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ress id="vfzrl"><nobr id="vfzrl"><progress id="vfzrl"></progress></nobr></address>
    <address id="vfzrl"></address>

    <address id="vfzrl"></address>

    <em id="vfzrl"><form id="vfzrl"><nobr id="vfzrl"></nobr></form></em><address id="vfzrl"></address>
    <address id="vfzrl"></address>

    <noframes id="vfzrl"><form id="vfzrl"><th id="vfzrl"></th></form><form id="vfzrl"><th id="vfzrl"><th id="vfzrl"></th></th></form>

    國內或國外 期刊或論文

    您當前的位置:發表學術論文網農業論文》 河北省縣域鄉村人居環境質量評價及其影響因素研究> 正文

    河北省縣域鄉村人居環境質量評價及其影響因素研究

    所屬分類:農業論文 閱讀次 時間:2022-02-26 11:23

    本文摘要:摘要[目的]面向新時代鄉村振興戰略現實需求,科學客觀評價鄉村人居環境質量,并分析影響效應的空間異質性,對因地制宜實施鄉村人居環境整治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方法]通過構建鄉村人居環境質量評價指標體系,運用全排列綜合圖示法測度結果,利用空間自相關分析空間分

      摘要[目的]面向新時代鄉村振興戰略現實需求,科學客觀評價鄉村人居環境質量,并分析影響效應的空間異質性,對因地制宜實施鄉村人居環境整治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方法]通過構建鄉村人居環境質量評價指標體系,運用全排列綜合圖示法測度結果,利用空間自相關分析空間分異格局,借助逐步回歸、GWR模型討論影響因素效應水平的空間異質性。[結果]河北省鄉村人居環境質量差異顯著,以中等水平為主;在空間上表現為顯著集聚特征,熱點區和冷點區呈現“雙核”分布特征;年平均氣溫、人口密度、第一產業占比、人均GDP、一般公共預算支出、農用機械化總功率和農業產業化經營率7個因素為影響鄉村人居環境的主要因素,各因素影響效應具有空間異質性,且在不同分區上影響效應存在一定差異。[結論]該文揭示了河北省鄉村人居環境質量以中等水平為主,冷熱點區均呈現“雙核”的格局特征,探討了鄉村人居環境質量影響因素效應的空間異質性,為因地制宜制定鄉村人居環境整治策略提供參考。

      關鍵詞鄉村人居環境影響因素空間異質性地理加權回歸河北省

    鄉村旅游環境

      0引言

      隨著城市化和工業化的不斷推進,中國社會經濟發展取得巨大進步。城鄉要素流動不斷加快,極大的改變了鄉村地域的經濟、社會、文化、環境與空間組織[1,2]。在城鄉二元結構的長期約束和“重城輕鄉”的戰略驅動下,鄉村基礎設施建設薄弱、鄉村人口外流加劇、土地資源利用低效及環境污染等一系列鄉村人居環境“負效應”凸顯[3,4],鄉村人地關系矛盾顯著,鄉村人居環境整治和鄉村發展逐漸成為政府和學者關注的熱點。

      自十九大以來,鄉村振興戰略提出“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的總要求,生態宜居是生態文明的建設的重要任務,而改善鄉村人居環境質量是鄉村宜居的關鍵環節[5]。因此,面向新時代鄉村振興戰略的現實需求,如何穩定推進人居環境的整治,持續提高鄉村人居環境質量,構建生態宜居鄉村成為當前緊迫的任務。

      鄉村振興論文投稿知識:鄉村旅游方面論文適合投稿的期刊

      人類聚居學的概念最早由希臘學者Doxiadis提出,強調將鄉村、城鎮、城市等所有人類聚居作為一個整體進行研究[6],國外學者對人居研究的視角首先聚焦于城市,之后又逐漸轉向鄉村[7,8],近幾年來,相關研究主要集中在空氣質量[9]、住房條件[10]和供水條件[11]等對鄉村人居環境的影響。國內,吳良鏞院士提出的人居環境科學系統性的研究框架,包含自然、人類、居住、社會、支撐5個子系統[12],受到城市規劃學、地理學和社會學等多個學科的關注。

