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摘 要:隨著鄉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的不斷推進,我國鄉村人居環境整治邁入了新征程。新鄉市政府堅持政府主導、群眾參與,加大財政投入、強化市場運作,鄉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取得了扎實的成效。但是,新鄉市鄉村人居環境整治仍然存在治理進展緩慢、污水和生活垃圾處理效率
摘 要:隨著鄉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的不斷推進,我國鄉村人居環境整治邁入了新征程。新鄉市政府堅持政府主導、群眾參與,加大財政投入、強化市場運作,鄉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取得了扎實的成效。但是,新鄉市鄉村人居環境整治仍然存在治理進展緩慢、污水和生活垃圾處理效率不高、綠色資源化工作推進不快、村莊環境治理機制不健全等問題。
關鍵詞:鄉村振興;新鄉市鄉村;人居環境
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人居環境的整治是建設生態宜居美麗鄉村的重要內容,更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具有中重要的意義和價值。
1 鄉村振興戰略下新鄉市鄉村人居環境整治的時代價值新鄉市鄉村人居環境整治,其價值不僅體現在改善廣大鄉村的人居環境本身,更具有其不可替代的時代價值。
1.1 鄉村人居環境整治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鄉村振興戰略指出要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是習近平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目標和路徑的明確指示[1]。鄉村人居環境整治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實現鄉村生態振興的重要組成部分。
1.2 鄉村人居環境整治是建設生態宜居美麗鄉村的重要內容人居環境的整治是鄉村治理的重要一環,通過對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的處理,扭轉農村長期存在的“臟亂差”局面,改善生活環境,提高生活質量。因此,人居環境整治是新鄉市建設生態宜居美麗鄉村的重要內容。
1.3 鄉村人居環境整治拓寬了產業空間,提高了生活質量鄉村優美的生態環境蘊藏著寶貴的財富。人居環境的改善,一方面可以吸引和促進優秀人才返鄉就業創業,另一方面可以挖掘鄉村生態優勢,發展鄉村新產業,增強鄉村的經濟優勢。特別是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借助國家的惠農政策政策,創造性發揮鄉村經濟的優勢與社會發展相結合,提升鄉村生活質量[2]。
1.4 鄉村人居環境整治推動了新鄉市城鄉協調發展隨著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不斷推進,城鄉差距不斷擴大,同時鄉村人口大量流入城市,鄉村經濟失去擁有的活力。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鄉村人居環境得到整治和改善,鄉村地區的自然資源得有有效利用,城鄉及經濟實現互補和協調發展。
2 鄉村振興戰略下新鄉市鄉村人居環境整治現狀自新鄉市鄉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實施以來,新鄉市全面推進鄉村生活垃圾治理和鄉村生活污水治理,著力提升村容村貌,全市鄉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但與鄉村全面振興和農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迫切需求相比,鄉村人居環境整治仍面臨一些現實問題和困難。
2.1 取得的成績新鄉市政府自實施鄉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以來,按照省委、省政府“治理‘六亂’、開展‘六清’”的要求,積極開展“清臟行動”“治亂行動”“增綠行動”“美化行動”“管護行動”等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系列工作,并全面完成行動方案確定的目標。新鄉市政府聚焦農村垃圾治理、污水治理、村容村貌提升等重點工作,還開展了鄉村人居環境積分制管理、群眾合理收費、美麗家庭等示范評選活動,形成打造一個、帶動一批、輻射一片的良好局面。建立了常態檢查、集中公示、物質兌換一體化的積分制管理平臺,建立完善村級“一約五會”“幸福分”“幾分錢”“隨手拍”等行之有效的可借鑒、可推廣的工作辦法,實現了保潔常態化。經過整治新鄉市農村垃圾治理成效顯著,鄉村污水治理穩步推進,鄉村臟亂差局面得到扭轉,村容村貌明顯提升;環境衛生觀念顯著提升,參與整治積極性逐步增強,人居環境整治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為新發展階段持續推進鄉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2.2 存在問題
