSON M L.Subways,strikes,andslowdowns:theimpactsofpublictransitontrafficcongestion[J].AmericanEconomicReview,2014,104(9):2763-2796.
[3] 侯新爍.高鐵與消費:刺激效應還是抑制效應?:來自中國城市分級的證據[J].消費經濟,2019,35(1):13-24.HOU Xinshuo.High-speedrailandconsumption:stimulativeeffectorinhibitoryeffect?:EvidencefromcityclassificationinChina[J].ConsumerEconomics,2019,35(1):13-24.
[4] 李濤,胡菁芯,冉光和.基礎設施投資與居民消費的結構效應研究[J].經濟學家,2020(11):93-106.LITao,HUJingxin,RANGuanghe.Researchonthestructuraleffectofinfrastructureinvestmentandhouseholdconsumption[J].Economist,2020(11):93-106.
[5] 蔡文迪,吳宗法.高鐵開通影響下中國城市消費差異分析[J].統計與決策,2021,37(5):81-85.CAIWendi,WUZongfa.AnalysisofChina’surbanconsumptiondifferenceundertheinfluenceoftheopeningofhighspeedrailway[J].Statistics& Decision,2021,37(5):81-85.
[6] CHENBK,YAO Y.Thecursedvirtue:governmentinfrastructuralinvestmentandhouseholdconsumptioninChineseprovinces[J].OxfordBulletinofEconomicsandStatistics,2011,73(6):856-877.
作者:諶中偉
轉載請注明來自發表學術論文網:http://www.cnzjbx.cn/jjlw/302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