      現有研究主要集中在內涵識別、評價與優化策略、鄉村人居環境時空演變、影響因素等方面。在內涵識別上,李伯華等[13]認為鄉村人居環境由具有邏輯關聯的人文環境、地域空間環境和自然生態環境構成,是一個動態的復雜系統。在綜合評價與優化策略的研究中,學者們從不同的角度出發構建評價指標體系,有針對性的提出優化策略[1416]。

      如孫慧波等[17]將鄉村人居環境劃分為鄉村人居硬環境和鄉村人居軟環境開展評價,并基于農村人居環境發展質量與經濟發展協調度劃分不同類型的農村人居環境發展區域,提出中國農村人居環境差異化治理策略;朱媛媛等[18]基于“三生”空間的角度構建評價指標體系,揭示了長江中游城市群鄉村人居環境的時空分異特征,從經濟發展水平、農戶主體行為、生態環境建設視角提出鄉村人居環境整治建議。在鄉村人居環境時空演變研究中,學者們從不同的空間尺度開展研究,以省域[14]、城市群[19]、旅游區[20]、市域[21]等宏觀尺度研究,為政府制定鄉村人居環境整治策略提供參考依據,以村域[22,23]等微觀尺度研究,對區域文化遺產保護和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在鄉村人居環境的影響因素方面,學者們通過定性分析[19]、結構方程模型[25]、典型相關分析[20]、計量模型[26]等方法探討鄉村人居環境的影響因素,例如曾菊新等[27]分析了國家政策直接作用和政策-行為互動作用對重點生態功能區的鄉村人居環境演變的影響機理;彭超等[28]通過Tobit模型探討了中國農村人居環境質量影響因素,并確定村莊經濟特征、村集體經濟發展水平和村莊環境治理是影響農村人居環境質量的重要因素;馬軍旗等[26]借鑒制度分析與發展框架從自然地理條件、社會經濟屬性和社會資本維度構建了鄉村人居環境質量影響因素的解釋框架,通過逐步回歸的方法分析了鄉村人居環境質量的因素。

      以上研究從自然、社會、經濟和政策等多個方面對鄉村人居環境的影響因素進行分析,忽略了影響因素在空間上存在異質性,然而鄉村人居環境具有明顯的區域性特征,不同區域的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發展對其作用存在明顯的空間差異,即影響因素對研究區的不同局部區域可能有所差異。 鑒于此,該文以縣域為單元,開展鄉村人居環境質量研究,探討鄉村人居環境質量影響因素的空間異質性,分析不同分區下主要影響因素效應,從而為河北省制定鄉村人居環境整治政策,因地制宜提升鄉村人居環境提供理論依據。

      1研究區概況與數據來源

      1.1研究區概況

      河北省位于113°27′E至119°50′E,36°05′N至42°40′N之間,地處華北平原,東臨渤海、南望黃河、西靠太行、北依燕山、內環京津,地貌類型復雜,總面積為18.77萬km2。河北省作為農業大省,是華北平原糧食生產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核心地帶,社會經濟發展迅速。在《河北省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中明確提出持續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推進鄉村生態保護與修復等多項任務,表明河北省鄉村發展差異較大,人居環境問題顯著。因此,以河北省為研究區具有一定的典型性。

      1.2數據來源

      本文所涉及到的數據主要包括行政邊界的矢量數據和社會經濟的指標數據,(1)河北省縣域行政邊界來源于國家地理信息數據庫(1:100萬),鑒于市轄區城鎮化率較高,主要以城市化為主,故將市轄區行政單元剔除,最終得到121個縣域作為評價單元。(2)社會經濟數據主要包括統計年鑒數據和調查數據,其中統計年鑒數據來源于《中國縣域農村統計年鑒(2019)》、《河北省經濟年鑒(2019)》、《河北省農村統計年鑒(2019)》及其2019年各市縣的統計年鑒和統計公報;調查數據來源于河北省林業和草原局、河北省氣象局和河北省生態環境廳。

