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摘要:自然辯證法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關于自然界和科學發展普遍規律的科學,是指導人們認識自然、改造自然、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推動科學技術發展的重要理論武器。 藝術創作作為社會文化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一項協調人與自然相互關系的實踐活動,
摘要:自然辯證法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關于自然界和科學發展普遍規律的科學,是指導人們認識自然、改造自然、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推動科學技術發展的重要理論武器。 藝術創作作為社會文化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一項協調人與自然相互關系的實踐活動,必然要遵循自然辯證法。 傳統中國畫和近現代西方藝術入侵之后形成的新的中國繪畫形式中無不體現著辯證思維的觀點,可以說,辯證思維貫穿于中國繪畫發展的整個過程中。 而近現代中國繪畫更是體現出馬克思主義哲學觀中自然辯證法的運用,自然辯證法對中國繪畫發展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本文從自然辯證法中的自然觀來分析中國傳統繪畫的藝術形式,利用創新觀來分析中國近現代繪畫的發展脈絡和未來的發展方向,梳理出傳統繪畫和近現代繪畫中自然辯證法原理的應用技巧。
關鍵詞:自然辯證法 自然觀 創新觀 藝術融合 傳統繪畫
自然觀是世界觀的組成部分,是人們對自然的根本看法或總的觀點,是用哲學范疇和科學規律表達的自然圖景,它和科學技術之間存在著直接互動、辯證作用的關系。 ①中國傳統繪畫受中國傳統儒法道學思想的影響,形成了中國獨有的以自然觀為主導的繪畫思想和藝術形式。 可以說,中國繪畫是基于自然,以自然觀的脈絡發展形成的。
中國繪畫講究以“形”寫“神”,“形”乃“自然萬物”,“神”乃“思想情懷”,由物抒情,強調的是“神”字。 ②東晉時期著名畫家顧愷之首次提出“以形寫神”的繪畫理念,通過人物“造型”強調畫中人物“神態”和“氣質”。 隨著社會的發展,繪畫逐步從古代社會功能性實踐中分離出來成為獨立的藝術形態,繼之,中國傳統的儒道思想空前發展,影響至深。 在這種背景下,因其歷史地位和繪畫成就,使顧愷之的這種強調畫中人物神態、氣質的“以形寫神”觀點一直流傳于世,并成為影響中國傳統繪畫的重要思想理論。 受顧愷之的影響,南朝謝赫“六法”中也將“神”作為首要繪畫標準,這種“以物傳神”、強調畫作精氣神的理論發展至宋代文人畫時達到了頂峰。 文人畫是中國傳統繪畫流傳年代最為深遠的一種繪畫形式,它仍然是基于“以形寫神”的理念,盡管此時的“形”已非原汁原味的“自然”物象,但通過對“自然物象”的“改造”達到“寫神”的終極目的。 可見,這種繪畫形式的特點是更加強調“意境”,強調畫作能夠表達畫家內心世界和情感的宣泄。 因此,文人畫多追求意象,反對描摹物體的客觀性,希望能夠打破物理常規,唯獨強調情感表達。 文人畫的這種注重繪畫“神”的理念,無疑是受到中國古代自然觀的影響。 四書五經、陰陽學說、黃老之術等中國古代思想文化典籍,無不對“自然”這一概念進行論述,這些學說不但影響到中國哲學的發展方向,也同樣為傳統繪畫的發展起到了指導作用。 正是這種自然的“形”和寓于其中的“神”的辯證關系,促成了中國傳統繪畫不斷向前發展。
中國傳統繪畫始終強調“自然”在繪畫中的作用,這種作用不但是畫作中要體現出自然本質的規律和意境,也要體現出人的自然情感和自身修養。 老子言“大音希聲,大象無形”,越是好的音樂越寂靜無聲,越是好的形象越縹緲無形,在無形中體悟到的才是最美好的,這無疑是在強調自然之廣博,宇宙之浩瀚,這種富有哲理的傳統藝術美感是我們必須體悟的。 這種中國最早的美學觀念指導古人從自然的角度去領悟世界,在繪畫的過程中體悟自然的境界,使傳統繪畫早已不是簡單的“應物象形”。 ②形態可以用眼睛看到,可以用手觸摸到,而神情、神態、氣質則是無形的、自然的,只能夠通過體悟去感知。 能夠表達出這種無形的、本真的、自然的氣息,才是中國傳統繪畫所追求的終極意境。
此外,中國古代繪畫自然觀的形成還可追溯到畫家對于自然本身追求的歷史長河中。 中國傳統畫家認識自然,追求自然的歷史之久遠,信仰之堅定,是后世所不能及的。 中國傳統繪畫中,山水繪畫能夠成為一支完整的繪畫脈絡流傳至今,也是基于中國古代文人對于自然觀的把握。 魏晉時期宗炳所著《畫山水序》是中國最為久遠的論述山水的畫論,這篇畫論不但論述了如何廣納百川于尺幅中,最為重要的是表達了作者對自然無限的崇敬與熱愛,體現了作者對自然的深刻理解。 宗炳認為,山水“質而有靈趣”,這其中既包含了儒家“仁智之樂”,也包含了道家“澄懷味象”的思想。 ②他認為,山水畫只是自然的替代品,是可以“臥游”的途徑,在觀看自然山水或是作山水畫時都要“應會感神”,體悟自然的力量,汲取自然的生氣,從而達到“暢神”之目的。 ②宗炳對于自然的追求依然超越了繪畫范疇,成為形而上的哲學理論,對于山水的審美,他更是提出了“神飛揚,思浩蕩” ②的情感抒發過程,這對后世山水畫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哲學層面的指導意義。 山水畫流傳千年,始終把握這種體悟山水的觀念,強調對自然的觀察和體悟,以及對自然本質的追求。
