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ress id="vfzrl"><nobr id="vfzrl"><progress id="vfzrl"></progress></nobr></address>
    <address id="vfzrl"></address>

    <address id="vfzrl"></address>

    <em id="vfzrl"><form id="vfzrl"><nobr id="vfzrl"></nobr></form></em><address id="vfzrl"></address>
    <address id="vfzrl"></address>

    <noframes id="vfzrl"><form id="vfzrl"><th id="vfzrl"></th></form><form id="vfzrl"><th id="vfzrl"><th id="vfzrl"></th></th></form>

    國內或國外 期刊或論文

    您當前的位置:發表學術論文網農業論文》 廣西壯族自治區森林康養產業發展規劃研究> 正文

    廣西壯族自治區森林康養產業發展規劃研究

    所屬分類:農業論文 閱讀次 時間:2022-03-31 10:32

    本文摘要:摘 要:森林康養產業是新時代背景下衍生出來的產物,是應對我國人口老齡化、生態環境問題培育出的新生業態,是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的有效嘗試,是順應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相關政策的發展趨勢,是落實健康中國國家戰略的實踐證明。通過研究國際、國內森林康

      摘 要:森林康養產業是新時代背景下衍生出來的產物,是應對我國人口老齡化、生態環境問題培育出的新生業態,是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的有效嘗試,是順應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相關政策的發展趨勢,是落實“健康中國”國家戰略的實踐證明。通過研究國際、國內森林康養產業發展現狀分析,結合廣西壯族自治區特有的森林資源、區位及市場優勢,提出可供參考的森林康養產業發展規劃思路,為各地區進一步探索森林康養產業提供一定參考依據。

      關鍵詞:森林康養;產業融合;規劃設計

    森林康養

      隨著中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和生態環境的加劇惡化,人們追求“健康、舒適、長壽、愉悅”的需求也愈發強烈,想通過一種方式來緩解生活和工作上的壓力,有效預防亞健康及慢性疾病,達到健康長壽的目的。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現階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需求同發展的不平衡之間的矛盾,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國家富強的重要標志,提出要實施“健康中國”戰略高速發展健康產業,健全公共服務質量體系。

      2016年 10 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健康中國 2030”規劃綱要》的通知。2019 年 3 月,國家林草局會同民政、衛生、中醫藥管理等部門聯合印發《關于促進森林康養產業發展的意見》(林改發〔2019〕20 號)。在相關國家政策出臺背景下,森林康養產業就此應運而生,為解決現有矛盾開辟出一種新路徑、新業態[1],健康產業也必將成為 21 世紀我國大力支持、鼓勵的重要產業,森林康養也將如雨后春筍般迎來爆發式增長。

      森林康養論文:云南森林康養產業發展探析

      1 森林康養概況

      1.1 森林康養的概念

      森林具有生物多樣性豐富、結構層次復雜的特點,它不僅能為人類生產生活提供基礎原材料,更具備涵養水源、保育土壤、固碳釋氧、凈化大氣環境、調節氣候、防風固沙等作用。國家林草局印發《關于促進森林康養產業發展的意見》表明:森林康養是以森林生態環境為基礎,利用森林生態、景觀、文化等資源,并與醫學、養生學有機融合,促進大眾身心健康而開展的服務活動。

      1.2 森林康養產業發展歷程

      1.2.1 國外森林康養產業發展經驗借鑒。森林康養經過國外多位學者研究探討,已形成了相對成熟的標準體系。“森林康養”這個詞匯起源于 19 世紀的德國,它提出相關理論并建立了森林浴基地[2],在當時研究表明,森林療養能夠緩解壓力,有助于改善老年人心腦血管、高血壓等疾病癥狀。截至目前,德國已獲批 400 余處森林康養基地,配備專門醫生和療養師,并將每年的森林康養消費納入公費醫療范圍[3]。隨后日本結合其自身自然資源條件,于 2006 年正式提出了森林療法的概念,并已有 67 處被認定的森林康養基地且有政策及標準體系支撐指引。

      森林康養基地逐漸規范化、標準化建設,康養產業已形成完整產業鏈。韓國借鑒其他國家康養產業發展模式,于 1988 年創建了自然修養林,先后修訂《森林文化及休閑活動法》、頒布《森林文化·休養法》[4],并成立國家修養管理所,進一步豐富了產業發展模式,為后續自然休養林、森林浴場等構建提供理論支撐依據。