2.2.1 相關政策落實不到位。盡管針對鄉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和政策,但在實際落實過程中,并沒有得到基層政府的廣泛重視。一些基層領導為了打造好任期內的業績,不能對鄉村的相關建設意見措施積極響應并落實,鄉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實施緩慢。
2.2.2 整治機制創新性不夠。鄉村人居環境的整治是一項整體性、系統性和復雜性的工作,整治污染、廁所革命的同時,需要兼顧綠色生態、創新農業生產模式,并將這些理念融入到農業生產、農民生活的多個層面。當前新鄉市部分鄉村實施的整治方案,仍以傳統的能源使用的整治、村容村貌的整治、人居環境的改善為核心,沒有及時引進和普及新型技術和新型能源,難以快速有效治理鄉村的生產生活污染問題,嚴重影響了鄉村生態文明的發展。
2.2.3 環保意識有待增強。相對城市而言,新鄉市廣大鄉村地域廣大而分散,污染源呈現小而多的現狀,各鄉鎮也積極探索治理模式,但是治理效果不理想。農村垃圾處理方面,缺乏規范衛生的填埋場,鄉鎮垃圾中轉站建設覆蓋率相對不足,尤其是鄉村居民垃圾分類意識存在明顯不足,生活垃圾資源的利用率較低,有害垃圾無法做到無害化處理。生活污水難以綜合利用,部分村莊的污水處理仍然采用就地排放的手段,并沒有進行生活污水的綜合利用。
2.2.4 資金投入不足。鄉村人居環境的整治涉及水、電、道路、通信等基礎設置、生活污水、垃圾處理、綠化等公益事業,資金需求量大,廣大鄉村村集體缺乏經濟支撐,對人居環境整治的投入也相對減少,盡管有上級撥款,但在資金投入上不乏“撒胡椒面式”“重建輕管”等現象普遍存在,導致人居環境整治質量的低劣化,難以實現預期的整治成效。
2.2.5 主體參與不到位。當前,在推進鄉村人居環境整治進程中,一些鄉鎮為了完成整治任務,急功近利,直接照抄照搬別的鄉村已有的成型方案,不組織居民參與整治工作,下發任務基層黨組和相關職能部門成為政治工作的一線主體,大大降低了人居環境整治當地農民的滿意度,也降低了鄉村居民的參與感和責任感,廣大農民被游離在整治工作之外。
2.2.6 缺少地域特色和科學規劃。通過實地走訪和調研,發現新鄉市各鄉村在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取得了顯著成就,但在目前建設中多數重視外在建設和基礎設施建設,對傳統文化、鄉風文明、地域特色風貌等重視不足,缺乏地域特色和科學規劃,盲目照抄照搬一些成功模式的情況較多,忽略的當地的特色和所需的保障模式。部分鄉村只考慮復制,沒有考慮到實際的地域情況和經費支持,更沒有關注預期效果及其可持續性。
2.2.7 質量監管體系不健全。鄉村人居環境整治缺乏監督與評價體系不健全,無法實時監控整治效果。一是因為鄉鎮一級暫時沒有環保相關職能部門,縣級環保部門受條件限制,不能對鄉村環境進行有效監控;二是在廣大的鄉村尚未形成環境監測網絡系統,無法充分進行環境監控;鄉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不能保障實施效果可持續。
3 鄉村振興戰略下新鄉市鄉村人居環境整治路徑選擇
3.1 制定規劃,明確整治的內容及優先序從當前新鄉市鄉村人居環境整治的實踐來看,整治內容的確定大多是根據上級部門的要求和資金流向決定的,規劃的科學性上稍顯不足,導致在整治過程中出現隨機和欠缺公平。在鄉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中,要根據不同村莊的地域、類型、人居環境、人文特色、產業特征等現狀進行詳盡的規劃和具體的實施方案,尤其是突出不同村莊的整治重點內容以及優先順序,確保整治的時效性和可持續性。
3.2 培養村民自治觀念,發揮主體作用鄉村振興的受益者是鄉民。政府及相關職能部門應當運用好多種渠道的宣傳教育,增強鄉民對生態環境的重要性以及環境污染帶來的嚴重后果的意識,提高鄉村居民參與整治的自主性,不斷提升對鄉村人居環境重要性的認知水平,調動廣大居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應鼓勵村民從做好自己家庭內部的請結合衛生工作,自覺提升村容、村貌的整潔、清潔和美觀,避免“越俎代庖”,真正發揮鄉村居民在人居環境整治中的主體作用。
3.3 統籌規劃,提供有力資金保障為提升整治工作的有效性,各級政府應該進行科學、系統的統籌和規劃,根據各鄉鎮的實際情況突出重點,制定具有鄉村特色的整治方案,最大程度提升整治的效果,比如可以參考一些成功的特色規劃案例,做好空間布局、建筑整治、基礎設置建設、公共服務建設、道路交通建設等,同時要調研村民的實際需求,結合生產生活需要,有針對性的配套相應的基礎設施,優化村莊的布局,提高宜居性。政府和相關職能部門,要建立健全政府、集體、社會資金多元化融合機制,吸引各類市場主體參與整治工作,政府還應對對所需要的整治資金進行科學的核算,集中攻克整治中的難點和重點,確保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資金?顚S,此外,還應整合涉農資金,優化資金使用結構,切實有效的推進基礎設施建設、危房改造等資金的有效融合,切實將美麗鄉村建設有效推進,避免應付、交差。