      2研究方法

      2.1鄉村人居環境內涵

      鄉村人居環境是指鄉村區域內農戶生產生活所需物質和非物質的有機結合體,它是一個動態的復雜巨系統[13]。根據李伯華[22]和朱媛媛[19]等對鄉村人居環境的認知,將鄉村人居環境劃分為生產環境、生活環境和生態環境3類。

      生產環境是指人類在一定的地理空間上開展生產活動,為人類提供產品和服務的過程,由多要素所構成的環境。生活環境是指以生活功能為主導,為滿足人類居住、消費和娛樂等需求而形成的具有共同社會文化背景的地域性環境。生態環境作為承載生產環境和生活環境的基礎,是指提供人類發展所需要的自然條件和自然資源,為鄉村人居環境構建一個可生存的、可持續的物質基礎平臺。

      2.2評價指標體系構建

      基于以上分析,參考已有研究[18,21,29],遵循科學性、區域性和可獲取性原則,該文從生產環境、生活環境和生態環境3個維度選取22個指標構建鄉村人居環境評價指標體系。

      (1)生產環境主要從農業生產現代化水平和鄉村經濟生產情況來表征,選取糧食生產率、農業機械化率和有效灌溉率表征農業生產現代化水平,選取農民人均支配收入、人均居民儲蓄存款余額、鄉村從業人員率和人均農林牧漁總產值表征鄉村經濟生產情況;(2)生活環境從基礎設施、公共服務、文化生活和福利保障方面選取指標,選取每萬人公路里程、自來水普及率表征基礎設施水平,選取通公交率、寬帶普及率表征公共服務水平,選取文化站個數表征文化生活水平,選取農村低保率、萬人擁有醫院、衛生院床位數、萬人醫生數(執業醫師+執業助理醫師)、萬人普通中學教師數和萬人普通中學學生數表征教育、醫療、生活等福利保障水平;(3)生態環境主要選取表征鄉村生態功能的指標,選取綜合空氣質量、森林覆蓋度、農用化肥施用強度、農藥施用強度和地膜覆蓋率。

      2.3全排列多邊形綜合圖示法

      全排列多邊形綜合圖示法在區域綜合評價中運用的越來越廣泛,可以用于綜合指數的測度[30]。由于其評價過程中不涉及確定權重問題,有效避免了評價中存在主觀性的問題,使得評價結果能夠更加真實反映評價對象水平。

      2.4探索性空間數據分析

      探索性數據分析是探索空間數據的結構和規律的一種分析方法,其包括全局莫蘭指數和局部莫蘭指數[31]。該方法能夠更加深入探析空間自相關關系及其聚類分布特征。

      2.5GWR模型

      地理加權回歸(GeographicallyWeightedRegression,GWR)是Fotheringham等[32]基于局部光滑思想提出的空間回歸模型,能反映參數在不同區域下的空間非平穩性,使變量之間的關系隨空間位置變化而變化。

      3結果分析

      3.1鄉村人居環境測度結果

      由測度結果可知,河北省121個縣域鄉村人居環境質量均值為0.2478,標準差為0.0489,其中鄉村人居環境質量最高為遷安市,其值為0.3777,最低為陽原縣,其值為0.1199。鄉村人居環境質量的變異系數0.1973,表明河北省各縣域間鄉村人居環境質量差異較大。

      為分析河北省鄉村人居環境質量空間分異特征,運用ArcGIS10.6軟件中的自然斷點法,將鄉村人居環境質量劃分為低水平(0.1199≤S<0.1747)、較低水平(0.1747≤S<0.2202)、中等水平(0.2202≤S<0.2564)、較高水平(0.2564≤S<0.2996)和高水平(0.2996≤S<0.3778)5個等級。

