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ress id="vfzrl"><nobr id="vfzrl"><progress id="vfzrl"></progress></nobr></address>
    <address id="vfzrl"></address>

    <address id="vfzrl"></address>

    <em id="vfzrl"><form id="vfzrl"><nobr id="vfzrl"></nobr></form></em><address id="vfzrl"></address>
    <address id="vfzrl"></address>

    <noframes id="vfzrl"><form id="vfzrl"><th id="vfzrl"></th></form><form id="vfzrl"><th id="vfzrl"><th id="vfzrl"></th></th></form>

    國內或國外 期刊或論文

    您當前的位置:發表學術論文網醫學論文》 維吾爾傳統醫藥相關知識居民認知情況分析> 正文

    維吾爾傳統醫藥相關知識居民認知情況分析

    所屬分類:醫學論文 閱讀次 時間:2020-01-16 16:12

    本文摘要:摘要:維吾爾傳統醫藥相關知識是我國少數民族生物多樣性相關傳統知識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維吾爾族人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和對抗疾病的過程中所總結出的知識經驗、醫學理論等.本文以三種維吾爾藥用植物為例,在新疆鄯善和伊寧兩地發放問卷,調查當地居民對維

      摘要:維吾爾傳統醫藥相關知識是我國少數民族生物多樣性相關傳統知識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維吾爾族人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和對抗疾病的過程中所總結出的知識經驗、醫學理論等.本文以三種維吾爾藥用植物為例,在新疆鄯善和伊寧兩地發放問卷,調查當地居民對維吾爾醫藥相關知識的認知情況.

      結果顯示:(1)對維吾爾傳統醫藥知識的認知程度較高的是35~54歲的維吾爾族居民,小于24歲和大于65歲的居民對傳統醫藥不甚關心;(2)新疆阿魏除文獻記載具有消積殺蟲的功效之外,維吾爾醫在臨床上多用來治療風濕疾病;伊犁貝母雖然是常見的維吾爾藥材,但其知名度很低;刺山柑對當地居民來說十分熟悉,家庭日常會用來泡酒祛風濕.(3)維吾爾藥用生物資源的減少使得傳統醫藥相關知識也面臨極大威脅,本文對此提出了幾點建議,以便更好地利用與傳承維吾爾傳統醫藥知識.

      關鍵詞:維吾爾醫藥,傳統知識,生物多樣性

    黑龍江醫藥科學

      醫藥論文投稿刊物:《黑龍江醫藥科學》Heilongjiang Medicine and Pharmacy(雙月刊)曾用刊名:佳木斯醫學院學報,1972年創刊,是公開發行的綜合性醫藥學學術性刊物。主要刊載最新科研成果、新技術、新經驗,文章應具有理論研究價值或臨床指導意義,旨在開展學術交流,提高我國的醫藥學學術水平。主要反映高校醫療科研的新成果、新技術、新經驗。

      新疆土地廣袤,維吾爾族長期以來聚居于此,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中和利用、保護藥用生物資源的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傳統醫藥相關知識,這些知識經驗、醫學理論等具有十分寶貴的價值.在此基礎上建立的維吾爾醫位列中國四大民族醫之一,是我國醫藥寶庫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是維吾爾族人民智慧的結晶,也是一門極具特色的傳統醫學科學.維吾爾傳統醫藥相關知識是我國少數民族生物多樣性相關傳統知識的重要組成部分[1],但由于現代文明的全面發展以及民族社區對自身文化不夠重視等,這些經過千百年傳承的傳統知識流失十分嚴重[2],所以目前對于維吾爾醫藥相關傳統知識的利用和保護越來越迫切.

      為確保對這些傳統知識的保護和可持續利用,除了在行政管理層面采取措施之外,更要提高普羅大眾的重視程度和保護意識.為調查社區居民對維吾爾傳統醫藥相關知識的認知情況和發展現狀,本文以3個具有代表性的藥用植物為例,在新疆鄯善縣和伊寧縣進行了維吾爾醫藥相關知識的居民認知情況調查,通過分析研究,了解受脅迫因素,對維吾爾藥用生物資源的保護提出建議.