3.4 抓好源頭,治理環境新鄉市現有一百多個鄉鎮,面積廣闊,村莊分散,生活垃圾和污水較難集中整治和處理,因此在治理上應堅持就地、就近原則。垃圾整治過程應抓好源頭問題,明確責任,分類處理,對農業生產資料垃圾、生活垃圾、醫療垃圾、建筑垃圾等設置不同收集設施、定點定期回收、定點集中處理等[3]。在生活污水的處理上,可以借鑒一些好的經驗和做法,如采用分戶處理新技術、推廣農業循環產業鏈、改善給排水工程、飲用水工程、環衛工程等,積極改進和提升公共服務建設,為鄉村居民提供完善的生活服務。
3.5 建立健全監管機制,確保整治質量鄉村人居環境整治和保持同樣重要,各相關負責人和職能部門要各司其職,加大整治質量的監管和控制力度,發現問題及時解決,確保整治有效和長效。特別是要注意嚴格按照先規劃、后許可、再建設程序開展工作,規范人居環境整治建設工作的監督管理;鼓勵鄉鎮統一組織實施村莊環境整治、風貌提升等涉農工程項目。還要注意發揮鄉村居民的主體作用,引導居民自覺參與、自覺監督和管理,防治工程腐敗,保障質量的同時也保障居民的利益。
3.6 健全長效機制,內外兼修針對鄉村人居環境整治工程易出現“重建輕管”現象,政府應該針對這一問題構建合理的體系,不斷完善政府主導、村民參與,多元力量投入機制,實現共建、共管、共享的長效管控機制,提高整治的質量和效果。鄉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還要注重內在的提升,既要有面子,更要有里子,立足實際,上級部門和鄉村干部要發揮規劃引領作用,指導相關部門和村民不斷挖掘鄉村文化特色、地域特色,賡續優秀傳統文化和紅色文化,切實構建鄉村的“形”和“神”。
3.7 探索新型工作機制繼續維護好檢查常態化、公示集中化、物質兌換一體化的積分制管理平臺,不斷完善和推進村級“一約五會”“幸福分”“幾分錢”“隨手拍”等行之有效的工作辦法;同時面對新形勢、新發展、新任務,政府要繼續不斷探索和創新工作機制,有效整合和利用資源,在新能源利用方面,大力開發新型能源,減少傳統能源消耗,實現節能排減[4]。在新技術方面,對農民進行農業生產新技術培訓,大力引導廣大農民發展現代農業,培訓和指導農民科學施肥,提高農產品產量和品質,完善農業生產基礎設施建設,推動農業生產智能化、綠色化發展。
3.8 鼓勵人才投身到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中鄉村人居環境的整治離不開政治工作的整體規劃、具體施工、監督管理等專業技術人才和科研隊伍體系的建設,政府應鼓勵相關人才回到農村,在優惠的政策支持下,充分利用和開發當地資源,開展各項創業活動,促進鄉村區域的發展。政府在引進各類人才的同時還要做解決好人才的待遇問題和人才分類工作,通過人才分類,使各類人才能夠各司其責,運用新思路、新科技,充分發揮其才干力量,助推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破解農村整治工作留不住人才的困境。
4 結束語
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加強鄉村人居環境的整治是生態宜居的應有之義。因此,新鄉市需立足目前鄉村人居環境整治過程中積累的經驗,抓好頂層設計,加強和完善資金投入和支持政策,由點帶面,重點突出,地域特色突出的推進整治進程,注重長效管理和運行機制,不斷改善廣大鄉村的公共設置和基礎設施建設。尤其是要充分發揮村民的主體性作用,不斷優化鄉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建設美麗、綠色、宜居的鄉村,助推美麗中國建設。
參考文獻
[1] 劉雨涵,張傳輝,馮磊磊.新時代南疆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效果探析[J].現代農業科技,2020(24):264-266.
[2] 廖春光.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的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策略[J].現代農業研究,2021(11):84-86.
[3] 王奕鵬,李亞輝,張春蓮.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存在問題及對策[J].現代農村科技,2021(3):8-9.
[4] 汪文宇,張傳義.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路徑探析[J].農業開發與裝備,2021(3):3-4.
作者:朱東方
轉載請注明來自發表學術論文網:http://www.cnzjbx.cn/nylw/29863.html