      1.2.2 國內森林康養產業發展實踐探索。相對于國外發達國家,我國森林康養產業發展還處在探索、嘗試階段。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加劇和城市人們亞健康問題的暴露,國內學者通過結合國外森林康養產業發展規劃分析我國現階段的問題。原湖南省林業廳廳長鄧三龍 [5]、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副院長孫抱樸及學者吳后建[6]、叢麗等[7]率先提出健康產業新模式和新業態理念,推進可持續發展途徑及森林康養旅游相結合協調發展方向,相關課題的研究為康養產業發展奠定了基礎。

      2015 年第一屆中國森林康養產業發展大會圓滿落幕,2017 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林業、農業深度融合旅游、文化、康養等產業,大力發展鄉村休閑旅游產業。2018年《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 年)》頒布實施,以及 2020 年底第五屆中國森林康養產業發展大會順利召開,北京、浙江、湖南及四川等省市初步探索建設一批森林康養基地、森林特色小鎮及森林康養示范縣。短短幾年時間,森林康養產業迅速發展覆蓋全國各地。由此可見,森林康養產業是具有潛在發展空間的新業態,它是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生態理念的抓手,是探索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的轉化通道[8]。

      2 廣西森林康養產業

      2.1 廣西森林康養現狀

      2018 年廣西六萬大山森林康養基地正式建成投入使用,標志著廣西森林康養產業打響第一槍。截至2020 年底,廣西擁有大明山、六萬大山及東蘭紅水河國家級森林康養基地 3 處,自治區級森林康養基地 30處。主要有南寧良鳳江森林康養基地、欽州林湖森林公園康養基地、賀州姑婆山森林康養基地等,森林體驗基地 21 處,森林人家 67 處。2020 年,金秀瑤族自治縣被評選為“全國森林康養基地試點建設縣”。

      2021 年 1月,廣西壯族自治區林業局印發《關于公布第一批森林康養基地服務體系建設試點單位的通知》(桂林產發〔2021〕1 號),《森林康養基地服務體系建設試點方案》和《森林康養基地服務體系試點建設指南》文件的制定,是推動康養基地規范化建設,提升森林康養服務專業化、標準化水平的重要舉措。

      2.2 廣西森林康養產業發展優勢及劣勢

      2.2.1 森林資源優勢。

      廣西地處亞熱帶,全年氣候溫暖、雨熱充沛,森林資源優勢得天獨厚,是全國森林資源最豐富的省(區)之一。截至 2020 年,其森林面積約0.1487 億 hm2,森林覆蓋率達 62.45%。廣西資源特色稟賦,擁有以喀斯特地貌、丹霞地貌、優美如畫的濱海風光為主的自然景觀,聚居以壯、漢、瑤、苗、仫佬族等民族特色的人文景觀,豐富的景觀資源條件為大力發展森林康養產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據相關資料顯示,廣西現有 18 處自然保護區開展森林生態旅游,自然公園開展森林生態旅游如下:33 處風景名勝區開展森林生態旅游,其中 4 處國家 5A 級旅游景區、21 處國家 4A級旅游景區、9 處國家 3A 級旅游景區 [9];38 處森林公園開展森林生態旅游,其中 25 處國家 4A 級旅游景區、5 處國家 3A 級旅游景區。森林中空氣負(氧)離子,植物芬多精成分濃度高。同時經過自治區人民政府領導部署開展生態保護和修復專項行動、國土綠化行動、發展林下經濟等,大大提升了環境空氣質量、地表地下水水質及聲環境質量,豐富了林副產品樣式。可以看出,大力發展森林康養產業可依托廣西“生態優勢金不換”的自然保護地開展森林康養服務,打造多樣化的森林康養新業態,最終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美好愿景。

      2.2.2 地理區位優勢。廣西地處中國西南部,西南方向緊靠越南,延伸至與整個東南亞相連接。東依經濟實力雄厚的廣東省,且具備“沿江”“沿邊”“沿海”及多個良港的先天區位優勢,是東盟經濟圈、泛珠三角經濟圈以及西部經濟圈的交匯處。隨著黨中央賦予廣西“三大定位”新使命,自治區黨委認真貫徹落實,形成加快構建“南向、北聯、東融、西合”全方位開放發展戰略新思路,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構筑東盟和銜接“一帶一路”國際大通道、全面對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加快構建珠江- 西江經濟帶等戰略目標,為推動廣西對外開放廣東、江西、福建、湖南等省份及東南亞地區提供支點,為廣西森林生態旅游帶來更堅實的合作基礎和更為廣闊的旅游內需消費市場與國際消費市場,為廣西地區深度參與大循環和雙循環提供重要支撐與保障。