自19世紀中葉的鴉片戰爭開始,中華民族兩千多年歷史積淀下來的文化、藝術受到強烈質疑,而西方的文化,從文學戲劇到宗教倫理、美術主張,都侵入到國人的生活中。 一些人開始拋棄、批判傳統,甚至與傳統價值取向完全決裂,以迎合西方思維方式。 從那時起,中國繪畫也逐步開始利用創新觀來改造傳統繪畫,使之能夠適應社會發展。
自然辯證法是創新的產物和結晶,并且處在不斷的發展之中。 新中國成立后,中國的傳統繪畫也在自然辯證法創新觀的理論指導下,走向了新的發展方向。 傳統文人畫雖歷經千年經久不衰,但物極必反,當國人將這種“重意境,輕寫實”的繪畫傳統發展到極致的時候,也就意味著文人畫要逐漸走向衰落了。 在明清以后,中國傳統繪畫便停滯不前。 中國傳統繪畫注重寫意,強調畫者的個人修養和內心世界,從而回避物體的科學性,導致中國繪畫與世界藝術脫軌,不能與實用設計接軌。 在世界各地文化逐漸融合的大趨勢下,正是中國人的因循守舊,使中國繪畫中的優秀傳統免遭割舍,如今看來便是逃過一劫。 幸而中國傳統繪畫在保持優秀傳統的同時,也走向了創新之路,這就是,既不可丟棄發展兩千多年的傳統繪畫,也要不斷創新發展,使世界繪畫史中永遠留有中國的一席之地。
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國對美術教育進行改革,曾嘗試運用西方的寫實主義改造中國畫。 西方繪畫長于寫實,所以當時的畫家便通過學習西方繪畫思想與技法來探求我國傳統繪畫的新出路。 為此,許多畫家做出了自己的嘗試。 例如徐悲鴻、蔣兆和等人,將西方的寫實技法融入中國畫進行創作。 但是,僅以西方的繪畫技術來表現中國現實題材,作品難免會出現“空洞乏味”之感。 對此,林風眠、吳冠中等人又進行了新的嘗試,他們以西方的繪畫技術表現中國元素,引領中國繪畫到一個新的方向。 這些畫家對中西藝術如何取長補短,走出一條適合中國繪畫發展的道路,進行了有益的實踐和探索,使傳統繪畫藝術進入全面的革新階段。
盡管東西方的藝術一直存在并將長期存在相互之間的交流,但作為人類社會最具影響力的東西方文化體系,是無法簡單地予以融會的。 只能通過創新觀對自身固有文化進行改造和創新,創造出適合自己的藝術發展形式。 不同國家、民族,乃至東西方不同的人文地理環境、歷史傳統、民族經歷等諸多方面的差異勢必造就不同的文化藝術,這是一種客觀存在,正是這種差異使得整個人類的文化藝術異彩紛呈、爭相綻放。 而我國的傳統繪畫藝術在不斷創新發展中,始終是世界藝術之林極為璀璨、耀眼的那顆明珠。 林風眠曾經對東西方藝術進行形象而生動的分析:“西方藝術是以模仿自然為中心,結果傾于寫實一面。 東方藝術,是以描寫想象為主,結果傾于寫意一面。 ”③民族傳統文化背景的差異,甚至社會發展所產生的繪畫材料的不同,都使得東西方藝術必然走向不同的道路。 當自身文化發展到極致時必將尋求新的出路,中國人利用西方寫實畫法來對中國傳統繪畫創新,以補自身不足,而西方藝術將寫實發展到極致時卻也開始追求中國傳統藝術所追求的意境。 可見,我國的傳統繪畫史是一部自然辯證、螺旋式上升發展的歷史,發展、繼承、創新、再發展,以致無窮。 而東西方藝術的交流、發展也充分體現了唯物辯證法的無窮力量,即互相交流、取長補短、相互促進、創新發展,不斷獨領各自優勢,使世界文化藝術更加異彩紛呈。 繪畫會隨時代而革新,我們必須帶著創新觀去進行繪畫創作,既要對自身繪畫觀念不斷創新,也要嘗試對現當代的繪畫現狀去創新,唯有共同努力、深刻把握國畫發展中的唯物辯證關系,有的放矢,才能不斷推動中國繪畫藝術向前發展。
自然辯證法既是辯證唯物主義的自然觀、科學觀,又是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的科學方法論。 它揭示了自然界發展的一般規律、科學技術發展的一般規律,以及科學技術與社會的關系。 ①這些科學研究方法對包括繪畫藝術在內的各個領域、各個學科都給予了重要的指導意義。 仔細研究中國畫的歷史,不難發現,我國傳統繪畫藝術發展歷程中始終呈現著自然辯證法的原理。 學習、掌握自然辯證法,能夠更為深刻地理解我國傳統繪畫發展的歷史,可以運用科學的方法梳理我國傳統繪畫藝術發展的脈絡,把握未來繪畫藝術發展的方向,不斷推動中國傳統繪畫藝術向前發展。
注釋:
、賱⒈⒗钫L:《自然辯證法參考讀物》,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
、谂砣R:《古代畫論》,上海書店出版社,2009年版。
、蹍枪谥校骸秴枪谥姓劽馈罚瑥V東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參考文獻:
[1]恩格斯.自然辯證法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2]吳冠中.我負丹青——吳冠中自傳[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4.
(作者簡介:李佳桐,女,博士研究生在讀,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研究方向:美術學)
轉載請注明來自發表學術論文網:http://www.cnzjbx.cn/wslw/295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