      從類型上,鄉村人居環境主要以中等水平鄉村數量最多,占比28.10%。從空間上,低水平縣域有7個,主要分布于冀北山區;較低水平和中等水平鄉村分別有30和34個,主要分布在河北平原西部、壩上高原區和冀西太行山區,少量散落于冀北山地區和灤河平原區;較高水平和高水平縣域分別有32和18個,主要分布在冀北山區、灤河平原區和河北平原中部,少量分布于河北平原南部。

      3.2鄉村人居環境空間分異格局

      3.2.1總體趨勢特征

      利用ArcGIS10.5地統計分析中的趨勢分析工具,采用二次多項式擬合生成2018年河北省鄉村人居環境質量全局趨勢三維透視圖,以揭示鄉村人居環境質量強弱程度的整體布局。其中Y表示正北方向,X表示正東方向,Z值表示鄉村人居環境質量測度值。結果顯示,河北省鄉村人居環境質量指數空間分異趨勢明顯,在南北方向上,呈現向上凸出的特征,即河北省鄉村人居環境質量呈現南北低、中部高格局;在東西方向上,呈現由西向東遞增的趨勢,表明河北省鄉村人居環境質量表現出東北部高于西北部的趨勢特征。

      3.2.2全局空間自相關特征

      由2018年河北省鄉村人居環境質量Moran’sI指數分布圖可以看出,鄉村人居環境質量的全局Moran’sI指數為0.2488。表明河北省121個縣域鄉村人居環境質量存在顯著的空間正相關關系,空間集聚效應顯著。66.12%縣域單元分布于高-高集聚象限HH和低低集聚象限LL內,其中象限HH縣域單元多于象限LL,表明河北省鄉村人居環境在空間上具有集聚特征,其中高-高集聚特征更為顯著,相鄰縣域之間存在相互影響和作用。

      3.2.3局部空間自相關特征

      為進一步分析河北省鄉村人居環境質量空間格局特征,通過ArcGIS10.6中的熱點分析工具得到2018年河北省人居環境質量冷熱點分布圖。熱點區呈“雙核”分布特征,主要集中在河北平原北部和冀北生態涵養區部分縣域,這些縣域單元自然資源條件和經濟發展水平較好,且距中心城市較近,是疏解非城市功能的重要承載區,縣域鄉村人居環境較高。例如遷安市、滄縣,地處京津發展的核心區域,自然地理條件優越,生產環境較好,近年來,通過綠色發展,科技創新,打造鄉村旅游產業,提高區域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水平,優化鄉村生活環境。

      而承德縣作為冀西北生態涵養區,借助自身優越的自然環境條件,發展適宜區域的林果業和牧業,并形成加工產業鏈,促進文化旅游發展。冷點區也呈“雙核”分布特征,主要集中在壩上高原區、冀北太行山區和河北平原南部部分縣域,主要以發展傳統農業為主,例如位于冀北山區的張北縣和原陽縣等區域,屬于農牧交錯帶,生態環境較好,但由于地理條件限制,主要以小農經濟為主,產業發展的潛力有限,生產環境和生活環境較差;而曲周縣和平鄉縣等河北平原區縣域以傳統農業為主,其農業生產條件較好,但農業污染問題嚴重,區域產業轉型困難,生活環境和生態環境較低。

      3.3鄉村人居環境影響因素

      3.3.1影響因素變量選取

      鄉村人居環境質量受到自然、社會、經濟、文化和政策等多方面因素的綜合影響,并且因素之間存在互為因果、相互影響的作用,具有循環積累效應。本文在參考楊興柱[20]和Dou[33]等研究,結合區域特殊性和數據的可獲得性,從自然環境、社會狀況、經濟發展和生產條件等4個維度13項指標來分析河北省鄉村人居環境的影響因素。