      2.2.3 市場潛力優勢。“十三五”期間,廣西游客接待量逐年攀升,從國外客源市場分析,以越南、馬來西亞、韓國、新加坡等周邊亞洲國家為主,從國內客源市場分析,廣東、海南、浙江、福建、湖南等周邊沿海省份為主要客源省份。廣西旅游業發展消費突破萬億元,接待游客總人數由 2015 年的 3.41 億人次增加到 2019 年的8.76 億人次,增長 157%。開展森林生態旅游的景區接待人數由 2016 年 8640 萬人次增長到 2019 年 19660萬人次,城鎮居民的可支配收入逐年增加,對健康保健的消費支出占年總消費支出比例也在提高,特別是全國 60 周歲以上人口高達 24949 萬人的“銀發”市場為康養產業提供核心動力,依托森林旅游人口基數推進帶動森林康養產業市場潛力巨大。

      2.2.4 森林康養區域分布不均衡。據不完全統計,廣西森林康養地分布失衡,例如河池市開展森林康養基地、體驗基地及森林人家建設總數達 20 處,森林康養處于領先地位;南寧、玉林兩市發展規模相差不大;擁有濱水風光、邊關風情優勢的欽北防、崇左發展康養產業進度緩慢;柳州幾乎沒有發展康養產業;桂林還需利用好山水文化資源大力發展。區域間發展失去平衡導致資源未合理高效利用,不符合可持續綠色生態發展的路線。

      3 廣西森林康養產業發展思路

      3.1 總體規劃布局依托廣西資源稟賦優勢,充分考慮廣西康養產業發展現狀、發展條件等因素,整體打造以“環綠城南寧森林康養圈”為中心點,“珠江 - 西江生態觀光帶”+“邊關 - 濱海風情體驗帶”2 條軸線為輔助,綜合構建“桂北康養片區”“桂西康養片區”及“桂東南康養片區”三大分區,形成單點連線,四周發散式輻射,串聯各片區以點線面結合方式,統籌協調健康發展康養產業。

      3.1.1 環綠城南寧森林康養圈。充分利用現階段環綠城南寧森林旅游圈旅游基礎設施建設條件,發揮區域及周邊生態資源優勢,建設森林康養基地、森林康養小鎮等,提升森林康養服務能力,推動產業發展。以青秀山風景名勝區、高峰森林公園、良鳳江森林公園、大王灘濕地公園、弄拉自然保護區、大明山自然保護區、龍虎山自然保護區等為重要節點,加強“森林康養 + 生態”深度融合。推出林海眺望、森林冥想、湖泊養生、田園療養、溫泉度假、登高攬勝、極地速降、攀巖溜索、森林馬拉松等觀光、運動、舒緩類產品,滿足 30 歲以下年輕人運動養生、30~45 歲中年休閑養生康養需求。提升不同年齡階層人群的參與性、互動性,串聯西鄉塘區、五象新區、江南區、青秀區、橫州、馬山、賓陽等周邊市縣,構建多點結合,適應多元化需求森林康養發展新格局。

      3.1.2 珠江 - 西江生態觀光帶。以西江流域自然資源為載體,充分挖掘紅水河、潯江、西江沿線森林生態資源、旅游產品,結合實際,因地制宜打造升級一批精品旅游康養線路。培育沿江旅游產業帶,推進特色產業集群和優勢產業鏈條建設,建成優勢互補、聯動發展的康養產業集聚帶。整合觀光帶節點上森林資源、田園景觀、傳統村落、民俗文化等可開發資源,延伸開發“竹、茶、花 + 琴棋書畫”“山地體育”“民俗活動”等深度康養體驗,打造具有珠江 - 西江沿線資源特色的大健康產業示范帶,推進森林休閑養生城市、森林康養名鎮建設。以紅水河森林公園、龍潭森林公園、大化七百弄風景名勝區、金秀大瑤山森林公園、元寶山 - 貝江風景名勝區、西山風景名勝區、梧州蒼海濕地公園等為節點,串聯南丹、東蘭、都安、南寧、來賓、平南、蒼梧等市縣,構筑綠色產業森林生態康養廊道。