      1研究方法

      1.1研究地點概況

      本文選取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鄯善縣和伊寧縣作為調查點,兩縣維吾爾族常住人口均超過50%,并長期雜居著包括漢民族在內的其他民族,選點有助于比較其他民族對于維吾爾傳統醫藥的認知情況;其次,兩地均設有維吾爾人民醫院,具備比較完善的維吾爾醫療體系.

      此外,兩地具有地理代表性,鄯善位于新疆東部、天山東段的吐魯番盆地,伊寧位于新疆西部邊陲、天山西段的伊犁河谷中,兩地皆是古代維吾爾族棲居、發源之處,伊寧乃古代烏孫王國的發源地,鄯善位于高昌古國遺址,皆有從古至今一脈相傳綿延不斷的維吾爾傳統文化,而當地的維吾爾族傳統知識也是由這里的勞動人民長期傳承和發展而來,時至今日依然歷久彌新.

      1.2研究方法

      通過查閱文獻,本文選擇了三種具有代表性的維吾爾本土藥用植物作為調查對象,分別是伊犁貝母、新疆阿魏和刺山柑[3~4],它們不僅為當地所特有,也是維吾爾醫所特有的常見藥材[5],廣泛應用于維吾爾臨床治療;通過問卷調查和關鍵人物訪談,獲取當地居民對維吾爾醫藥的使用情況,了解維吾爾社區內受治患者(使用過上述三種藥材中的一種或以上的人)對它們的認知狀況,以及未使用人群對它們的了解程度和保護意識等;另外,通過與當地醫生(專業人士)進行半結構式訪談,獲知上述三種藥用植物在當地醫院的臨床應用情況、維吾爾醫藥的發展情況等方面的內容,為維吾爾族生物多樣性相關傳統知識保護提供可循案例.

      2結果與分析

      2.1問卷調查情況

      兩地共隨機發放300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241份,問卷有效率為80.3%.男女比例約為1∶2,參與者中維吾爾族居民占67.73%,漢族居民占23.65%,其他民族(主要是回族和哈薩克族)居民占8.71%.年齡35歲以下人數占47%,35~55歲人數占42.3%,55歲以上人數占10.4%.

      2.2調查結果分析

      2.2.1受眾民族差異大

      對于社區居民而言,在維吾爾醫院使用維吾爾藥品是最頻繁使用維吾爾醫藥的方式,通過調查發現,90%的維吾爾族對于維吾爾醫院及藥品的態度是十分積極的,均表示去過維吾爾醫院就診并服用過維吾爾藥品,對二者的使用意愿也較高,這表現出維吾爾族自身對本民族醫藥具有很高的信任度和忠誠度;漢族居民則表現截然相反,約八成左右的漢族居民表示沒有去過維吾爾醫院也未曾服用過維吾爾藥品,對其態度也是無所謂甚至是消極的;其他民族表現比較折中,對維醫的接受度較漢族居民高.

      以上結果表明,維吾爾醫藥的傳播和應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在本民族內維醫藥具有很高的聲譽和依賴度,但對于其他民族尤其是漢族居民而言則較為陌生,甚至存在一定的負面印象.根據這一現象,通過關鍵人物訪談,得知一般不愿使用傳統醫藥的原因在于對維吾爾醫藥的信任度不高甚至存有一定的誤解.一方面,對維醫藥有所了解的人會認為其見效慢、療程較長,難以堅持。

      另一方面,對維醫藥不太了解的人或是由于原本不了解也不打算嘗試,或是由于語言不通、當地醫院環境衛生條件不夠好、通風差、儀器設備不夠先進等原因,還可能受到某些負面新聞影響,從而對其印象不佳、有所誤解.另外有一小部分維吾爾族居民使用意愿也不高,認為維吾爾藥品味道不佳,太苦且難以下咽,藥品價格較高等,這些都影響了維吾爾傳統醫藥進一步傳播和傳承.