      3.3.2GWR模型運算結果

      GWR要求各解釋變量之間不存在全局共線性和局部共線性,故在SPSS22.0中通過逐步回歸模型對變量進行處理,結果顯示有7個變量通過了顯著性檢驗和共線性診斷,顯著性水平均在10%以下、方差膨脹因子(VIF)均小于5,分別是年平均氣溫、人口密度、第一產業占比、人均GDP、一般公共預算支出、農用機械總功率和農業產業化經營率。在以上分析的基礎上,以鄉村人居環境質量為因變量,以上7個影響因素為自變量,對各項數據進行歸一化處理,利用ArcGIS10.6中GWR模型估計不同因素對河北省鄉村人居環境質量的貢獻率。

      模型的校正擬合度為0.5319,表明模型擬合效果良好。對模型殘差進行空間自相關檢驗,Moran’sI指數為-0.0041,Z值為0.1191,表明殘差在空間上呈隨機分布,模型效果較好。同時,對鄉村人居環境質量不同類型分區的影響因素回歸系數均值進行統計,如表4所示。結果顯示,人均GDP的影響效應最大,農業機械總功率的影響效應最小,各因素在不同類型分區的影響程度具有異質性特征。

      3.3.3影響因素分析

      (1)年平均氣溫

      由GWR模型估計結果顯示,年平均氣溫和鄉村人居環境質量呈正相關,即年平均溫度越高的區域,鄉村人居環境質量越高,這與已有研究認為氣溫與鄉村人居環境呈正相關具有一致性[20]。年平均溫度的回歸系數為0.1482,對鄉村人居環境影響較弱。年平均氣溫回歸系數在空間上呈現由西北向東南逐漸減小的趨勢,回歸系數波動較大,表明年平均溫度對河北省鄉村人居環境質量的影響效應具有較強的空間異質性。從不同水平分區來看,年平均氣溫回歸系數在鄉村人居環境質量上呈波動下降,在低水平縣域回歸系數最大。主要是低水平縣域主要分布于冀北山區,受到蒙古高壓影響,嚴寒天氣漫長,對生產環境和生活環境有較大影響。因此,自然環境是鄉村人居環境質量的基礎,氣候條件對鄉村宜居性具有重要影響。

      (2)人口密度

      人口密度對鄉村人居環境質量呈現負相關,即人口密度越大的區域,鄉村人居環境質量越低,其回歸系數的絕對值在空間上呈現由南向北逐漸減小的趨勢,其中承德市和張家口市北部回歸系數的絕對值較高,空間異質性明顯。從不同水平分區來看,人口密度對不同鄉村人居環境質量影響效應具有較大差異性。人口密度是反映區域人口規模的重要指標。對鄉村人居環境質量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人口規模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是否相匹配,人口規模的過度增加,會引發一系列的社會問題,造成鄉村公共資源分配不均和環境問題凸出,給鄉村人居環境帶來負面效應[34]。

      (3)第一產業占比、人均GDP和一般公共預算支出

      第一產業占比是對鄉村人居環境具有正向作用,影響效應較小。第一產占比回歸系數在空間上呈現以承德市是為中心向四周遞減的格局特征。從不同水平分區來看,該因素對鄉村人居環境質量解釋力呈“U”型分布,較低水平的回歸系數最小,高水平的回歸系數最大。第一產業占比反映了第一產業對經濟發展的貢獻,而第一產業大多數分布于鄉村,對農民收入具有直接影響,而農民收入與生活環境密切相關。隨著城鎮化和工業化進程的加快,農業收入不再是農民收入的唯一來源,而農業生產活動對生態環境具有一定的負面效應。

      因此,第一產業占比對鄉村人居環境影響較小。人均GDP與鄉村人居環境呈現正向關聯作用,其回歸系數均值最大,表明人均GDP對鄉村人居環境質量影響效應最大。人均GDP回歸系數在空間上呈現東部和西部低、中部高的格局特征。從不同水平分區來看,低水平的縣域對人均GDP的依賴程度最高,與其他水平縣域差距較大,表明低水平縣域經濟發展水平對人居環境具有決定性作用。

