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摘要:高職教育是一個系統的供需工程,高職教育供應鏈的管理與運行狀態,決定著高職教育的效率與效益。隨著我國高職教育的快速發展和經濟社會日新月異的變化,高職教育供應鏈低效、滯后、供需對接不準確、協同性不足等問題日益顯露,文章對高職教育供應鏈的模型進行了重
摘要:高職教育是一個系統的供需工程,高職教育供應鏈的管理與運行狀態,決定著高職教育的效率與效益。隨著我國高職教育的快速發展和經濟社會日新月異的變化,高職教育供應鏈低效、滯后、供需對接不準確、協同性不足等問題日益顯露,文章對高職教育供應鏈的模型進行了重構,并提出了重視環境、加強流程管理、加強高職院校管理的規范化、建立戰略合作伙伴關系和提升供應鏈敏捷性等五項供應鏈優化措施。
關鍵詞:高職教育;供應鏈;快速高效
自20世紀80年代供應鏈概念被提出來后,供應鏈管理作為現代先進企業管理技術,被日益廣泛地應用到各類組織中,越來越多的管理學家認為,未來的市場競爭中將不再是單個企業之間的競爭,而是供應鏈與供應鏈之間的競爭。競爭與合作存在于任何組織之間,高職院校也不例外。高職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其與產業實際緊密合作、協同運作的過程,實際上就是一個對高職教育供應鏈上的資源進行有效整合的供需過程,整個鏈條的運行狀態,決定著高職教育的效率與效益。因此,對高職教育供應鏈進行研究將有助于對高職教育進行創新,也有助于形成我國高職教育的特色,提升我國高職教育的競爭優勢。
一、高職教育供應鏈的內涵
供應鏈管理是圍繞核心企業,通過對供應鏈上相關節點企業的資源整合、優化,降低供應鏈的整體成本,增強供應鏈的整體效能和競爭力,提升客戶滿意度,實現企業的長效發展。[1]供應鏈源自于現代管理學之父彼得·F·德魯克提出的“經濟鏈”,后20世紀80年代邁克爾·波特提出“價值鏈”概念,并最終演變為“供應鏈”。供應鏈管理思想在制造業和零售業有很多成功的管理實踐案例,后逐漸延伸到公共衛生、服務業、公益事業等非盈利組織的管理實踐中,在教育行業的研究與實踐應用近些年才出現。
根據供應鏈的內涵和高職教育的特性,高職教育供應鏈可定義為:圍繞辦學主體(學;蚱髽I)為核心,通過對信息流、人才流、物流、資金流和知識流的控制,從招生開始到人才培養,最后滿足社會人才需求的整個過程,將需要受教育的群體、高職院校招生、高職院校教學、人才供給、本科院校、人才市場和社會需求組織等連成一個整體的功能網鏈結構模式。通過對供應鏈各節點的資源和信息整合、共享,快速精準地滿足社會對人才和知識服務的需求,進而提升高職教育的核心競爭力。
二、對高職教育供應鏈的研究現狀
在國外,O’BrienEM和DeansKR第一次將供應鏈管理與高等教育結合,探討將工業模式的供應鏈應用到高等教育,實現雇主、學生、大學職員、學校和學院的協同工作,發揮學生和雇主在大學決策和規劃中的作用。[2]
在國內,我國對高等教育供應鏈尤其是高職教育供應鏈的研究并不多,在知網公開可查的論文僅有不到100篇,主要是圍繞高職教育供應鏈的結構特性、供應鏈的構建以及供應鏈下的中高職銜接、人才培養模式、校企合作模式、畢業生就業模式以及 高職教育機制改革、核心競爭力評價體系等主題進行研究。2004年,馬永紅等在國內首次對高等教育供應鏈管理進行了研究,對高等教育與一般企業供應鏈形態的共性和自身特殊性進行了研究,認為高等教育供應鏈由“有接受高等教育需求的群體→高校的招生、選拔生源→高校對學生的知識與技能培訓→就業→接受高校畢業生的群體”等5個節點組成,提出了高等教育目標與需求的動態性和多樣性、目標的前瞻性、生產過程的不可逆性和目標的可延續性等特點,并構建了高等教育供應鏈的平行和多鏈結構模型。[3]
之后,如勾四清(2005)對高職院校教育供應鏈的結構進行了分析;徐斌華(2008)從供應鏈管理的角度,構建了政府、學校、企業三維一體化的高職教育模型,分析、探討了目前高職教育的招生、教學和就業等工作存在的問題,提出了改革高職教育的措施。
李智勇(2010)在供應鏈管理的模式下對高職教育運行機制進行了創新研究;桑雷和馬蕾(2012)用供應鏈的思想描述高職教育從生源選拔到人才培養再到畢業生就業的全過程,反映高職教育的供需過程;林景良等人(2012)從優化職業教育供應鏈的角度,提出了市場導向、多元化、強化中高職銜接、發揮高職供應鏈作用等提高廣東職業教育集團效益的措施;陳江等人(2015)對高職教育供應鏈進行了再審視;鈕小靜等(2016)借助供應鏈的協同性、柔性等理念,對高職人才培養模式進行了創新研究,周媛(2017)對高職教育實施供應鏈管理的模式進行了研究。