      2.2.2受眾年齡差異較大

      通過分析調查結果得知,維醫藥的使用情況按照年齡分布也有很大的差異.目前使用傳統醫藥并愿意使用的人群集中在25歲以上人群,其中主要是35~54歲的社區居民對維吾爾醫藥的使用意愿較為強烈,是傳承傳統醫藥的主力軍,中年群體因為傳統醫藥通過祖輩流傳下來再加上從小耳濡目染,對其具有高信任度,該年齡段也是疾病易發階段,加之70~80年代出生人群義務教育普及程度高,知識水平有所提升,對傳統醫藥的了解較為深刻,愈加便捷的知識獲取渠道更有利于加深人們對傳統醫藥的理解。

      相比較而言,年輕人對傳統醫藥多抱有無所謂的態度,年紀輕身強體壯,實際生活本就與醫藥接觸甚少,相關知識也是從父母一代的長輩得來的,另外普遍受西醫影響頗深,傳統醫藥的見效較西醫慢,所以不足以引起當代年輕團體的推崇;老年人,尤其是60年代以前出生人群出于生活習慣或民族傳統,對維吾爾醫藥頗為信賴,傳統醫藥知識皆來源于生活實踐,其意愿不高的原因可能是65歲受訪者樣本中漢族居多,影響了實際數據.

      2.2.3社區居民對維吾爾醫藥認知情況

      就新疆阿魏、伊犁貝母、刺山柑這三種藥用植物的功效對居民進行了采訪和調查,了解居民對維吾爾醫藥的基本認知情況.再按照不同年齡段和不同民族劃分,可以得知,在年齡方面,居民自評對維醫藥了解程度較高的年齡段基本分布在35~64歲之間,在針對三種藥用植物功效的了解程度上有細小的區別,但也基本分布在這個區間,大多數具備基本的傳統醫藥知識,對三種藥材的功效也大致了解.

      比較突出的是,小于24歲和大于65歲的人群都表現出對傳統醫藥認知程度較低的狀況,年紀大的人可能是由于文化水平不高,對維吾爾醫藥具體功效難以回答,導致認知度不高,而小于24歲的青少年可能是由于年紀小生活經驗不足、加上年輕力壯不需要考慮求醫問藥,所以對傳統醫藥不甚了解.在民族方面,維吾爾族對維醫藥了解程度較高,漢族則偏低,其他民族居中,這說明維吾爾族居民對本民族醫藥的認知程度較高,具備基礎的傳統醫藥知識.以下以三種藥用植物為例分別說明社區居民對維醫藥的認知情況.

      2.2.3.1新疆阿魏

      新疆阿魏(FerulasinkiangensisK.M.Shen)為傘形科阿魏屬(FerulaL.)多年生一次開花結果早春草本植物[6],維吾爾語為“英”,是維吾爾傳統醫藥中一種重要的藥用植物,具有相當悠久的應用歷史,也是國際藥材市場上不可缺少的中草藥之一[7].據《中國民族藥志要》記載,新疆阿魏的樹脂具有消積、散痞、殺蟲的功效,可用于治療胃病、消化不良、蟲積腹痛等疾病[8].它只分布在新疆伊寧縣,近年來由于亂采濫挖等人為因素,其生長環境遭到嚴重破壞,新疆阿魏已成為我國瀕危保護植物[9].

      調查過程中發現,當地的維吾爾族居民一般都認為新疆阿魏是用來祛風濕的(圖4),這并不符合藥典記載,在訪問過一名當地維吾爾醫院的年輕醫生后,我們了解到維吾爾醫在臨床中常用新疆阿魏來治療風濕疾病,以阿魏藥材熏蒸泡腳,以高溫驅出藥材中的熱性來祛除人體內的濕寒,由于治病無痛且舒適度高,費用也較為低廉,頗受當地患者的歡迎.而其他民族只聽聞其有治療消化不良的功效,可用于治療胃病,可見同一種藥材對不同民族來說具有不同的認知.維吾爾醫善于發掘藥材的潛在特性,并擅長使用理療,雖然見效可能慢于化學療法,但成本低易于被普通百姓接受,且關照患者感受,充滿人道主義情懷,所以流傳至今.

