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摘 要:做好建后管護是確保高標準農田基礎設施長久發揮作用的重要保障。在高標準農田建設與管理實踐工作中,由于經費保障力度不足,制度建設仍不夠完善等現實原因,一些地方依然存在重建輕管的問題。因此,深入探索農田建后管護模式,尋找經濟、高效的管護方案,顯得尤
摘 要:做好建后管護是確保高標準農田基礎設施長久發揮作用的重要保障。在高標準農田建設與管理實踐工作中,由于經費保障力度不足,制度建設仍不夠完善等現實原因,一些地方依然存在“重建輕管”的問題。因此,深入探索農田建后管護模式,尋找經濟、高效的管護方案,顯得尤為重要。本文結合近年來的工作實踐,總結出幾種易操作、易推廣的高標準農田建后管護模式,進而分析影響管護模式的基本因素,并有針對性的提出相關工作建議。
關鍵詞:高標準農田;建后管護模式;工作建議
做好建后管護是確保高標準農田基礎設施長久發揮作用的重要保障。2019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切實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提升國家糧食安全保障能力的意見》(國辦發〔2019〕50號),明確指出要健全高標準農田建后管護工作機制。農業農村部印發了《農田建設項目管理辦法》(2019年農業農村部令第4號令),提出要明確工程管護主體,擬定管護制度,落實管護責任。
但是在高標準農田建設與管理實踐工作中,由于經費保障力度不足,制度建設仍不夠完善等現實原因,一些地方依然存在“重建輕管”的問題。因此,深入探索農田建后管護模式,尋找經濟、高效的管護方案,顯得尤為重要。筆者結合近年來的工作實踐,總結出幾種易操作、易推廣的高標準農田建后管護模式,進而分析影響管護模式的基本因素,并有針對性的提出相關工作建議。
一、高標準農田建后管護模式
近年來,各地積極探索,采取不同措施落實農田建后管護工作,形成了一批典型經驗。通過進一步總結分析,比較成熟且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以下幾種模式。
(一)生產經營主體管護模式。通過土地平整建設,將細碎田塊規整為規則田塊,并配套建設高效節水灌溉設施、灌排渠、機耕路、田間道等基礎設施,從而吸引種植企業、種植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生產經營主體對高標準農田進行流轉。在項目區村委會與生產經營主體簽訂承包協議的同時,簽訂高標準農田工程管護協議,由經營主體履行農田設施管護責任,組織成立管護隊伍,承擔維護維修相關費用,確保工程設施處于良好運行狀態。
(二)第三方機構管護模式。地方農業農村主管部門按照有關法規和制度,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選擇技術過硬、責任心較強、信譽較好的第三方機構參與農田設施的管護工作。借助專業建筑公司、市政公司等第三方機構的運營管理經驗,以及人才、技術、資金、設備等方面的優勢,開展全方位管護工作,實現本地區高標準農田建后管護工作的市場化運作。
(三)保險公司管護模式。由縣、鄉級政府與保險公司共同商議設置高標準農田工程設施險,參考以往年度高標準農田建設任務及損毀工程維修情況,測算投保費率,明確賠付方式、賠付金額、理賠范圍等具體內容。政府出資為本地區高標準農田工程設施投保,將管護風險和管護責任轉移給商業保險公司,由保險公司負責修復因質量潛在缺陷、意外事故和自然災害等風險造成的工程損毀,保證修復時效,避免耽誤農時,確保設施可以使用較長年限。項目區村民和村委會對保險公司履責情況進行監督,縣、鄉級政府每年對保險公司進行考核評估。
(四)“田長制”管護模式。村委會或村集體負責組織開展高標準農田建后管護工作,村長或村支書作為“一級田長”負責每月巡查項目區,及時掌握農田設施運行情況,督促建后管護進展,做好溝通協調工作。村委會其他干部和理事會成員作為“二級田長”負責不定期巡查檢查,做好設施日常管理,及時申請和組織維修,保障工程正常使用,引導農民珍惜愛護農田設施。村委會組織成立專職管護隊伍,專職管護隊員作為“三級田長”負責每周巡查項目區,記錄工作臺賬,修復損毀設施。村委會或村集體按月向專職管護隊員支付勞動報酬,對損毀設施的工程量及工程概算進行審核,通過村集體經濟籌集維修資金,維修資金使用過程向全體村民公布,接受群眾監督。
(五)行業協會管護模式。由當地水利協會或農民用水協會組織開展高標準農田建后管護工作。協會按時收取會員會費和用水水費,并從會費和水費中抽取一定比例資金用于工程設施的維護維修,不斷加強轄區內水庫山塘、水陂水圳、護堤護岸的運行管理。同時,水利協會或農民用水協會公開招聘從事農作物種植、責任心較強、文化水平較高的村民,作為農田設施專職管護人員,管護人員負責每周開展巡查,上報工程損毀情況,及時完成修復任務?h、鄉級農業農村部門負責指導監督各協會切實落實管護責任、做好轄區管護工作。
二、影響管護模式的重要因素