這些文獻從供應鏈管理的視角對高職院校教育教學的相關內容進行了研究,不但豐富了職業教育理論,而且對高職院校的管理決策實踐也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但目前來看,運用供應鏈理念對高職院校的單項業務進行改革研究的較多,而對高職教育供應鏈的結構模式及優化措施研究的較少,借助高職教育供應鏈對高職教育的持續競爭優勢進行系統分析和實證的研究較少。
三、高職教育供應鏈的理論模型
通過對我國高職教育供應鏈的研究分析,結合我國高職教育的發展現狀和經濟轉型升級的趨勢,借鑒供應鏈最新理念和國際上職業教育的先進理念,我國高職教育理想供應鏈應該是既能進行大規模的批量化“生產”,又能夠很好地適應定制化、小批量和高頻率的市場發展趨勢,具備良好柔性和敏捷性的供應鏈體系。這就要求高職教育供應鏈應真正以滿足經濟社會需求為根本驅動力,使作為核心節點的高職院校能夠實現與供給端和需求端的互通互聯、協同運行,通過推拉結合的運行模式,借助國家最新的高職教育政策,實現高職教育供應鏈的高效運行。
(一)高職教育供應鏈的初期研究模型
在研究初期,研究者主要是將供應鏈管理理念從工業領域仿照帶入高職教育領域進行研究,高職教育供應鏈的模型主要是仿照工業流水線模型進行構建,該模型展示了工業生產供應鏈和高職教育供應鏈的相通之處,二者都包含了類似生產流程的供應鏈節點,高職教育供應鏈的“生源-招生-培養-就業-社會”節點,對應著工業生產供應鏈的“供應-采購-生產-銷售-終端消費”等供應鏈節點,生產流程也基本類似。因此,該模型存在著較高的科學性。
但其雖然保留了人才培養流程的合理內核,卻把學生視同無意識的工業產品進行加工,隨著高職教育的發展,產教融合、校企合作進一步深化,高職院校的功能得到擴展,工業流水線式的人才培養供應鏈已不能準確詮釋高職人才培養工作,這一單鏈結構也無法涵蓋高職教育的全部信息。另外,伴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智慧”“敏捷”等代表新型競爭優勢的供應鏈理念也已出現,在我國產業轉型升級的大環境下,質量也被提升到了更高的戰略位置,個性化定制、小品種和高頻率的生產模式日益盛行。因此,為更好地對接產業、服務社會,需要結合高職教育的最新發展態勢,有必要對高職教育供應鏈進行重構。
(二)對高職教育供應鏈模型的重構
1.對高職教育供應鏈的重構,需要解決以下幾個關鍵問題
(1)受教育者的角色復雜性問題。受教育者包括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學生以及接受短期培訓項目的在職人員等。在高職教育供應鏈中,首先,學生是類似于企業生產供應鏈中的“受加工對象”,學校按照人才培養計劃對其進行教育培養直至就業;其次,學生又是高職教育的“客戶”(此角色和接受短期培訓項目的在職人員類似),學生作為有思想的個體,不是純粹被動地“被加工”,而是根據自己的職業目標、興趣偏好和自身素養等,自主選擇專業和受教育的內容等,此時,高職院校傳授的知識、技能、人才培養模式、發展理念等又成為“產品”;再次,學生也會作為主體參與到高職院校的教科研、社會服務等活動中,對外提供服務產品,此時學生和高職院校一起,又成為了服務的“供應商”。
最后,隨著“大眾創新、萬眾創業”時代的到來,學生創業成功后,又會成為高職教育供應鏈的終端客戶,帶動就業,消費服務等。因此,學生的多重角色必然導致供應鏈中的“沖突”問題,如學生的非理性選擇和自身成長成才需求的沖突、學生和學校在缺乏協調下各自片面追求利益最大化導致的雙重邊際化等,因此需要合理的人才培養供應鏈結構和協調機制,使學生的多重角色和高職院校的教育教學意圖能夠協調一致,實現“帕累托最優”。
(2)高職院校的多重功能問題。高職院校主要功能是人才培養,但科研、社會服務以及文化傳承等也是其重要功能。因此,高職教育供應鏈結構中除了人才培養供應鏈外,必然還包含科研鏈和社會服務鏈等形成多鏈結構。高職院校的科研功能是以科技研發、成果轉化等方式服務社會,和其他社會服務功能存在類似于社會服務機構的業務環節和流程,所以高職教育的科研鏈和社會服務鏈可以合并為服務供應鏈。
(3)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問題。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職業教育的基本形態,也是打造中國特色職業教育體系的必由之路,目前我國校企協同育人格局已基本形成。高職教育供應鏈下游的就業單位、自主創業、本科院校、技術服務、其他合作伙伴、職教機構等,均可按照供應鏈的理念進行資源整合與信息共享。