      3.1.3 邊關 - 濱海風情體驗帶。以中越邊關景觀資源及濱海風光為紐帶,整合駱越民族文化資源、白頭葉猴資源、德天瀑布資源、濱海風光資源,打造“森林康養 +邊關 + 濱海文化”的深度體驗游,建設成為國內重要的歷史文化展示窗口。以花山風景名勝區、崇左白頭葉猴自然保護區、恩城自然保護區、德天瀑布風景名勝區、派陽山森林公園、北海銀灘、山口紅樹林自然保護區等為節點,串聯江州、大新、寧明、東興、防城港,積極探索森林康養培育示范,重點推進北海市濱海休閑養生城市。著力打造全國森林康養樣板區,構建海島避暑養生、高山避暑醫養、礦物質養生、森林音樂、林中感知等觀光、認知類產品的中越邊關濱海風情康養體驗帶,滿足不同地區、不同人群的康養需求。

      3.1.4 桂北康養片區。桂北康養片區以桂林市為中心,依托山清、石秀、洞奇、石美而享譽中外的“桂林山水甲天下”名片,謹記習總書記調研桂林所說:“全中國、全世界就這么個寶貝,千萬不要破壞”的囑托,在尊重自然、保護生態環境、綠色發展的前提下,重點整合桂林“喀斯特”巖溶地貌旅游資源,例如漓江山水、丹霞地貌、龍勝溫泉等,開展森林生態觀光、森林靜態康養的康養活動,讓康養群體充分接觸自然山水,維持和調節人體身心健康,促進森林康養與桂林山水文化資源創新融合發展,催生“森林康養 + 山水文化”生態旅游康養新業態。以桂林漓江風景名勝區、貓兒山自然保護區、灌陽千家峒自然保護區、龍勝溫泉森林公園等為節點,串點成線,連線成面,形成互聯互通、優質高效的森林康養布局結構,構建以自然觀察、森林浴場、徒步穿越、雨林探險、林下采集等運動、認知類產品為主體的大健康新區。

      3.1.5 桂西康養片區。桂西康養片區主要以河池、百色兩市為中心,依托“世界長壽之鄉·中國人瑞圣地”巴馬瑤族自治縣 IP 品牌,將區域內壯族山歌、瑤族舞蹈、苗族節慶等少數民族特色文化、長壽文化與森林康養高度融合,緊緊圍繞“醫、養、食、游”等產業鏈要素,打造出“森林康養 + 長壽文化”的優勢產品。通過開發長壽綠色食品、健康醫養、森林浴場、森林康復中心、天然泉水、特色醫藥等產品,豐富森林健康產品類型,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打造青山常在、綠水長流、空氣常新、健康長壽的長壽康養之地。

      以鳳山巖溶地質公園、樂業大石圍天坑群地質公園、南丹拉稀濕地公園、東蘭紅水河森林公園等為節點,串聯巴馬、鳳山、東蘭、南丹等縣,以傳統中醫藥、壯瑤醫藥為基礎,通過發展綠色生態養殖、林下經濟種植有機、安全的健康食品為輔助,大力發展健康食品加工,推動綠色食品基地規范化、標準化建設,將藥、食融合發展成具有特定保健功能的中醫藥藥膳。同時,創建宜人享老社區,通過舒適愉悅的生活環境、智能化的?胤⻊阵w系、便利的特色產品體系保障“候鳥式”康養群體身心健康。著力打造出“食療養生·山林長壽”的國際化品牌,發揮龍頭標桿示范作用,輻射帶動河池、百色各市縣建立特色鮮明的大健康產業體系。

      3.1.6 桂東南康養片區。桂東南康養片區主要以梧州、玉林兩市為中心,依托第一批國家森林康養基地、廣西第一批森林康養基地服務體系建設試點單位——六萬大山森林康養基地為試點,提升園區內康養基地道路、水電、通信等基礎設施質量,完善住宿餐飲體驗設施,配備必要醫療應急設備,匯聚高?蒲辛α,構筑森林康養科研智慧平臺,促進森林康養產業提速發展。整合區域內旅游、教育、醫療、文化等資源,形成以東西方養生哲學、養生理療技術為指導,構建健康產業鏈與旅游度假產業鏈兩大產業體系,延伸出延年益壽、強身健體、修身養性、康復理療、修復保健等五大健康板塊,通過心靈療養、度假養生、中醫養生、醫藥療法等多種類養生養性養心康養項目,滿足不同森林康養群體需求,達到未病養生、亞健康康復、老年人康養治療等多元化森林康養效果。