      3問題與建議

      3.1野生藥用生物資源日益稀少

      維吾爾藥用植物是維吾爾醫藥傳統知識體系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像新疆阿魏、伊犁貝母這樣的野生藥用植物,由于其藥用價值高,具有很高的經濟價值,所以被人為無計劃、無節制地挖采,不僅導致資源減少,還會破壞周邊生態,致使環境惡化、土壤沙化等問題層出不窮[13].

      與新疆阿魏同樣屬于阿魏屬的阜康阿魏在幾年前就已經滅絕,不僅如此,一種生物資源的滅絕通常會伴隨著與其相關的一系列傳統知識的消亡.而對于生物多樣性保護和可持續利用而言,傳統知識更是一種無形的財富,依靠一代代人通過手口相傳而保存下來,因此對維吾爾藥用生物資源的保護也就是對民族傳統知識的保護.

      3.2西醫對維吾爾傳統醫藥的沖擊

      維吾爾傳統醫藥知識經過多代人傳承至今,雖然經受住了時間的檢驗,但免不了受外來文化的影響和沖擊,現代科技和醫學理念也正在悄悄侵蝕著維吾爾族的傳統觀念,年輕一輩普遍認為西醫對病灶的治療快準狠,而擯棄文火慢燉穩扎穩打的傳統醫藥;雖然維吾爾醫生的數量在逐年增加,但精于此道經驗豐富的老維醫卻越來越少;就連一些維吾爾醫生也認為西醫的工資更高、待遇更好,以至于醫學學生們也都偏向于選擇學習西醫[14],這與國內推崇西醫的潮流不無關系.繼承傳統醫藥并非故步自封,而應與時俱進,在保存精華的同時不斷完善自身,傳承好發展好維吾爾族特色醫學,可以為更多的人民群眾造福.

      3.3民族藥產品標準化建設不夠完備

      維吾爾族在藥用生物資源的利用方面積累了很多寶貴經驗,但如今仍有很多臨床經驗豐富、療效顯著卻缺少現代藥學研究的藥物,這些獨具特色的民族藥更容易研制開發出新藥[15],但由于資金、科研力量的不足,現代醫學甚至對這些藥物還沒有一個清晰的認識;而且一些維藥材的種植、栽培、收集、加工、貯存、制藥等過程還未制定出一個明確的標準[16],民族藥產品的標準化建設還處于初期階段,農民們只知亂采亂挖可以賣錢,藥販子只知藥材貴賤倒買倒賣,標準化生產的藥企在新疆卻十分稀少,這些其實都是對維吾爾傳統藥用植物資源的極大浪費,也是民族傳統知識財富的極大損失.

      4討論

      新疆地處中亞腹地,位于歐亞“絲綢之路”交通要沖,更是如今“一帶一路”的核心區域,占據著重要的戰略位置,這里豐富的維吾爾藥用生物資源蘊含著巨大的潛在經濟價值,更加需要被重點保護和合理利用.同時,與之匹配的傳統醫藥知識體系也是維吾爾醫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重點[17],是珍貴的民族文化瑰寶.

      對維吾爾藥用生物資源進行認知調查,從社區層面來講,可以增強當地人民對這些傳統藥用生物資源的了解和重視,樹立和提高對它們的保護意識;其次,要讓這些藥物被更多人知曉,能夠用于更廣泛的治療,救助更多的病人;從國家層面來說,促進維吾爾族傳統醫藥相關知識的傳承與發展,有利于防止傳統醫藥知識的流失與喪失;同時也希望國家在傳統知識管理方面的能力建設得到提高,自上而下地正確引導民族地區地方政府和社區重視和弘揚民族文化,促進生物資源可持續利用,從而使得民族傳統知識繼續傳承下去,為中華民族的健康繁衍做出貢獻.

    轉載請注明來自發表學術論文網:http://www.cnzjbx.cn/yxlw/21550.html

    五级黄18以上免费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