(4)高職教育的“產品包”創新問題。高職院校在履行自身職能的過程中,會不斷融合多種資源,推進辦學理念、模式、內容和方法等在理論和實踐上的創新,形成自身的特色,這些創新成果,又會作為“產品組合”供給其他高職教育的研究者和實踐者借鑒和采用,此時又構成了新的供應鏈條。馬永紅稱這些“產品組合”為“教育包”,在此稍作更改為“產品包”。在高職教育供應鏈中,高職院校的各種功能,均要通過這個“產品包”進行加工后,向供應鏈下游輸出人才和服務等,助推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同時也會促進“產品包”的自身不斷創新發展。
2.重構后的高職教育供應鏈具備的優點
一是考慮了信息管理問題,融入了信息技術;二是涵蓋了人才培養供應鏈的全流程,除考慮了就業、升學等傳統的人才走向外,還增加了創業問題,融入了高職教育的終身教育問題;三是除了人才培養外,還涵蓋了科研、培訓等社會服務功能以及文化傳播功能,共同構成高職教育的“產品包”,服務于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
四是體現了多元融合的高職教育新理念,除了校企合作雙方外,還將生源及其家庭、生源所在學校、就業單位(本科、創業企業)、行業/企業協會、政府、媒體和其他職教機構等組織作為節點,納入高職教育供應鏈;五是體現了高職院校以人才培養為核心功能的理念,高職教育供應鏈這個“大鏈”中包含了人才培養供應鏈、科研供應鏈、社會服務供應鏈和文化傳播供應鏈等諸多“小鏈”,這些“小鏈”共同以“受教育人群”為核心在供應鏈上形成回路,使科研和社會服務成果等反作用于“受教育人群”,保證了人才培養質量的提升。
四、高職教育供應鏈管理實施中存在的障礙
(一)對供應鏈管理理念了解不足
供應鏈管理理論雖然已經正式提出20多年的時間,但在企業管理界仍然較新,在高職院校管理中的了解和應用就更少了。因此,難以在高職教育的運行過程中,系統化推進實施。
(二)合作與協同不足
供應鏈作為“橫向一體化”的運作模式,效率和效益是建立在合作伙伴的緊密合作和協同運營基礎上的,合作伙伴協同不足,會導致供應鏈無法對市場需求做出快速有效的反應。目前,高職教育領域的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等人才培養模式已深入人心,百花齊放中涌現出多種各具特色的合作模式,已形成了少量有代表性的合作與協同辦學模式, 如“職教集團”等“集合式”合作模式,還有校企合作開班、校企合作授課與編訂教材等“單一化”的合作模式,有效提升了人才培養質量,一定程度上吻合了供應鏈協同運營的需求,但合作與協同的程度較淺,且僅限于校企雙方,范圍較窄,需要進一步加深、拓寬。
如,在人才培養方面,大多高職院校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往往是以專業負責人為主的專業教師根據自身對市場的了解和預測進行設計,在制定、論證和實施方面,均缺乏企業方的信息共享、協同和參與,極易出現與經濟社會需求脫節的現象,據此培養的畢業生在幾年后進入市場時,極有可能出現“過時”問題。
(三)決策分散化,信息共享程度低供應鏈各節點采取分散式決策模式,各自追求自身利潤最大化,導致整個供應鏈績效低下,不能實現帕累托最優。[4]另外,目前高職教育供應鏈的信息管理,也處于相對不均衡的狀態,信息共享機制、信任機制缺失,以及相關信息化建設不到位等問題的存在導致信息共享程度低,[5]使高職院校無法及時準確地掌握環境變化信息,給發展決策,帶來不利影響。
(四)節點的管控模式需要進一步規范高職院校作為高職教育供應鏈的“鏈主”,其體制機制、管控模式以及部門設置、工作作風等也會極大地影響供應鏈的運行效率。從組織結構上來講,目前高職院校采用“直線職能制”結構的居多,采用類似于“事業部制”的院系兩級架構模式的居少。在前些年高職院校規?焖倥蛎浀“粗放式”發展時期,相當一部分高職院校的全日制在校學生規模都達到了10000人以上,規模的快速擴大需要及時匹配合適的組織結構,才能避免組織管控乏力的問題。另外,高職院校的部門設置和職責劃分,也需要在供應鏈的視角下進行改革,使流程重組后的業務流能夠適應整個供應鏈的對接需求。
五、高職教育供應鏈的優化措施
(一)高度重視環境因素任何組織的發展決策,都是以環境條件為依據。高職教育供應鏈向社會提供的“產品包”,必須能夠滿足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才有存在的必要。因此,作為鏈主的高職院校,必須高度重視對環境的把握、分析和預測,及時調整供應鏈的相關業務。要及時根據環境的變化趨勢,把握社會新需求,及時重構與優化高職教育供應鏈,實現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的“無縫對接”,在創新中不斷提升競爭力,實現可持續發展。