      3.2 組織保障措施

      3.2.1 加強組織領導。自治區黨委、政府應切實加強對大健康產業發展的組織領導,注重統籌謀劃,實施規劃先行,完善配套制度,落實責任主體,協調相關部門建立合作會商機制。發展改革部門應把康養產業發展列入國民經濟發展規劃;林業部門應切實發揮主導作用,以儲備項目積極謀劃好林業康養產業發展;人力資源部門應加快完善康養醫療保險政策與相關措施;自然資源部門應把森林康養產業項目納入國土空間規劃體系中,切實解決項目建設用地問題,提升用地供應能力;衛生健康部門要加強對康養醫療設備、康養保健環境、康養服務人員等監督管理,完善康養產業規劃實施評估機制。

      3.2.2 完善政策支撐體系。相關部門應建立健全資金保障機制,完善公共財政支持康養行業政策,將康養產業建設資金納入各級政府公共財政預算體系,加大對森林康養行業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力度。積極鼓勵引導金融機構、民營資本以 PPP、項目融資等方式投資發展森林康養項目,促進就業增收、脫貧致富。構建多元化融資體系,同時完善信貸資金扶持政策,拓寬融資渠道,形成資金投入合力。加快推進廣西健康養老產業基金介入康養產業步伐,撬動社會資本支持廣西新興康養產業發展,進一步優化資金監管,建立長效管理機制,增強廉政風險防控能力。

      3.2.3 聯合宣傳媒介。加大宣傳森林康養力度,塑造森林康養整體形象,構筑森林康養信息傳播平臺,充分利用好網絡媒體環境,打造森林康養旅游媒體網絡營銷模式,提升森林康養公眾認知度。通過報紙、電視、社交網絡、數字媒介等渠道,大力宣傳森林康養和綠色發展理念,加強輿論宣傳引導,普及森林康養內涵,及時更新報道森林康養發展取得成效,營造良好氛圍。打造一批附加值高、經濟溢價強的森林康養知名品牌,提升產業經濟、社會、生態等多方面綜合效益,推進區內森林康養提質增速健康發展。

      4 結語

      綜上所述,森林康養產業是一種新型綠色產業,它的出現既符合新時代背景,也滿足人們追求自身健康長壽的內在需求。通過建立健全有效機制及行業政策,加強媒體宣傳引導,在發展中不斷積極探索實踐,總結可復制、可推廣的森林康養產業發展經驗模式,相信未來的廣西在森林康養領域將大有可為。

      參考文獻

      [1]孫抱樸.森林康養是新常態下的新業態、新引擎[J].商業文化, 2015,(19): 92-93

      .[2]楊韻. 國際森林康養開發模式啟示[J]. 現代園藝, 2021,44(09):116-118.

      [3]孫一,牟莉莉,江海旭,等.供給側改革推進森林康養產業化發展的創新路徑[J].湖南社會科學,2021,(01):72-79.

      [4]馬婭.森林康養產業:林業供給側改革新路徑[J].中國林業經濟,2019,(06):90-92+125.

      [5]鄧三龍.森林康養的理論研究與實踐[J].世界林業研究, 2016,(12):26-29.

      [6]吳后建,但新球,劉世好,等.森林康養:概念內涵、產品類型和發展路徑[J].生態學雜志,2018,37(7):2159-2169

      .[7]叢麗,張玉鈞.對森林康養旅游科學性研究的思考[J].旅游學刊,2016,31(11): 6-8.

      [8]陳麗芳.把握“兩山”理論的價值導向[J].民生周刊,2020,(12):7.

      [9]李玉清,徐竟甯,周芯卉.廣西自然保護地森林生態旅游發展路徑探析[J].林業調查規劃,2020,45(02):113-118.

      作者簡介:文翰(1994-),男,廣西桂林人,本科,助理工程師,研究方輪輲訛 向:園林、規劃設計。

    轉載請注明來自發表學術論文網:http://www.cnzjbx.cn/nylw/29902.html

    五级黄18以上免费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