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摘要:建設救災是民國時期出現的一種新的救災思想,與傳統的積極預防論相比,內容更豐富。學界很少有人關注和研究建設救災思想,可能由于以往簡單地把建設救災思想等同于積極預防思想。實際上,建設救災思想是將傳統的積極救荒思想與西方傳入的救荒思想融合
摘要:“建設救災”是民國時期出現的一種新的救災思想,與傳統的積極預防論相比,內容更豐富。學界很少有人關注和研究建設救災思想,可能由于以往簡單地把建設救災思想等同于積極預防思想。實際上,建設救災思想是將傳統的積極救荒思想與西方傳入的救荒思想融合,由中國華洋義賑救災總會提出并付諸于救荒實踐的一種新救災思想。該思想內涵豐富,是防災工程建設思想、防災制度建設思想和救荒教育建設思想三位一體,表明中國救荒思想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階段,即不僅重視防災的工程建設,更將與之相關的防災制度建設和民眾防災教育思想一起建設,從而使防災救災成為一項立體性的綜合工程。這種思想提升了社會對防災各項措施重要性的認識。當然,由于政治、經濟和社會原因,建設救災思想并沒有在實踐中有效地普遍地實施,結果災荒仍舊頻發。
關鍵詞:近代;建設救災;以工代賑;積極預防;救災與防災
“建設救災”是民國時期出現的一種新的救災思想,與傳統的積極預防論相比,內容更豐富。目前,學者對工賑思想與實踐研究得較多,①但很少有人關注和研究建設救災思想,②可能的原因是學者多囿于積極救災思想和消極救災思想的分析框架,把建設救災思想等同于積極預防思想。
民國論文范例:晚清至民國東南亞華僑史之學術批評
筆者認為,建設救災重在建設,比積極預防更明晰地表達了建設內容,其內涵比積極預防更豐富。鑒于學界對建設救災思想研究空缺,本文從建設救災思想的提出、來源、內涵和在救荒思想史的地位等幾個方面進行論述,以便對該思想有較為系統全面的了解,對中國救荒思想的發展有更深刻的認識。
一、“建設救災”思想的提出
建設救災由中國華洋義賑救災總會首先提出。1920年北方五省大旱災,美國紅十字會承擔山東省津浦鐵路以西的救災工作,他們沒有通過直接施糧散銀來賑濟災民,而是幫助災民通過興建或整修道路、橋梁、溝渠和其他一些公共設施來進行救濟。對于這種救災方式,當時“有人認為這種方式是虐待災民,但是,行之一見成效,不久便被社會接受,認為是合理的,社會其他慈善機構也逐漸仿效這種做法”③。參與此次救災的北京國際統一救災總會認為這種工賑救災是“最科學原則及最適于實用之救災方法”④。
1921年9月,中國華洋義賑救災總會成立后,承繼并進一步發展了這一思想,“首倡從事建設,實為防患未然之切要工作”①,強調建設作為救災首要選項。其第一任總干事艾德敷(D.W.Edwards)說:“急則治標,固未嘗不可收效于一時;若夫治本之道,首在預防,而預防之法,又端賴建設。是以本會成立之初,即立倡建設救災之議,欲以人力之建設,謀天災之防衛,秉此主張,努力經營。”②可以說,華洋義賑會第一次明確提出“建設救災”并將其作為組織目標,在實踐中,即使辦理急賑,他們也“盡量用以工代賑,從事建設工程,及短期低利貸款辦法”③。
華洋義賑會成為民國“以科學方法,從事災荒救濟與預防之唯一機關”④。此說并非自夸,后來實踐證明所言不虛。1934年,他們出版的宣傳冊,直接以《建設救災》命名,反映了該組織的救災理念與行為方式。華洋義賑會首倡建設救災并非偶然,它是近代以來中國救災思想變化發展的結果。作為一個由中西人士合作組建的救災組織,華洋義賑會的救災思想受到西方救災思想影響較大。
擔任華洋義賑會農利委辦會委員的美籍教授戴樂仁(J.B.Tayler)和卜凱(JohnLossingBuck)曾組織過大規模中國農村調查,獲得中國農村存在的問題的大量數據和資料,他們提出解決農村災荒問題的方案是:“在水利工程與造林事業未發達之先,還要以金融與交通為減低災荒程度最佳的良劑。”