分析上述幾種高標準農田建后管護模式,可以得出影響管護模式的重要因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一)自然資源條件是根本。光照時長、積溫條件、降水保障、地形地貌土壤質地與肥力是直接影響農作物生長發育和糧食產量質量的重要自然因素。氣溫、降水、光照等自然條件結合得越好的地區,越有利于農業生產,農業生產經營模式會發展的比較成熟,生產經營主體的管護意識會較強,管護措施也會較完善,會自主維護利用好農田基礎設施。反之,自然條件較差的地區,由于農業生產效益較低,維護成本高,農田建后管護難度也相對較大。
(二)生產經營模式是關鍵。對于土地流轉程度較高的地區,種植企業、種植大戶等生產經營主體能夠開展規;a和集中統一管理,同時也有做好高標準農田管護工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可以組織成立專職管護隊伍,批量采購材料、設備,降低畝均管護成本,統一維護維修標準,較好完成經營范圍內的管護工作。反之,對于土地流轉程度和規;洜I程度較低的地區,由于各家各戶分散經營,管護方式難以統一,管護成本普遍較高。
(三)政府組織主導是核心。地方各級農業農村部門在高標準農田建后管護工作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是做好管護的核心力量。各級主管部門負責組織領導本地區農田管護工作,通過安排預算資金用于管護經費,制定出臺本地管護制度,監督指導各管護主體,考核評估管護成效,通過宣傳教育引導農民愛護農田設施等。政府的主導力量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地方管護模式選取和管護實際效果。
(四)建后管護機制是支撐。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管護不能完全依靠中央和地方政府,還需要村委會或村集體、生產經營主體,以及第三方專業機構、商業保險公司等多個主體,如何建立一套適應當地實際情況的機制,顯得尤為重要。管護機制應當能夠調動多方積極性,廣泛凝聚社會力量,妥善考慮各方利益,營造共同參與管護工作,維護愛惜工程設施的社會氛圍。(五)地方經濟實力是保障。做好管護工作離不開管護經費的穩定保障。從實際調研和走訪情況看,地方政府的財政投入、村委會或村集體經濟出資、以及生產經營主體出資,是目前管護經費的主要來源。因此地方財政收入較高、村集體經濟實力較強、村民等經營主體較富裕的地區,往往更容易落實管護經費,便于開展管護工作。
三、工作建議
新一輪全國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提出要明確管護責任,健全管護機制,落實管護資金,推進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從加強高標準農田建后管護工作實際出發,應從以下幾方面進一步扎實推進。
(一)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地方政府要積極爭取財政部門支持,將管護工作作為重點保障事項,在年度預算中足額安排高標準農田建后管護資金。試點創新政府專項債和各類商業保險,不斷引入社會資本,拓寬管護經費來源。積極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新增耕地指標交易探索,調劑收益優先用于農田建設與設施維護。加強項目招投標管理和成本控制,研究推進將招標結余資金和建設結余資金全部用于建后管護。
(二)加強組織領導工作。地方農業農村部門要扭轉“重建輕管”的觀念,增強建管并重的思想意識,嚴格按照相關法律、標準、程序組織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竣工驗收后及時進行資產移交,確定產權歸屬,落實縣、鄉、村各級管護責任主體。加快制定出臺建后管護標準和管護辦法,明確管護人員、管護責任、經費來源等。建立本地區管護任務臺賬,定期調度整改情況,監督工作落實情況。
(三)發揮多元主體優勢。根據各地實際情況,充分調動各方主體力量參與建后管護。在規;a程度較高區域,可由生產經營主體作為管護主體,利用其追求生產效益的積極性,主動維護好經營范圍區的農田設施。部分地區村委會組織能力強、經濟實力好,在管理農村事務方面有明顯優勢,完全可以組織承擔本地區農田管護任務。對于管護力量較為薄弱的地區,地方農業農村部門應承擔更多責任,充分發揮主動性,在政策和經費上予以更大支持,嘗試聘請第三方機構、成立專職管護隊伍、購買商業保險等不同方式。
(四)因地制宜確定模式。高標準農田建后管護沒有放之四海皆準的“標準模式”或者“最佳模式”,管護模式應與當地的自然資源條件、生產經營模式、政府組織領導、地方經濟水平等情況充分適應。根據各地實際情況,因地制宜確定管護模式,分類施策做好制度設計才是做好管護工作、持久發揮項目效益的關鍵所在。
作者:朱少華1 陳 正1 孫 妍1 周 同1 李 毅2
轉載請注明來自發表學術論文網:http://www.cnzjbx.cn/nylw/294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