      人均GDP反映了區域經濟發展情況,人均GDP越高,區域經濟條件越好,農民自主提供居住和所需物資和資本的能力越強[20],鄉村人居環境質量越好,這與已有實證研究結果相互印證[28]。一般公共預算支出與鄉村人居環境質量呈正向關聯作用,即一般公共預算支出越高的縣域,鄉村人居環境質量越高。

      空間上,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回歸系數呈現東北高西北低的分布特征。從不同水平分區來看,一般公共預算對鄉村人居環境質量依賴程度呈“U”型分布,回歸系數在較低水平縣域最低,在高水平縣域最高。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反映政府的財政實力,地方政府財政實力越雄厚。隨著中央和地方政府對鄉村振興財政支出占比提高[35],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對打造美麗宜居的鄉村和帶動區域人口增收方面具有積極作用。因此,經濟發展是推動鄉村人居環境提升的重要驅動力,區域高質量發展是解決鄉村人居環境的重要抓手。

      (4)農業機械總功率和農業產業化經營率

      農業機械化總功率對鄉村人居環境具有正向效應,即農業機械化總功率越高的區域鄉村人居環境越好。農業機械化總功率回歸系數在空間上呈現由東北向西南逐漸遞減的格局特征。從不同分區水平來看,鄉村人居環境質量越高的區域農業機械化總功率的影響效應越大。農業機械化總功率是反映了區域農業現代化生產水平的重要指標,農業機械化總功率越高的縣域,農業規;a水平越高。

      隨著農業技術的進步,農民對農業投入減少,土地效益得到提升,減小農民生存的壓力,增加農民生活的幸福感。產業化經營率與鄉村人居環境呈現正向關聯作用。該因素回歸系數在空間上呈現東北高,中部較低的格局特征,具有較強的空間異質性。從不同水平分區來看,鄉村人居環境質量越高受產業化經營率影響越大,表明農業產業化經營率對提高鄉村人居環境具有正向累加作用。

      農業產業化經營率是農業經濟結構調整的重要方式,不僅反映區域農民依靠農業增收的能力,還反映了區域農業生產條件水平。農業產業化經營率越高的縣域,農業生產條件水平越好。因此,全面提升質量效益和綜合競爭力,加快培育農業產業化聯合體,提高生產條件水平,推動綠色農業發展,從而減少農業生產過程中的化肥、農藥的過度使用,緩解農業面源污染,增加農民收入,是提升鄉村人居環境質量的有效路徑。綜上,生產條件對鄉村人居環境質量具有重要影響,尤其是對農業占優勢的河北省而言。

      4結論與討論

      4.1結論

      (1)揭示了河北省鄉村人居環境質量的空間格局特征。①2018年鄉村人居環境質量均值為0.2478,極差為0.2577,鄉村人居環境質量差異較大。②在空間上,鄉村人居環境質量以中等水平為主,呈現東北部高于西北部的趨勢特征。③鄉村人居環境質量具有全局空間自相關關系,熱點區和冷點區均呈現“雙核”分布特征,縣域單元間相互作用顯著。

      (2)探討了河北省鄉村人居環境質量影響因素的空間異質性。①從自然、社會、經濟和生產維度選取了13個指標,得到年平均氣溫、人口密度、第一產業占比、人均GDP、一般公共預算支出、農用機械化總功率和農業產業化經營率7個因素為影響鄉村人居環境的主要因素,人均GDP影響效應最大,農業機械化總功率影響效應最小。②