⑤這在以往的傳統防災思想中極少提出。華洋義賑會第二任總干事馬羅立(WalterH.Mallory)在1926年所寫的《饑荒的中國》(China:Landoffamine)一書中深刻地分析災荒成因,提出災荒救治方案,突破了中國一般就災論災的思維定式。這些研究對于華洋義賑會建設救災思想的確立,提供了重要理論基礎。⑥建設救災思想提出后,得到國內學者回應,有學者從救災實踐中指出建設救災為上策、以工代賑為中策、賑濟錢糧為下策。
下策只是救活了命,貧窮依舊,災來重演,循環往復,是“剜肉補瘡”之舉;中策是一錢多用,既救濟了災民,又修建了設施,但中策畢竟是發生災荒以后的事情,是“臨時抱佛腳”“臨渴掘井”;上策則是發生災荒之前就開始的建設,是未雨綢繆,這一方面需要啟迪國人接受一個新的救災理念,另一方面需要國家去提倡和承擔這一責任。⑦這個思想之所以能夠在國內得到積極響應,主要原因是它與中國自古以來就存在的積極預防救荒思想相契合。中國古代有通過改良水利、植樹造林、開墾荒田、建立倉儲等方式來預防災荒的積極預防論。
、嘀袊糯姆e極預防論是建設救災思想被接受的內在文化源泉?梢姡ㄔO救災思想反映了中西救荒思想的交融互推。這一思想提出后,許多學者和政府要人不斷將其發展,使其內涵進一步豐富,從工程性防災救災到非工程性制度建設和文化建設,成為一個以防災救災為目標,全面推進農村經濟、農村教育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完整思想。
二、興建防災工程
興水利、造森林、辟交通,是中國自古以來積極預防救荒思想的核心內容。近代以后,這些思想得到傳承,又結合時代發展,內容更加豐富。
三、完善救災制度民國時期救災制度構建包括了許多內容,有的是老制度面臨新問題,如報災勘災制度和水利管理制度;有的是全新引進的制度,如農村合作社制度。下面就民國時期救災制度建設思想中的一些新的表述和新制度思想來進行論述。
四、開展防災教育建設救災不僅體現在技術性的物質救災,還體現在非技術性的制度和文化教育救災。增強鄉村民眾和災民文化教育,提升農民對災荒的認識和防災措施的普及,也可以幫助災民提高戰勝災荒信心。
五、結語
建設救災思想是中國救荒思想發展的新階段,相對于古已有之的積極預防論來說,它在內涵上更豐富。它的核心是建設,即:不僅要重視防災的工程建設,也要重視與之相關的防災制度建設和民眾防災教育的提升;既包括歷史傳承下來的工程性減災思想,也包括制度上和教育上的非工程性防災救災思想,從而使防災救災成為一項立體性的綜合工程,提升全社會對防災重要性認識。建設救災思想的提出,使中國的救荒思想從以救為主發展到以防為主,防、抗、救相結合應對災荒的新階段。但遺憾的是,建設救災思想并沒有在實踐中得到很好的落實,這與民國時期動蕩的環境有關,因戰爭經費消耗太多,而政府將財力用于戰爭,大大擠兌了用于民生的建設經費。
加上河政管理體制問題和貪腐猖獗,使得災荒日甚一日。另外,對于慈善組織來說,這一思想雖然被很多有識之士接受,其重要性也被認可,但是修路修渠造林等工程投資大、周期長、見效慢,許多慈善組織認為這些工程需要政府去做,而不是民間來做,他們更愿意將籌集的資金用于救人生命,而不愿用于修建工程。何況相對于修建工程來說,救民募捐相對更容易,而修建工程募款要難。由于政府在民生問題上的少作為和慈善組織的不愿作為,導致這一思想在實踐方面成績相對并不大,許多地方有政策卻并未實施,致使民國時期重大災荒仍然年復一年地發生。
作者:蔡勤禹
轉載請注明來自發表學術論文網:http://www.cnzjbx.cn/wslw/259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