(二)加強供應鏈的流程管理
1.在供應鏈入口加強前向延伸和品牌推廣人才培養是高職院校最核心的工作,因此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無疑會大力提升高職院校的核心競爭力。因此,高職院校應主動出擊,放眼供應鏈全流程實施全面質量管理,從供應鏈的入口開始重視質量工作,將招生工作向前延伸到生源所在地,加強學校的品牌推廣,提升學校影響力。另外,隨著我國高職招生工作改革,招生方式和招生渠道日益擴大,自主招生等方式也日益成為高職院校選擇生源的重要渠道,這更有利于高職院校因地制宜、主動出擊選擇與學校人才培養目標有較高契合度的生源。
2.加強人才培養過程中的資源配置和柔性管理社會環境處于不斷變化之中,尤其是行業/企業經營環境也在不斷變化,對人 才和服務的需求也會隨著發展而更新,如果人才培養始終按照固定的教學大綱、固定的教學內容,一成不變,3年培養周期后送入市場的畢業生將難以適應已經變化了的市場需求,另外,學生對專業和未來職業的認知,在對專業知識的學習逐步深入的過程中也會產生新的追求。因此,需要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加入柔性管理機制,使教學內容模塊、教學方式方法等具備根據行業/企業發展變化適時動態調整的功能,并結合PDCA循環,使人才培養質量實現螺旋式上升,另外,將“滾動計劃法”的理念融入《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過程中,使其在保持連續性的同時能夠結合實際不斷適應新變化。
3.在供應鏈出口加強橫向擴展和后向跟蹤就人才培養而言,加強出口的橫向擴展主要是指加強就業推廣和人才營銷工作,[6]盡可能地為畢業生提供更好的就業服務;后向跟蹤是指對畢業生開展有計劃的跟蹤管理,對畢業生進行跟蹤指導,既有助益畢業生的職業發展,也有利于提升學校的聲譽,同時將畢業生作為市場的“感溫器”,可以采集到市場變化趨勢的第一手資料。
(三)規范高職院校內部管理
高職院校作為高職教育供應鏈的鏈主(核心節點),其內部運行狀態極大地影響著供應鏈的效率和效益。因此,有必要基于供應鏈的要求,對高職院校內部的管理進行規范。主要從四個方面進行規范,包括樹立規范化管理的理念,確保供應鏈運行秩序不受干擾;根據供應鏈業務對接需求,按照現代管理理念,基于院校發展需要,科學論證,優化內部組織機構,確保機構精干高效的同時,實現業務流程連貫,在此過程中尤其要注意避免人為因素的干擾,一切以發展需要為重;建立規范的制度體系并有效實施,西方的“制度化”管理有其缺陷,但是“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制度化管理的精髓可以確保組織尤其是大型組織的規范化運營;設計合理高效的供應鏈協調機制等。
總之,高職教育供應鏈的高效運行,有利于使高職教育更快、更精準地滿足經濟社會的發展需求,同時使各利益相關方均能受益,實現共贏。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高職教育也在不斷地快速進步和改革,因此,對高職教育供應鏈的模型重構和優化措施需要持續不斷的推進,以使其更加匹配高職教育的宏觀發展戰略和經濟社會的發展需求,助力打造中國特色的高職教育。
參考文獻:
[1]馬士華,林勇.供應鏈管理:第5版[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6.
[2]EMO’Brien,KRDeans.Educationalsupplychain:atoolforstrategicplanningintertiaryeducation[J].MarketingIntelligence&Planning,1996,14(2):33-40.
[3]馬永紅,劉戀,鄭曉齊.高等教育供應鏈形態的特殊性初探[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4(6):93-96.
[4]陳江,查良松,陳建芳.理論模型與績效措施:高職教育供應鏈的理性審視[J].教育與職業,2015(3):8-11.
作者:胡培業
轉載請注明來自發表學術論文網:http://www.cnzjbx.cn/jylw/292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