      7個因素影響效應具有顯著的空間異質性,人口密度與鄉村人居環境質量呈現負向關聯,其余因素與鄉村人居環境質量呈現正向關聯。③從不同分區來看,主要影響因素在不同分區內影響效應均不相同。通過分析區域內主要影響因素的差異性,進而識別不同區域影響鄉村人居環境的主導因素,為因地制宜的制定鄉村人居環境整治策略提供指導。在鄉村振興和城鄉融合的背景下,鄉村人居環境整治依然在繼續推進,在河北省“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建設美麗宜居鄉村”的政策導向下,針對河北省鄉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1)分類推進鄉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建立提高鄉村人居環境長效機制。河北省鄉村人居環境質量差異較大,根據不同分區下鄉村人居環境質量的影響因素效應的差異,因地制宜、分類施策是鄉村人居環境整治的基本原則。對于鄉村人居環境質量較差的區域,應以鄉村經濟發展為抓手,提高生活環境水平,增加區域政府對人居環境整治的投入,激發鄉村人居環境內部整治潛力;對于鄉村人居環境質量較好的區域,依托本地資源優勢,構建農民、企業和政府等多元主體參與的整治模式,建立長效工作機制。

      2)加快鄉村特色產業發展,增強鄉村人居環境改善動力。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重點,也是基礎,而鄉村人居環境質量是鄉村振興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依托自然條件,發展林果業、農產品二次加工等產業,助推鄉村經濟發展,同時注重多種整治措施的綜合匹配,增強鄉村人居環境整治動力,是保障鄉村人居環境持續提高的有效路徑。

      4.2討論

      該文以具有較為完備的行政體制的縣域為研究單元,從生產環境、生活環境和生態環境3個維度構建鄉村人居環境質量評價指標體系,評價河北省鄉村人居環境質量,并通過逐步回歸模型和GWR模型探討了影響因素,可在一定程度上揭示河北省人居環境質量空間分異格局,探析影響因素的空間異質性,對推進鄉村人居環境整治具有一定的指導作用。但鄉村人居環境整治是涉及多主體、多要素的系統性工程,鑒于數據獲取有限,該文僅通過統計數據,探討了主要影響因素對鄉村人居環境質量的直接效應,未考慮影響因素對鄉村人居環境質量的間接效應。如楊興柱等[20]通過通徑分析量化了影響因素對鄉村人居環境質量的直接效應和間接效應。

      因此,接下來的研究中,應結合新人文主義思想,基于不同利益主體,綜合考慮多個影響因素的直接效應和間接效應,研究鄉村人居環境質量及其影響因素差異,探討多主體、多要素的綜合驅動機制,以推進鄉村人居環境整治和提高工作成效。此外,該文從某一時點測度鄉村人居環境質量和分析空間格局,下一步應結合時間序列加強時空演化分析,通過時空過程揭示鄉村人居環境質量的差異性。

      參考文獻

      [1]劉彥隨.中國新時代城鄉融合與鄉村振興.地理學報,2018,73(4):637650.

      [2]周國華,戴柳燕,賀艷華,等.論鄉村多功能演化與鄉村聚落轉型.農業工程學報,2020,36(19):242251.

      [3]劉彥隨.新時代鄉村振興地理學研究.地理研究,2019,38(3):461466.

      [4]劉彥隨,嚴鑌,王艷飛.新時期中國城鄉發展的主要問題與轉型對策.經濟地理,2016,36(7):8.

      [5]孔祥智,盧洋嘯.建設生態宜居美麗鄉村的五大模式及對策建議——來自省20村調研的啟示.經濟縱橫,2019(1):1928.

      [6]DoxiadisCA.Ekistics,thescienceofhumansettlements.Science,1970,170(3956):39304.

      [7]HuQ,WangC.QualityevaluationanddivisionofregionaltypesofruralhumansettlementsinChina.HabitatInternational,2020,105:102278.

      作者:蒲金芳1,2,王亞楠3,劉沙沙1,2,高陽1,2,王數1,2

    轉載請注明來自發表學術論文網:http://www.cnzjbx.cn/nylw/29645.html

    五级黄18以上免费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